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4生活記錄:瞭解慣性,讓溝通更有溫度!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我的粉絲專頁https://reurl.cc/kqgLdb 歡迎按讚加入追蹤
034生活記錄:瞭解慣性,讓溝通更有溫度!
先跟大家講一個故事,也許這件事你也曾經歷過。
每當母親節,妹妹一定會精心挑選蛋糕,但其實年紀到了一定的歲數,那些高糖高油的點心,雖然真的很可口,但是爸媽都會盡量避免。
於是姊姊就建議,不如就徵詢爸媽的意見,看他們有沒有比較想吃的,不見得要送蛋糕,也許爸媽比較想要其它的東西。
去問了爸媽,爸媽其實很不喜歡女兒每次過節都要花錢買蛋糕,因為妹妹每次買的蛋糕都不便宜,還要專程先找和預定,所以時常說:「包現金比較好啦!」
每次只要一談及這個話題,妹妹就會很不高興:「難得慶祝一下,又不是常常吃蛋糕,有必要這樣嗎?」因為她覺得大家感受不到她的用心。
所以有時候很開心的節日,時常因為一兩句話而鬧的不開心。但是站在每一個立場,大家的出發點都是好的,為什麼到最後會這樣?
我在《有溫度的溝通課》書中,看到小虎老師的一句話,解釋了原因,他說:「那是因為,每個人都『不一樣』。」
在成長過程中,因為家庭經濟背景、地位、信仰等等因素,形塑我們獨一無二的思考方式,當我們思考方式不同,理解同一件事的方式也就不同!所以才會常常發生:「當我心裡想著A,嘴吧說了B,可是對方只聽到C,最後又解讀成D。」
因為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習慣的說話方式,我們也會因為自己的習慣,誤解他人的意思,或是說話讓人產生誤會。所以,瞭解說話慣性,就會用比較正確的方式去解讀對方,也會讓溝通成效提高。
在這本書裡,小虎老師根據每個人發出的聲音,就可以聽出每個人的思考習慣。說話的時候,由聲音的節奏「快」與「慢」,再搭配聲音溫度「冷」與「熱」,歸納出溝通的4種類型。
說話節奏快、急促,個性比較「重結果」。
說話節奏慢、緩和,個性比較「重關係」。
說話溫度冷、靜態,個性比較「重規則」。
說話溫度熱、動態,個性比較「重創意」。
在書中有一份檢視表格,做完測驗就可以檢視自己偏重哪一項。找出溝通慣性之後,小虎老師還有針對這4種溝通型態詳細說明,以及應對的方法。

(1)重結果的人

說話特色「又快又重」,追求成果、有行動力、有掌控欲。但缺乏耐心,容易因此起衝突。
與重結果的人溝通:要直接。
先講重點(Point),再講理由(Reason)。開門見山,並說明這件事對他有什麼幫助,說完理由後稍加停頓,給對方詢問機會,增加對方接受提議的機會。

(2)重關係的人

說話特色「又慢又輕」,維護關係、善解人意、高配合度。但無法堅持原則,容易因害怕衝突,而陷入更複雜的狀況。
與重關係的人溝通:有意義。
先講理由(Reason),再講重點(Point)。重關係的人,會因為被人看見而感動,然後因強烈的「意義感」而行動,所以可以用這3種方式,提高意義感:表達對他的肯定、提出針對他的好處、有利他性的提案。

(3)重規則的人

說話特色「規律和冷靜」,冷靜、合理、有原則。但容易壓抑自己的情緒,也忽略他人的感受,導致事情解決了卻留下委屈。
與重規則的人溝通:要合理。
先講重點(Point),再講理由(Reason),並附上證據(Example),最後再強調重點(Point)。因為重規則的人表達習慣有證據,所以在談任何主張之前,都會用很多事實、數據來鋪陳,因此沒有足夠合理性,不會輕易相信。。

