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形」和「指事」較多是單獨成字,或是加一些符號來突顯字義,接下來介紹的「會意」和「形聲」則是兩個或以上的字合體組成新的字,雖然較為複雜,但相對能承載更多意思。《說文解字》對會意的定義是:「比類合誼,以見指撝」,意思是由兩個字組合而賦予了新的字義。以下舉一些會意字例子。
「明」字是用「日」和「月」兩個發光的天體來表示「光亮」的意思。「益」最初是「滿溢」的意思,古文字是由「水」和「皿」兩個象形字組成,指水從器皿中溢出來。
兩個相同的字重複使用,也可以構成會意字。例如「林」和「森」是重複使用「木」字,表示樹木的多少,「林」是樹木比較多的地方,「森」就是一大片樹林。「林」和「森」都是會意字。「炎」是兩個「火」字,用來表示「非常熱」的意思。
會意字不一定要遠推至甲骨文、金文或小篆的時代,在文字演變過程中也會出現會意字。現在「塵」字的簡體字寫為「尘」,「尘」字在南宋的文獻中已有出現,明清文獻也有使用,「尘」意指小泥土小沙石就是「塵」,所以字型就是由「小」字和「土」字組成。「歪」字同樣是後世創造的會意字,最早出現在元代文獻,並且多見於明清章回小說,「歪」字的意思就是「不正」。
會意是指由兩個字組合而形成了新的字義,以前我在介紹指事字時,舉過「本」和「末」字,為什麼它們不是會意字呢?因為「木」字加一劃,這一劃不代表「一」的意思,而是作為指標作用,所以這一劃只是作為一個符號,卻沒有文字的作用,既然不是文字,也就不符合會意字的定義了。
接下來我們再舉一個例子來說明。「果」字的金文是「木」字的上方畫出果實累累的圖像,雖然至小篆時,果實已演化成「田」字,如同今天的楷書「果」字就是「田」、「木」的結合,但「果」字是會意字嗎?不是,它是指事字,因為「田」的符號不表示農田的意思,起初是果實的圖像,而這個圖像沒有獨立成為一個字,它只是一種指事符號,所以不符合會意字定義的要求。
判斷指事和會意字的確會有點難度,但這是正常的,因為歷代文字學家也曾為着這個問題而激烈辯論。下一次我們會介紹形聲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