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要先看見自身的恐懼,才能找回自我

2023/05/28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書寫就像是我與內在自己在對話,閱讀者就像是這場對話的觀眾,我在「對話」中能感受到被治癒,透過「對話」我也更加能整理自己內在的部份,希望在觀看這場對話的朋友,也同是如此。

看見心裡面的那一把鎖

如果在中學的時期是以「若關係終將分離,何必去主動建立,我不需要人際關係」為信念,那麼在大學的時候就是「關係是相方的責任,為何我要承擔別人的責任,做了再算,我受夠在關係中小心翼翼」。
有這樣的轉變核心在於,從對外在的「不在乎」變成了「在乎」,從只關注自己的內在,轉成開始關注外在的聲音,看似幾個文字的轉變,但它卻成了我人生的一個開關,開啟了我往後的人生的新的旅程,一切就從這個轉變開始。
有這樣的轉變要感謝兩個人,一個是我在大一時候的室友,另一個是我在大一時候遇到的老師。
大一的室友我和他是很要好的朋友,那時候真的非常好,常常在一起聊天,去吃飯、去上課、打遊戲,但就像我前面所講「愈親密的關係,我會愈害怕」而且他也有很多朋友,我的朋友那時候就只有他,因此我更害怕。因為恐懼的作崇,我把我這個朋友推開,後來我們他成為了老死不相往來的人,一切的點不在於他,在於我,因為我害怕被朋友拋棄,因此我要先拋棄他,來保護我自己,現在想起真的是很對不起他。
他的這件事讓我見了自己心裡用一道鎖,而我用了很多很多的鎖鏈把心纏起來,再用這把鎖把它牢牢鎖上,讓誰也不能進來,而我甚致創造一個用來社交的心,這個心可以自由進出,而我把我想塑造成的模樣放在這個心裡面,讓別人只看到我想讓他們看到的,真正的心我將它牢牢鎖上,再藏起來。因此他讓我看見這個社交之心,也看了這一把鎖。
而打開這把鎖的鑰匙就是我的這位在大一時遇到的老師。

你是我的鑰匙

他是我大一的時候通識學分的一位老師,從第一天上他的課我就很喜歡他,他的性格、他的想法、他做事情的態度等等,是一個很不一樣的老師。但我雖說我喜歡這位老師,但也阻止不了我蹺課的心。你上了大學之後,只要你不超出合理範圍,基本你蹺課老師都不太理會。但這位老師不一樣,在蹺了幾次課,以為應該也和之前的那些老師一樣,不會有人理會的時候。突然,有一天我發現他私訊,了我,而且打了很長的一篇,大致的內容是,他先向我說明,我目前處境有可能會被當,之後他就開始關心我,是不是出了甚麼問題?是遇到甚麼困難嗎?老師很擔心,如果有事情可以找老師商量,也有說到「如果真的有事的話也不要突然消失,可以和老師請假,不要連假也不請,沒有人知道你發生甚麼事,讓人擔心」關心完我之後,最後說到「期待下星期課堂見到我」。
我當下很感動,因為我不止蹺一位老師的課,基乎所有課我都有繞,但很少老師會來關心你(後來我發現我錯了),他是第一個主動來關心我蹺課問題的老師,在這件事還沒有超出合理範圍之前(因為之後我蹺到有可能被退學的程度,就有很多老師來關心我了)。我前面有提到「我很喜歡試驗關係,我常用的招數是「不合作」蹺課也是不合作的一種。」也許是這樣,這位老師的主動關心成功過了我的試驗,於是我就開始去上課,從此之後我再也沒有蹺過那位老師的課,而且往後他的課,我都會抽一天時間去旁聽,探望他。
會成為我鑰匙的契機,我忘了當天為何會鼓起勇氣去向老師請教自己埋藏在心裡的脆弱,但就像心裡面有面股聲音,一直在告訴「你不會受到傷害,你可以坦率地講,你可以在他面前坦露自己」於是我在下課的時候走向老師,把埋藏在我心的疑惑,恐懼告訴老師「我不知道怎樣和人相處。我可怕我自己不被接納,我開始擔心自己太過異類」一切關於我在關係中的擔憂和恐懼都告訴他。
我忘了老師是怎樣回答我,但我永遠記得那時侯他教會「愛」這個字,不是他說了甚麼的話,以是在他身上感受到那份愛,是一份「無條件的關愛」不是師生,不是朋友,不是任何關係,是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關愛,也許就是這份關愛,打開你我封閉的心鎖,讓我踏上了愛自己愛人這條路。

探索「愛」之旅,正在展開

回過頭看,從小到大我身邊都不乏這個種關愛,小學時候我是學校的風雲人物,不是因為成績好或者外貌出眾,以是太過頑皮,老師們都認識我,三天兩頭就要去教員室報到,那時候我遇到了很多無條件關心我的老師,但那時候還不會想這些,覺得他們很煩,總是阻止我做我想做的事。
中學的時候封閉自己,假裝「不在乎」其實只是恐懼,不知道對方是怎樣看我的?不知道我自己這樣做是不是對的?這樣做會不會影響自己所打造的形象?這樣做會不會讓人覺得很煩?等等這些擔心,但我呈現出來就是「我不在乎」也無所謂,但一切都只是假象,只是不想被人看見我弱點,從而可以傷害到我。所以這裡的核心是「太在乎別人是怎樣看自己」,太在乎別人的態度和看法。
大學開始看見自己內在的渴望與「在乎」,但還是沒辨法立馬去面對自己的恐懼,也沒有找到一個新的方法,因此我為了平衝自己這個洞見,我又建立了新的模式,從而來保護有了新的洞見的自己。這個模式就是一開始所提到的「關係是相方的責任,為何我要承擔別人的責任,做了再算,我受夠在關係中小心翼翼」。新的信念和態度誕生,這樣我就更加開放自己了嗎?答案是沒有,是更加封閉自己,而且同樣是恐懼但多了一份怨恨在當中。
30會員
28內容數
寫完了自己成長內心掙扯的過程,發現自己最能夠與人分享的就是自己的失敗經驗,而我把時間花的最多的就是自的療癒,也是我在我文章裡所提到的「回家之路」。我想把嘗試過的方法或者曾經迷惑、不解、或是做錯路的經歷分享出來,讓也走在或是正想要走在回家之路的人,多一個參考,感謝各位,請多多支持。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