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小姐一走進行來就氣衝衝的說:「我覺得他都聽不懂我說的!」
我問:「你說了些什麼?怎麼說呢?」
S小姐說:「我說我想吃肉桂捲,他應該要聽得懂!我覺得他根本一點都不瞭解我、也不在乎我。」
我說:「我來幫你翻譯一下,你真正想說的是:『我想吃肉桂捲,你要去幫我買。你幫我買肉桂捲就代表你在乎我。我希望能感覺到被你在乎,這樣我才能覺得我在你心中是重要的。』」
表達方式需要看情境使用
如果你有經歷過良好的文化訓練,你應該會聽得懂S小姐說的話。在我們的文化之中,被鼓勵的是所謂的「委婉式」表達方式,也就是不直接說出心裡想要說的,而是修飾好幾番之後才說出來。換句話說,我們說話就像在開山路,繞好幾圈,聽的人頭昏腦脹。會使用這種說話方式,通常是在表示客氣、不好意思、尷尬或恭敬。這類的說話方式,顯得我們是得體、有禮貌和尊重別人的人。
不過「委婉式」言語表達方式需要看情境使用。如果是在公司,你希望你的上司協助你確認一份文件。這時如果你說:「我下星期一就要這份文件。」你的飯碗肯定不保。如果你改成委婉的方式說:「我真不希望給您造成困擾。組長,如果您這個週末能撥空,幫忙確認一下這份緊急的文件,那就太好了。」在這樣的情況下,說話方式相當得體。
當「委婉式」表達方式出現在伴侶溝通
我們來看一個男朋友和女朋友對話的例子。
女朋友:今天天氣好冷哦~我想吃火鍋。
(翻譯:你去買火鍋料和湯底回來煮,還要記得順便買我最愛喝的飲料。)
男朋友:你想吃火鍋?
(翻譯:我等等就出去買火鍋料和湯底回來煮,還會記得順便買你最愛喝的飲料。)
女朋友:還是算了!家裡還有菜。
(翻譯:我希望你再問我一次,是不是真的想吃火鍋。)
男朋友:我也想吃火鍋
(翻譯:因為你想吃火鍋,所以我只好跟著說我也想吃。如果我說吃家裡有的菜的話,你又會因為沒吃到火鍋而不開心,倒楣的還是我。)
女朋友:太棒了~那我們晚餐吃火鍋好嗎?
(翻譯:你還不趕快準備出門去買食材和飲料。)
這是華人文化的表達風格「接收者導向」,也就是聽別人說話的人,要設法了解說話者的意思。
「委婉式」表達方式所產生的心理壓力
因為說的人不直說,聽的人只好用力猜。要聽懂一句話背後的意思,需要大量的線索、耗費大量的腦力和心力。聽的人,除了要對說的人有相當的認識和瞭解外,也要有能力去判讀情境脈絡下延伸的其他意思。「我再想想」,如果是在買東西的情境之中,有可能是拒絕的意思。如果是出現在工作會議,那意思有可能是:「給我一點時間,我需要思考和研究一下該怎麼做」。
在溝通,不僅是語言訊息外,也包括非語言訊息。眼神、臉部表情、肢體動作,有沒有和說者所表達出來的訊息一致。「好!我去買。」然後說者還是坐在那,看電視滑手機,沒有任何準備起身要出去買東西的動作。從肢體訊息來猜測,可能是抗拒或拒絕出門去買東西,但嘴巴上說好。對聽者來說,會產生困惑,不清楚說者是想去買還是不想。
委婉式的溝通方式耗費大量的精力。猜對,日子就好過。猜錯,對方又會因為「你不懂我的心」,而吵架生氣。人會為避免消耗精力,有可能就會儘量避開溝通。也許可能是留在家的時間縮短,即使在家也儘量找事情讓自己忙。或是聊天的話題儘量是一些無關緊要的事,避開談倆人之間的事。轉移話題或在不同的話題之間轉換,也可以減少溝通時所帶來的心理壓力。倆人漸行漸遠,特別是心理距離。
直說無妨才能拉近心的距離
其實有許多人不敢直說的原因,是來自童年的負向溝通經驗,尤其是與自己的父母親。「媽,我今天在學校⋯⋯」「啊你是沒看到我在忙是不是!趕快去寫作業!」也許你有一個心裡委屈、一件難過或是開心的事想要告訴爸爸媽媽。對你而言,父母的反應是拒絕。就一個小孩子來說,還沒有能力分辨爸爸媽媽有事在忙,不是我不好或我不重要。小孩子會把父母有事要忙而拒絕,解讀成「我不重要」。
帶著「我不重要」的信念在溝通。「直接說,我會被拒絕,我會受傷。」因害怕再度經歷被拒絕和受傷的經驗,所以用繞的方式在說話,以保護自己。這樣的方式反而讓自己更受傷,因為沒有人聽得懂。伴侶之間挫折的溝通經驗,更驗證「我不重要,我說的話沒人想聽」的信念。侵蝕的是倆人之間的親密關係,也侵蝕那脆弱的自我價值。這樣的溝通方式只有防衛,沒有拉近你想要的親密關係。
委婉式的溝通方式耗費大量的精力,增加你在關係中的疏離和孤獨感。運用我訊息,練習表達自己的情緒、感受和需求,才能夠真正拉近「心」距離。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請幫忙轉發,讓這篇文章幫助到更多的人。對我而言,你的轉發,更是一個肯定和寫作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