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我很喜歡電影《一代宗師》裡的一句話:「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原是用來描述習武的三重境界,數年之後再看,發現竟也吻合自己的人生曲線。

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朋友,慢慢注意到我的變化,無論是筆觸的運籌、心境的周轉、甚至連發文的時間,都和過去有些不同,謝謝你們的關懷,確實如此,和我目前正經歷的生命時序息息相關。

前幾篇文章,我寫《四分之一人生》,在自己的真實人生裡,我面臨的已非「追求安穩」和「尋覓意義」的雙岔路口,而是鐵打一般的命運終宿:「步向衰退」。

可能許多新加入這裡的年輕朋友,無法想像「衰退」是怎麼一回事。生理上,它伴隨廣告裡形容的老化症頭一齊出現:坐著就睡、躺著就醒。以前一天可以來回香港或東京,晚上還能徹夜不睡寫業績戰報,現在半天出差去台中,得未雨綢繆先設定手機鬧鐘,深怕在車上睡死、過站忘了下車就挫屎。

比較難以調適的,還有心理層面的疲軟和寡歡。很容易被自己的比較心態打敗,約莫就是《重啟人生》一書裡提到的窘境:從走得光彩奪目,變成走鋼索的膽戰心驚。擔憂自己巔峰不再,整個人呈現一種過氣感。

《重啟人生》首篇的扉頁,打破了我對於職場黃金時代的預設,揭示了一個具有實證基礎的立論:職涯走下坡的時間,比你預期的早(很多)。

書中援引了大量的研究,說明「進步」並不是一條永遠向上的曲線,當過了顛峰後,就會開始走下坡。以我從事的創意產業為例,高峰出現在職涯的第二十年,正是我現在的年紀,此後將漸次走下坡。

經歷衰退,令人痛苦,因為體力腦力大不如前,聲望與成就的邊際效益遞減,想要獲得巔峰狀態的滿足感,得花上雙倍的力氣、而且一刻也不能停息努力。這樣的情況,大概是我前一年進入天王星對分的寫照,上班時把自己搞得精疲力盡、回到家裡,孩子的飯米掉在地上,都會讓我大發雷霆。

後來,讓我慢慢擺脫這個身心困局的起點,出自某天早晨的經歷。那天,我因為中午的午餐彙報,焦慮得夜不成眠,醒得很早。前天晚上只囫圇吞棗了半顆包子,此時覺得該吃點東西,卻脾胃乏力。勉強泡了一杯咖啡,喝沒兩口,感同味如膽汁,跑去廁所乾嘔了半天,只嘔出滿臉淚水。

我不知道自己究竟是怎麼了,明明擁有的不算少,一直心虛得想哭。拼命也不會讓我覺得好過。坐回沙發上,不想打開被我修改與預習一萬次的簡報,只好下意識地滑起臉書,如此看到了一些或撫慰、或振奮的文章,被更新在我一映入眼簾的位置。

數不清有多少天剛濛濛亮的日子,我從那些文章裡,得到重新面對一天的力氣和希望。有時只是一句話,一個轉折號,彷彿是有人從銀河對岸放下梯子,幫助我攀離霹靂爆炸的渾沌宇宙。

因此,等我找到一個相對舒服的位置,來接受生命必然的衰退,我也願意成為那樣的人,寫下一些經歷,讓我的見聞,替閉鎖的心門開窗。張眼和漫漫夜色對峙,固然難熬,但要故作清醒和迢迢白晝相抗,則更讓我痛苦。我不想起床,不想上班,不想努力,不想堅強。可我也不想成為一個甚麼都不想的人。

這是促使我調整發文時間的起因。既然睡不著,剛好利用天亮前的兩三個小時閱讀、書寫。不管要寫些甚麼,我都向眾神發願,希望這篇文章,能幫助一個人重燃他的想望。

原本我以為,這麼早的時間,不會有人捨得用來看九彎十八拐的文章。我從不奢求萬人空巷,只希望與人心有靈犀。我很幸運,清晨的書寫,讓我認識了許多和我有著相似生命歷程的朋友。交會時的共振,振作的是彼此對於生活的念想。我們要快樂、要健康、要懂得替自己的善良留點鋒芒。