(4)重創意的人

說話特色是「變化和熱情」,熱情、樂觀、有感染力。但容易因為壓力而逃避,讓人覺得沒責任感,或是話太多反而把事情搞砸。
與重創意的人溝通:有畫面。
透過比較輕鬆閒聊的方式,有一種「互動如朋友、描述如親臨」的感覺。像是多描述一點情節與感受,或是加入一些趣味性的互動方式,並多給予讚美與肯定。
我自己做完後測驗表格後,統計分數的結果,發現自己偏「重規則」和「重關係」,也滿準確的,我做事情和思考方式,滿符合書中所描述的,連帶也影響自己的說話方式。
但是小虎老師也特別提醒讀者,我們每一個人可能都同時擁有這4個面向,因為我們都會因應不同的場合和對象,採取不同的應對方式。當然我們不可能每次與人溝通還特地將對方分類,但我們可以每次與人對話完,試著用這4種類型去回想,如果下次與這類型的人說話,該如何應對會是比較好的方法。
雖然大家都說,與人溝通最重要的,就是有沒有「真心」,以及有沒有「誠懇」。但很多時候,即便我們如此,面對不同思考習慣的人,我們無法我們說出的一句話,他聽了之後會怎麼想。
就像剛剛前面那則故事,妹妹其實很熱情,覺得過節就是要有儀式感,買個蛋糕全家開開心心。但是姊姊認為可以先徵詢過爸媽的想法,也許爸媽對吃蛋糕有顧慮。至於爸媽,則是擔心女兒這麼忙,為了買個蛋糕浪費時間,還不如直接包現金更方便。
該怎麼做會比較好呢?其實也沒有一個固定答案,但是我覺得在對話的時候,如果能夠知道對方的個性,至少可以先降低雙方的衝突。因為,我們對話溝通的目的,不就是要達到我們想要的結果嗎?
因此,就像書中第二章的標題「溝通,從聆聽他人延續—配合慣性建立有效對話」,從對方聲音瞭解他的思考方式,用對方可以接受的方式去應對,這樣才是有效的溝通,也是一場有溫度的溝通。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52會員
293內容數
寫作是需要長時間訓練,希望用這個方式,建立每天良好的寫作習慣。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徐曉梅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會緊張,代表我們重視這件事,但心中想著「不要緊張」,只會讓自己更緊張。因此,老師建議,應該把專注力放在真正重要的事物上。只要我們心中想著,說話是為了什麼?你要給聽眾傳遞什麼好消息呢?先允許自己內在混亂,然後整理內在,讓自己成為自己的重要支持者,當我們成為一個內在和諧自由的人,就能與他人順暢交流。
這兩天分享5種方式,希望對大家有一點幫助,畢竟我也是初學者,邊閱讀,邊學習,邊練習,邊修改。閱讀心得很大一部分是寫給自己看,紀錄自己與書中的共鳴之處,寫下書中自己生活中可以取用的方法,或者親自實踐並記錄下自己的改變,無論是哪一種,都一定會感受到自己的成長與進步。
說真的,寫作就是一種「有感而發」的過程,所以,這次的會考作文,我覺得是一個很不錯的方式,同一件事,本來每一個人就有不同觀點,藉著結合不同的生活經驗,自然而然就有屬於自己的想法與感受。我想說的是,世界上那麼多事情,你不必對每一件事情都有感,但也不能對全部的事情都無感!
雖然每次寫閱讀心得真的很耗時間,但閱讀完經過消化整理,會對這本書印象更深刻,也會增加寫其他文章的素材,每一次重新看自己寫的心得,也許又會有不同的點子,或是不同的體悟,是當時閱讀沒想到的,也許就會重新再拿書出來翻閱。 在以前,「沒時間」都會成為做任
分享閱讀心得,也許不是上述所說的「專業的產品」,但對某些人來說,透過別人的閱讀心得,去吸收一些書中精華,也是一種幫助他人,與創造價值的方式。除此之外,我在撰寫的過程中,收穫最大還是自己!所以,相較於之前的消極態度,我現在反而很鼓勵大家寫閱讀心得,這是一種輸出和創造的過程,也許很燒腦,但是很值得!
