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文字指稱的,都是一個範圍——從黃仁勳先生的致詞翻譯談起

2023/06/06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所有文字指稱的,都是一個範圍|
——從黃仁勳先生的致詞翻譯談起
#翻譯,難也不難
輝達(Nvidia)創辦人黃仁勳先生在台大畢業典禮的致詞引發討論。有人因此說「翻譯好難」,也有人寫道「雖不能說錯,但原文本身就不太好」。可依我看,單就此事不能推論為「翻譯好難」,而若要檢討起原文的話,那就本末倒置了。
原文
Run, don’t walk. Remember, either you’re running for food, or you are running from becoming food. And oftentimes, you can’t tell which. Either way, run.
原文中 either A or B 句型即中文「不是甲就是乙」二選一,所以媒體譯為「不覓食就成為食物」是恰當的。更何況,這是台灣國中生都能翻譯出來的句型,實無難度。
所以,引發爭議或讓人覺得「難」的癥結點並不在翻譯本身,而是在於——任一句話,落在不同人的耳朵裡,聽起來就是會「輕重有別」。所以,翻譯的專業就是老實寫出「不是 A 就是 B」,這樣就好了。同樣一句中文或英文,聽者自有其解讀,譯者若能保持中立是比較理想的。
然而,有人認為黃先生的重點是「鼓勵」,譯為「不覓食就成為食物」有「威脅」(警告)意味,這樣不對。也有人覺得「英文原文本來就有警告意味」。同樣地,以上論點差異並不在於「翻譯」本身;而是,文字所指稱的本就是一個「範圍」,並非單一一個點。
這種「二選一」的句型是很常講的日常問句啊。Tea or coffee 就是。怎會有威脅感?然若留意情緒,有時還真的有。別的不說,我昨天難得去買餃子皮,年輕女店員本就氣盛,她問我要「中的」還是「大的」?……看了看案上擺的,這不都一樣大嗎?我因此稍微愣了一下。沒想到她不耐煩了,聲色俱厲地進逼:「中的還大的?」天!那一刻真有威脅感。
黃先生的語氣溫文,整場演講溫馨,可他把這句 either A or B 的英文特別以「慢速」講了兩遍。很明顯,他很清楚這句話會衝擊到一般人,因為這句話聽在台灣人耳裡或許有點重,是赤裸裸的現實,會打破溫馨感。所以,他想要淡化威脅感,增強暖心鼓勵的部分也是有的;但這一點,若無東方圓融思想的薰陶,就比較難以體會了。
總之,任何文字表達的都是「一個範圍」,不是「單一一點」。必須能看到這個範圍所在,才能算是「聽懂」了。
#所有文字都在指稱一個範圍
這句話來自於「大日講堂」的一課,後來還延伸到其它兩三堂課,可說是相當重要的概念。完整的訊息內容其實還教導了「現階段的防疫智慧」等;可惜的是,在此僅能就其中一個小點來敘述。
章成禪師說:「宇宙間的道理:所有的名詞都是集合名詞。佛教講名相,所有名相其實都在指涉一個範圍,而非單一一個東西。」
當你聽到「病毒Omicron」時,心底浮現出什麼?聽到「美國人」呢?其實,所有名詞都是集合名詞,是一個統稱,一個範圍;也就是說「病毒裡面還有很多不同病毒」、「美國人裡面還有很多不同美國人」。
你可能想:「『我』是『專有名詞』,就不是集合名詞啊!」的確,文法上是這樣講的。然而,人都有身心靈三層面,你指的是哪一個層面的我呢?只講身體好了,那也是由「十大感官」集合而成。家庭主婦的我、職場的我、追劇的我、禱告的我⋯⋯這些「我」都處在不同層面上。只講單一面向的我,那絕對是不完整的。
所以,許多人婚後覺得被騙,其實不是這樣的。你只是還不知道「任何人也都是一個集合名詞」。當你決定與某人共度餘生,最好是有所準備——我願意用一生來瞭解「你這個集合名詞」。
