對於商管書的閱讀重在效能與效率,與非商管書的閱讀不同。
簡單來說,我會分為萃取、消化、應用三個階段。換言之,商管書的閱讀能力也可以切分為這三個階段分別提升。
...
第一步是萃取,包括讀者觀點與作者觀點。
建議一、讀者觀點,意謂從自己的角度出發,思考閱讀的目的是什麼?
然後帶著問題從一本書中找答案是最直接的方式。你的問題不同,從同樣一本書中獲得的答案也會不同。
建議二、作者觀點,意指作者想從一本書傳達哪些訊息?
從書介、書綱、前言和結語這幾個部分,可以看出一本書的精華,知道書中大概在講什麼核心概念,以及能否回答自己的問題。正因為是商管書,如果作者在前言和結語沒法很清楚地展現想表達的觀點與洞見,也很難期待書中的內容能有好的表現;反過來說,如果看完這些部分就能解決自己的問題,那麼這本書也就沒有看完的價值。
我在寫書的過程中,會從一個核心概念或模型觸發想法,展開整個書綱的規劃,再撰寫出每個章節的內容與相應的案例解析,最後再聚焦收尾;所以知道到有些結構性很強的商管書,同樣可以逆向壓縮出核心的知識點。不過我也發現有些作者撰寫的方式可能是後期才進行架構編排與調整,這類的書從前言與結語中看出端倪。
至於書介的參考性,我的個人經驗是看情況。
比方說,外版商管書的書介大多會寫的很精簡、切合書中主題。但中文版的書,大部分會經由出版社的潤飾,目的是為了更契合普羅大眾的需求,但也可能因此掩蓋掉書中特定的核心價值。通常簡中版的書,我會看看豆瓣上的評價,有的還蠻具有參考性;繁中版的書我幾乎會略去不看,而是以書綱、前言與結語為準。
「在一個資訊滿滿卻多半無用的世界上,清晰的見解就是力量。」
哈拉瑞在《人類大歷史》中寫到的這句話,也能用來檢視一本書。像是故事案例與說明是為了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核心概念?還是為了灌水充字數?我想你應該分辨得出來。為什麼有些人可以大量、快速的閱讀?因為累積了足夠多的背景知識,所以不太需要那些案例說明來幫助理解,只擷取自己需要的觀點;同時也因為足夠多的閱歷,能更好地分辨與濾除那些多餘的水分。
...
第二步是消化,包括順向閱讀與逆向質疑。
建議三、順向閱讀,成人的閱讀與學習不需要把一本書從頭到底都看完。
每一本書的價值不同,也不一定符合所有人的需求,我們只要用正確的方式獲得需要的知識就可以了。
在《閱讀變現》這本書中針對不同的目的提出六種閱讀法:正常閱讀、快速閱讀、精細閱讀、主題閱讀、複習閱讀與暫停閱讀,我想可以涵括大多數的閱讀方法了。你可以將這些閱讀方法視為不同的拆解工具,當我們善用這些工具來進行閱讀,就能像庖丁解牛一樣,更好的拆解與消化一本書。
前四種方法不難理解,我說明一下最後兩種:複習閱讀、暫停閱讀。
複習閱讀,是指讀完一本書,不要立即把書放進書櫃中;而是先複習書中的內容,再放入書櫃中。我自己的做法則是做成全息圖,讓關鍵知識以結構化的形式存放。
暫停閱讀,則是如果在閱讀一本書時怎麼樣也讀不進去,就不要強迫自己再讀下去,要保護自己的閱讀興趣與專注力,不要把閱讀變成一件苦差事。
你完全是可以放棄一本書的。
查理.蒙格也說過,如果你感受不到閱讀的喜悅,就把這本書送給更有智慧的人。有時候囤了一大堆未讀的書籍,心想著有一天會派上用場,其實也是一種閱讀的阻力。
但我覺得也不需要因此而在挑選書籍格外謹慎與限制,而是抱持著平常心,想讀就買、不好讀就放一邊或處理掉,只要專注在享受閱讀的樂趣就好。
建議四、除了順向閱讀之外,也別忘了逆向質疑書中的觀點。
商管書不是真理,大多是歸納出來的經驗模型,有其特定的假設條件和時空背景。記得站在作者的對立面,去質疑書中的內容,尋找更多資訊來驗證或推翻作者的觀點;即使你真的很崇拜這位作者。
閱讀商管書是為了幫助自己思考,但不是代替思考。閱讀的過程,其實也是提升批判性思考的一個好時機,增強我們的邏輯思維與閱讀素養。
...