媽媽最想要的,也不過就是最平凡的禮物,家裡每個人都把自己照顧好,這就是她最想要的禮物!以前,我跟一般人一樣,只在母親節說「媽媽我愛你」。但是現在,我覺得表達愛意應該要在日常,希望自己可以「每天」,以及「隨時」,提醒自己「愛要及時」,以防後悔莫及。
會緊張,代表我們重視這件事,但心中想著「不要緊張」,只會讓自己更緊張。因此,老師建議,應該把專注力放在真正重要的事物上。只要我們心中想著,說話是為了什麼?你要給聽眾傳遞什麼好消息呢?先允許自己內在混亂,然後整理內在,讓自己成為自己的重要支持者,當我們成為一個內在和諧自由的人,就能與他人順暢交流。
這兩天分享5種方式,希望對大家有一點幫助,畢竟我也是初學者,邊閱讀,邊學習,邊練習,邊修改。閱讀心得很大一部分是寫給自己看,紀錄自己與書中的共鳴之處,寫下書中自己生活中可以取用的方法,或者親自實踐並記錄下自己的改變,無論是哪一種,都一定會感受到自己的成長與進步。
說真的,寫作就是一種「有感而發」的過程,所以,這次的會考作文,我覺得是一個很不錯的方式,同一件事,本來每一個人就有不同觀點,藉著結合不同的生活經驗,自然而然就有屬於自己的想法與感受。我想說的是,世界上那麼多事情,你不必對每一件事情都有感,但也不能對全部的事情都無感!
雖然每次寫閱讀心得真的很耗時間,但閱讀完經過消化整理,會對這本書印象更深刻,也會增加寫其他文章的素材,每一次重新看自己寫的心得,也許又會有不同的點子,或是不同的體悟,是當時閱讀沒想到的,也許就會重新再拿書出來翻閱。 在以前,「沒時間」都會成為做任
分享閱讀心得,也許不是上述所說的「專業的產品」,但對某些人來說,透過別人的閱讀心得,去吸收一些書中精華,也是一種幫助他人,與創造價值的方式。除此之外,我在撰寫的過程中,收穫最大還是自己!所以,相較於之前的消極態度,我現在反而很鼓勵大家寫閱讀心得,這是一種輸出和創造的過程,也許很燒腦,但是很值得!
媽媽最想要的,也不過就是最平凡的禮物,家裡每個人都把自己照顧好,這就是她最想要的禮物!以前,我跟一般人一樣,只在母親節說「媽媽我愛你」。但是現在,我覺得表達愛意應該要在日常,希望自己可以「每天」,以及「隨時」,提醒自己「愛要及時」,以防後悔莫及。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這篇文章深入分析了不同性格類型和脾氣特徵,包括領導型和關懷型等,並提供了實用的溝通策略。 無論是處於工作還是生活中的互動,這篇文章都能幫助您更好地理解他人並改善人際關係。
上次有一位溝通師捧油分享,家長多跟毛孩們聊天,他們會變得很會講話,也是我溝通時會發現明顯差異的地方。 如果平常很少聊天,毛孩們就會用五感來傳遞對家長提問的反應。
Thumbnail
說話的語氣對人際關係的影響至關重要。本文介紹瞭如何改變說話的語氣,從親子關係到夫妻、同事間的溝通,作者提出了多種方法。例如,從微細的細節做起,重視感恩、透過傾聽提高溝通品質,以及使用三明治溝通法。該文章的內容豐富且討論深入,對維護良好人際關係很有參考價值。
Thumbnail
在這個非常需要各種人脈交流的配樂產業,案子往往都是朋友介紹、老師介紹、一層一層不斷的擴大介紹過來的,但這些一層一層關係的源頭,常常都是從你提出要求開始。
我覺得親子之間的相處,很容易讓人有上下級的分別,也許父母或長輩沒有這麼想,但是他們的教育跟他們的經驗感受,造就他們習慣這樣對晚輩或下一代。 我覺得兩邊都沒有錯,是習慣跟環境的不同,造成了真的有代溝,只是很不喜歡某些長輩不經意出口的話,讓人有種在造成世代對立的感覺。 每次都說現在的年輕人怎樣怎樣,
Thumbnail
只要能掌握溝通分際,是否「本來就很會說話」倒不見得是重要考量。
Thumbnail