而關於衰退,《重啟人生》提出了一個令我深思良久的論點,也是我目前身體力行的。借重心理學家卡泰爾的學說:人類具備兩種智力,主導邏輯推理、彈性思考、解決問題的「流體智力(fluid intelligence)」,高峰出現在青年與成年階段,這也是所有人在職涯初期所仰賴的智力。

另一種「晶體智力(crystallized intelligence)」,意即運用知識累積,涵化成為引導準則的心智能力,則在中年與晚年持續上升。

我在天王星對分的中年危機,迫切感受到早年賴以謀生的原始聰明,急遽下滑,逼使我不得不以新的角度,重新歸放職涯的重心,少一點單挑突破,多一點傳承指導,回到身為投射者最出色的天性:動見觀瞻、提出忠告、輔育後人。如此,便不覺得自己的才能在退化,而是智慧在轉化。

身體力行了一段日子,我比之前更加瞭解輪迴交叉愛之船的使命,無非「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先認清和接納真正的自己,選擇恰如其份的行為準則,便能在世界與歲月紛沓的運行節奏之中,找到安身立命的定錨,由此實踐自我,發揮社會影響力。

一不小心寫了這麼多,本意是想來和大家誠摯地說聲,謝謝。

「職場裡的人類圖」這個粉專,漫寫了三年有餘,真沒想到有天可以來到追蹤破萬的境界。我知道,以數位網紅的標準,這只是幼幼班的基礎門檻。不過,我不是網紅,我只是熱愛書寫的歐巴桑,每一個人的閱讀、留言、和指教,於我看來,都是貴重的心磚,感謝你們拿出心的一角,把這裡堆砌成人人都可以來歇腳、交心的庭園。

是你們使我明白,衰退並不可怕、弱點亦不可恥,它們構成了我人生接合的卡楯,我曾對生命的疑猜,如同《重啟人生》所言,問題不出在名詞「物」,而在動詞「愛」,東西是拿來用的、人是拿來愛的。把愛留給人、留給我真正心愛的事物,不是留給諸如聲名、財富、榮耀這些外物。

謝謝你們讓我感受愛,並且揮灑愛。我會持續寫下去,無論是動作片、文藝片、還是有人敲碗的恐怖片。

最後,如果今天早晨對你而言很艱難,請相信,人生不是只有一條曲線,不要以工作、或世俗的成就來物化自己。你不等於你的工作。當你感受到某些部分正以驚人的速度走下坡,這也意味著,你正迅速累積轉化的結晶智慧,終有一天,能為自己創造超越年齡限制的第二曲線。

