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延心理學》一書讀後感

2021/11/13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拖延心理學》一書
許多人都有拖延的毛病,舉凡交報告、寫作業──還有減肥,我們總是能拖就拖。報告和作業總是累積到最後一天才開始動手,而減肥總是明天的事〈那天真的會到來嗎?〉為什麼我們總是喜歡把事情拖到最後?為什麼我們總喜歡為自己的拖延找藉口?
作者珍‧博克以及萊諾拉‧袁在本書中從心理的角度及生理的角度探討「為什麼大多數的人喜歡拖延?」
一、心理層面
作者提出許多人在成長的過程可能遭遇過度貶抑、過度鼓勵、冷漠疏離等的對待,導致我們在面對任務時不斷的拖延,最終導致難以回復的錯誤。雖然過往的經驗會導致我們不自覺的拖延,但我們卻可以有意識的覺察自己是不是正打算拖延?而為什麼我們現在不願意現在就開始?進而了解是什麼心理機制在控制自己的行為。
二、生理層面
大腦也會影響著我們的行為。假設我們患有ADD〈注意力缺失症〉、憂鬱症、焦慮症或躁鬱症等等疾病,我們需要的是接受正規的藥物治療,以改善我們生活。另外,大腦的神經元也會隨著我們持續接觸某件事物或行為而改變,不斷地重組、重新建立神經連結。不論好壞行為,都會隨著我們的持續而加深,也會隨著我們的中斷而結束。
在介紹完造成拖延可能的原因,作者也提供了許多讓讀者可以克服拖延症狀的行動。
一、我們可以做......
有拖延症狀的人必須要先避免訂定過於遠大的目標,並且將目標細分成諸多小目標,每達成一個小目標就給自己一個獎勵,讓自己有動力持續。
二、請身邊的人協助
當我們在執行目標遇到困難的時候,難免會想放棄,這時若有朋友或家人可以提供支持或鼓勵,持續下去的動力也會提高許多。

讀後感想:

這是一本針對「拖延」有相當豐富介紹與分析的書,從一開始作者先針對「拖延者」的類型進行分類,讓讀者一開始就可以找到自己可能屬於哪種屬性,再接著從心理及生理對我們行為的影響下去分析,最後以提供克服拖延技巧的技巧讓我們可以完整的經歷一次流程。以下是筆者感到最受用的三個論點:
一、了解自己的屬性
如果我們心中有想要成為的樣子,那首先我們必須先知道自己的樣子,才能針對不滿意的地方進行調整。在閱讀這個章節前,筆者一直都不了解自己為什麼習慣性的拖延?然而,作者就像是坐在面前的心理諮商師,不斷地透過提問的方式開始剖析,讓筆者知道兒時的經驗不應該繼續影響著現在,我們是有選擇的──選擇行動。
二、對時間的認知
時間分成主觀時間客觀時間。主觀時間是我們一般自己感受的時間,是一種主觀的感受,例如我們在追劇時覺得時間飛快,但在等候某件事時卻又覺得時間過得很慢;而客觀時間則是鐘表的時間。在讀到這個論點的時候,不斷點頭如搗蒜!還記得學生時期老師說下個禮拜考試,雖然總告訴自己要提早準備,但最後都是在前兩天才開始複習前一整個月上課的內容,那種急迫感總讓人吃不消,不過卻也不斷的重複上演這種火燒眉毛的戲碼!
三、大腦會持續改變
這一章大概是讓筆者感到最驚奇的內容!過往不斷重蹈覆轍的拖延,其實還有救!原本早期的科學研究指出,人們的大腦會在18歲達到發展高峰後就不再改變。然而,作者指出,經過後來的研究證實人類的大腦會不斷的改變,端看我們持續做哪些事導致大腦神經元不斷彼此強化聯結;或不做哪些事淡化某些連結。這個理論證實了當我們決定改變某些不良的習慣,透過持續確實可以以新的行為替代舊的行為。

結論:

看完這本書筆者相信會給習慣拖延者相當程度的幫助,從科普介紹到克服拖延的行動指南都包含在內。人生中總是會遇到我們必須處理的課題,然而很多課題我們不願意現在面對,總是想著明天再說或是以後再說。但時間悄悄地從指縫間流逝,明天跟以後轉瞬即至,我們卻覺得還沒有做好準備,需要更多的時間。可是,我們需要的是目標、計畫,還有持續的行動力。
希望透過這本書讓我們一起努力,一起勇敢的面對恐懼、焦慮,優雅的往目標前進吧!再次推薦這本書!
Kerry
Kerry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