《父母的語言》一書強調自我調整能力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性,涵蓋控制衝動、情緒管理等關鍵元素。作者提倡三T原則—共情關注、多說一點、輪流說話—作為培養此能力的有效方法,透過共情理解、詳細解釋增進理解,以及鼓勵表達,來引導孩子學會自我控制。這不僅對孩子的學業成就有益,更對其終身發展至關重要。
Thumbnail
從小到大有過自己與自己對話嗎?這個對話有時可能會變成自己的自言自語,或者當緊張時或對某事感到擔心時會對自己說的一些心理話,「冷靜,我可以的。」、「完蛋了,我這次一定會搞砸!」,有時是鼓勵的話有時是讓人有些卻步的話。
很多時候,我們其實不知道一個人外在表現的背後,其家庭、工作、環境脈絡,是如何的運作。 剛好最近很有感觸,因為一件充滿善意的協助,而在事後被檢討,點出可以更進步的地方,當下,其實內心澎湃且充滿情緒。長輩可能以為自己的直接提點可以讓人更好,或著以為彼此關係足以如此,但基本的是,他似乎忘了溝通的關鍵要素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這篇文章深入分析了不同性格類型和脾氣特徵,包括領導型和關懷型等,並提供了實用的溝通策略。 無論是處於工作還是生活中的互動,這篇文章都能幫助您更好地理解他人並改善人際關係。
上次有一位溝通師捧油分享,家長多跟毛孩們聊天,他們會變得很會講話,也是我溝通時會發現明顯差異的地方。 如果平常很少聊天,毛孩們就會用五感來傳遞對家長提問的反應。
Thumbnail
說話的語氣對人際關係的影響至關重要。本文介紹瞭如何改變說話的語氣,從親子關係到夫妻、同事間的溝通,作者提出了多種方法。例如,從微細的細節做起,重視感恩、透過傾聽提高溝通品質,以及使用三明治溝通法。該文章的內容豐富且討論深入,對維護良好人際關係很有參考價值。
Thumbnail
在這個非常需要各種人脈交流的配樂產業,案子往往都是朋友介紹、老師介紹、一層一層不斷的擴大介紹過來的,但這些一層一層關係的源頭,常常都是從你提出要求開始。
我覺得親子之間的相處,很容易讓人有上下級的分別,也許父母或長輩沒有這麼想,但是他們的教育跟他們的經驗感受,造就他們習慣這樣對晚輩或下一代。 我覺得兩邊都沒有錯,是習慣跟環境的不同,造成了真的有代溝,只是很不喜歡某些長輩不經意出口的話,讓人有種在造成世代對立的感覺。 每次都說現在的年輕人怎樣怎樣,
Thumbnail
只要能掌握溝通分際,是否「本來就很會說話」倒不見得是重要考量。
Thumbnail
《父母的語言》一書強調自我調整能力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性,涵蓋控制衝動、情緒管理等關鍵元素。作者提倡三T原則—共情關注、多說一點、輪流說話—作為培養此能力的有效方法,透過共情理解、詳細解釋增進理解,以及鼓勵表達,來引導孩子學會自我控制。這不僅對孩子的學業成就有益,更對其終身發展至關重要。
Thumbnail
從小到大有過自己與自己對話嗎?這個對話有時可能會變成自己的自言自語,或者當緊張時或對某事感到擔心時會對自己說的一些心理話,「冷靜,我可以的。」、「完蛋了,我這次一定會搞砸!」,有時是鼓勵的話有時是讓人有些卻步的話。
很多時候,我們其實不知道一個人外在表現的背後,其家庭、工作、環境脈絡,是如何的運作。 剛好最近很有感觸,因為一件充滿善意的協助,而在事後被檢討,點出可以更進步的地方,當下,其實內心澎湃且充滿情緒。長輩可能以為自己的直接提點可以讓人更好,或著以為彼此關係足以如此,但基本的是,他似乎忘了溝通的關鍵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