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歲,你該做些什麼事?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前幾天在書店看到這本書「40歲,精彩人生才開始」,最近有太多類似的書名,都在講 40 歲後該做的事或建議。
匆匆看完的感想,除了組織內的溝通技巧外,不外乎都是在講這個年齡是時候建立自己的個人品牌了。

實際案例

上次跟一個朋友有聊到,他目前出來創業的收入,比當初在公司上班低很多,但他覺得創業更有價值,除了能做自己認為值得解決的事情外,也更有動力及責任感。
在這種情境下,會去建立自己個人品牌則是自然而然的事。

心得

我自己的想法是:「在大公司任職,所接觸到的人講到你會先想到公司、部門、職稱,然後才會是你這個人。」
當離開組織後,個人帶來的印象是極其模糊的,因為外人並不知道離開組織後的你,哪些能力是存續的,而哪些是離開後就不復存在的。
而當創業自立門戶後,你變成公司的代表,因為公司太小,所接觸到的人是先想到你然後才是公司,公司是你、你是公司,這個顛倒過來的順序就是關鍵,也是差異。
這時,外人會主觀認定有你才有這間公司,因此你個人的品牌與能力就會被突顯出來,公司變成擴大個人品牌的組織。
一間不賺錢且沒有未來發展性的公司,也談不上甚麼光彩;但請記住,能不依賴組織而在這個社會上生存下來,可能需要更多的智慧與技能,一旦掌握到,就不再有失業一說,因為你自己本身就具備獨立營利的能力。

借鑒

這能力有點像野外求生,可以先行訓練,但沒真正把人丟到野外生存一段時間,是沒辦法完全掌握的。
或許有人會問,那在野外快活不下去了怎麼辦?
那趕快逃回有人類的地方不就好了,重點是你是否有獨自前往野外求生存的勇氣,以及事前做了哪些準備,是兩手空空而去,還是攜帶了輔助求生的器具或相關經驗,這都決定了能否生存下來的可能性。

建議

我身邊有很多勇敢創業,但最後還是逃回去的人,佩服他們的勇氣,但有時也在想能否多點準備與訓練,來提高生存機率。
我其實也滿懶散的,但在野外遇到事不能躲不能逃,否則受傷的都是自己,得不償失;因此,也稍為提高了一些積極性,人的思維跟習慣是會因為環境改變而變化的。
閱讀可以用最低的成本來獲得別人經驗,培養閱讀能力,一生受益。但要記住,別只讓自己的大腦永遠處於「輸入狀態」,要適當地「輸出」自己的想法。透過閱讀輸入,再利用寫作輸出,就像「費曼學習法」說的一樣,教授到別人能夠了解,自己才算是領悟了這門學問。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