若能接受這個道理,那麼,在你覺得媒體標題太聳動,原文根本沒警告意味時,你不會馬上批評。你會瞭解 either A or B 或任一句話,一定也有人持相反意見,覺得就是在警告。這世界就是由這麼多與你相異或相反的元素所組成的「特大集合」,而且,正是因為各有差異才能截長補短,平衡運轉,讓你過上現代便利的生活。
#瞭解是一門被嚴重低估的修練
日常對話中,常聽人說「了解~」然而,真正做到「瞭解」的話,那是需要打開「覺」,或稱「智性」(buddhi)的。真正瞭解後內心會有「清楚」,會看見不同角度,也容易心生「感謝」與「反省」。
透過真正瞭解的過程,「智慧」才能是具體可學習並累積的。「覺、智性、瞭解、清楚、感謝、反省」這一串文字都與「心的智慧」直接或間接相關,這些文字所指稱的範圍也都有高度重疊性。
「心的智慧」也是一個範圍;不同於常見的金句、心靈雞湯、名人箴言。有很多讀起來很對的話,其實無關痛癢;要命的是,還讓人覺得「很補」,可實際的人生卻是光說不練、不進則退的。
有些書讓你讀起來的感覺是「我都懂」,但那是一種同溫層的互相取暖。雖然那樣的感動也是人心所需,然而,若真想「學習智慧」,那就要找「有興趣卻有點不懂」的書來入手。原因正是,有需要你去「瞭解」的點,那才是學習智慧的起點。
我此次研讀《薄伽梵歌》,除了梵文原文,只參究四個中英文譯本;其中的梵英譯本——Barbara Stoler Miller 的 "The Bhagavad-Gita––Krishna's Counsel in Time of War" 於我有革命性影響。譬如說,詩節(2.45)吧,我以往接觸過的譯本都是字面上的翻譯,但米勒版清楚載明:「要永遠清楚,要留意你的自己」(be forever lucid, alive to your self)。此外,她也把「智慧瑜伽」( buddhi yoga) 釋義為 「瞭解的瑜伽」(Yoga of Understanding)。故此,我在《智慧瑜伽——薄伽梵歌首二章的身心靈秘密》一書中特立「瞭解」一節來說明這項修練如何應用於日常。
現代人多選擇不婚,可是若能擁有生活伴侶,有貼近的人際相處才不會失去練習「瞭解」的良機,才可經驗到「與人一加一大於二」的指數型智慧成長,並見證人生的「心存善念,福氣綿延」。
從本書目錄即可看到這條從「假象」一步一步走向「真實」的路徑。練習「瞭解」,看到「所有文字所指稱的範圍」實為進入智慧之門的敲門磚。
_________________
《智慧瑜伽——薄伽梵歌首二章的身心靈秘密》是為了這樣的你而寫的:
*    想找到「自己」的人。「真實的你」就藏在「表面的你」之內,你要知道哪些是假象。
*    常覺得「被騙」的人。「被騙」只是最外層的現象,更深層的問題出在「表面的自己」。
*    想學習「智慧」的人。一般都說「智慧」是形而上的「非邏輯」,必須經歷漫長人生才能得到。然而,本書的價值即在於讓你看見抽象的「心的智慧」是具體可修練而得的。
*    對《薄伽梵歌》有興趣的瑜伽人。本書濃縮經典之精華,提出最為關鍵的六個梵音。
*    對「意識」有興趣的修行人。消融凡人皆有的恐懼才能提升意識;人間最高的意識狀態是什麼。
*    因「親朋問題」而有無力感的人。深入探討「斷絕關係」,找到另一種不傷己傷人的可能性。
*    想要「實踐正法」的人。你是誰,該做什麼事,這是最需要靠自己去釐清的。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3會員
36內容數
如果你正為飲食所苦;如果你正為體質所苦;如果你正為疾病所苦;請試試這套瑜伽飲食療法。不管你是不是正在練瑜伽,這套來自古文明印度的飲食,均適用於任何人。 運用印度韋達養生飲食,你可以調整體質,免受不平衡之苦。認識自己的體型,你會知道如何預防疾病,對付疾病,甚至可以預知自己容易得什麼疾病。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