第三步是應用,包括產出作品、建構系統與實踐反饋。
在一開始提到,商管書的閱讀重在效能與效率。
建議五、產出作品,用輸出反饋更好的輸入。
不管是筆記、圖解,或是做成簡報、寫成文章,還是講授給別人聽,都是可行的方式。透過輸出來反饋更好的輸入,檢視自己的閱讀成效與不足之處,而且產出也能幫助你更好的轉化為長期記憶,同時又能作為變現素材,一舉數得。
建議六、建構系統,也就是你如何建構腦中的知識系統?
或是修正、擴增或是推翻既有的知識系統?如果再加上《
打造第二大腦》的觀點,將知識系統的搭建擴充到數位平台上,你又會如何規劃與使用,好讓兩個大腦之間的協作能發揮出更大的效益?
建議七、實踐反饋,閱讀是為了學以致用,而不是成為活百科。
這件事人類肯定是比不過機器的。因此,學會如何思考,遠比知道思考什麼來得重要,也才能真正將學到的東西運用在真實場景中。
我想不少人都有這樣的經驗:照著書中案例的步驟做一遍,結果發現真實情況並不像書中寫的那樣,又或者遇到一些書中沒提到的阻礙,就不知道該怎麼辦了。這是因為書中的範例是簡化後的故事,是為了幫助你理解技巧、方法或概念的,所以可能有許多前提假設或條件是略過不談的,又或者只是一個設計出便於理解的虛構案例。
你得實際運用在自己的真實場景中,然後思考如何解決遇到的阻礙或挑戰,最後得出的可能是修正後的方法,結合自身的經驗與限制條件,歸納出一套屬於自己的方法論。
那才是真正屬於你自己的東西。
可以的話,我會建議你分門別類的整理出一份書單。比方說邏輯思考的十本書單、商業寫作的十本書單等等。
我會限制在十本以內,當看到一本新的好書想加入書單時,就必須汰換掉既有書單中的一本書。這會讓我更審慎的評估一本書的價值,也再次檢視既有書單的必要性,為了持續提高閱讀的質。
在挑選與過濾書單時,你可能會遇到一些困擾,像是這本書可能對初學者很受用、那本書中的觀點含金量很高等等,而難以做出取捨。我想無論你的選擇機制是什麼,請記得:書是為自己念的,而不是為了別人。
一本書曾經對我很受用,不代表以後也是,因為已經內化了;一本書大家都說它好,也不表示自己非讀不可,得看你的目的和需求。
...
結語:沒有實踐,一切都只是過眼雲煙。
萃取、消化、應用,就是閱讀商管書的三個階段。
閱讀的成效,取決於這三階段能力的短板,就像水桶理論說的,一個木桶所能裝的水量受限於最短的那一根木板。所以,想要提升閱讀能力,可以先檢視哪一階段的能力比較弱?只要提升了較弱的能力,自然能感受到閱讀能力的整體提升。
市面上可以找到許多書可以參考,但別忘了還是得靠實踐。
劉奕酉|鉑澈行銷顧問策略長、企業培訓顧問、暢銷書作者
擁有高科技產業十多年策略行銷與高階幕僚經歷,為台灣少數具有深厚實務背景的商務顧問,專注提供企業與職場工作者在思考、表達與問題解決領域的培訓與顧問服務。同時也是職場生產力作家,多家出版社、社群媒體指定邀稿對象;一年閱讀百本書、寫作百篇以上職場文章,以知識萃取、高效產出與全息圖解而廣受好評。
培訓、講座、專欄、顧問服務邀約,或文章轉載授權請私訊聯繫 (easypresentation2016@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