早安。我們會好運的。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林惠卿-avatar-img
2024/03/15
👍😊💐💖💦
avatar-img
職場裡的人類圖的沙龍
179會員
272內容數
2025/04/19
這一陣子,養成了一個新的習慣,全拜最新閱讀的〈我得了不想上班的病〉一書所賜。 因為上班的時間比較彈性,早上,等先生孩子出門之後,我會利用清洗早餐杯盤的零碎時間,來替自己準備午餐和晚餐的便當。
2025/04/19
這一陣子,養成了一個新的習慣,全拜最新閱讀的〈我得了不想上班的病〉一書所賜。 因為上班的時間比較彈性,早上,等先生孩子出門之後,我會利用清洗早餐杯盤的零碎時間,來替自己準備午餐和晚餐的便當。
2025/04/11
「今天,成為自己」,是我籌備多時的podcast節目,也是歷經去年震盪起伏之後,我認真想為自己做的一件事。 開始時,我對這個節目抱持許多期待,就像是寫書一樣,希望自己的經歷能夠幫助到類似處境的朋友,更渴盼第一本書大賣特賣。
Thumbnail
2025/04/11
「今天,成為自己」,是我籌備多時的podcast節目,也是歷經去年震盪起伏之後,我認真想為自己做的一件事。 開始時,我對這個節目抱持許多期待,就像是寫書一樣,希望自己的經歷能夠幫助到類似處境的朋友,更渴盼第一本書大賣特賣。
Thumbnail
2025/04/05
每回看崇義老師 李崇義/Charles Lee的書,總是會勾起許多深埋在往事裡的談話記憶。那些談話,都不是很愉快,最後也直接或間接導致關係的崩解及離散,隨著時間過去,變成不願觸碰的傷痂。
2025/04/05
每回看崇義老師 李崇義/Charles Lee的書,總是會勾起許多深埋在往事裡的談話記憶。那些談話,都不是很愉快,最後也直接或間接導致關係的崩解及離散,隨著時間過去,變成不願觸碰的傷痂。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很喜歡電影《一代宗師》裡的一句話:「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原是用來描述習武的三重境界,數年之後再看,發現竟也吻合自己的人生曲線。
Thumbnail
我很喜歡電影《一代宗師》裡的一句話:「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原是用來描述習武的三重境界,數年之後再看,發現竟也吻合自己的人生曲線。
Thumbnail
我們每個人大多數時候都在自我懷疑、尋求認同,這兩個過程之間徘徊,但正是因為有了這兩個過程,我們才有辦法重新(從心)長出力量!
Thumbnail
我們每個人大多數時候都在自我懷疑、尋求認同,這兩個過程之間徘徊,但正是因為有了這兩個過程,我們才有辦法重新(從心)長出力量!
Thumbnail
在勞動節連假的第二年,特地來到台北參加這場104主辦的講座,人生走到4、50歲是達到一個高峰期的尾聲,然而高齡化加少子化的現況,使得面對人生職涯發展瓶頸、新興科技發展迅速、人際關係孤離、婚姻健康、中年危機等困局,讓人出現低潮和迷惘,就來聽聽六位大神級講師如何突圍吧。
Thumbnail
在勞動節連假的第二年,特地來到台北參加這場104主辦的講座,人生走到4、50歲是達到一個高峰期的尾聲,然而高齡化加少子化的現況,使得面對人生職涯發展瓶頸、新興科技發展迅速、人際關係孤離、婚姻健康、中年危機等困局,讓人出現低潮和迷惘,就來聽聽六位大神級講師如何突圍吧。
Thumbnail
「在30-40歲這段應該要衝一番天地的事業黃金期,我是不是衝得不夠力?」 看著自己在接下全職邀約、還是繼續接案人生的十字路口猶疑,檢討這段偶爾跑去大放空的生活型態真的太浪費,才會這樣沒比以前多賺多少,沒什麼改變突破,在應該衝刺、可以衝刺的年紀,原地踏步般。聽完這些焦慮,朋友突然反問...
Thumbnail
「在30-40歲這段應該要衝一番天地的事業黃金期,我是不是衝得不夠力?」 看著自己在接下全職邀約、還是繼續接案人生的十字路口猶疑,檢討這段偶爾跑去大放空的生活型態真的太浪費,才會這樣沒比以前多賺多少,沒什麼改變突破,在應該衝刺、可以衝刺的年紀,原地踏步般。聽完這些焦慮,朋友突然反問...
Thumbnail
假設台灣人平均八十歲的壽命計算,二十歲成年之後有足足六十年的時光,六十年的光陰會讓人產生很多的轉變,不管是個性還是心態,假設以每二十年為一個階段,那麼就把二十到四十歲稱為第一人生,四十到六十歲為第二人生,六十歲到八十歲就是人生最終幕第三人生。
Thumbnail
假設台灣人平均八十歲的壽命計算,二十歲成年之後有足足六十年的時光,六十年的光陰會讓人產生很多的轉變,不管是個性還是心態,假設以每二十年為一個階段,那麼就把二十到四十歲稱為第一人生,四十到六十歲為第二人生,六十歲到八十歲就是人生最終幕第三人生。
Thumbnail
要讓自己的「自我」茁壯沈穩,除了生活經驗的歷練,另外就是積極學習和自我訓練。 無論是關於生活處事的各種能力和知識,或是自己專業領域的知識能力和處理經驗,只要「保持學習」都是在增進我們大腦神經元發展,同時也在滋養個體「自我」的獨立精神。
Thumbnail
要讓自己的「自我」茁壯沈穩,除了生活經驗的歷練,另外就是積極學習和自我訓練。 無論是關於生活處事的各種能力和知識,或是自己專業領域的知識能力和處理經驗,只要「保持學習」都是在增進我們大腦神經元發展,同時也在滋養個體「自我」的獨立精神。
Thumbnail
以下為一位師姐分享,來文照登: 分享一 之前去上三天失智照護的課程,有趣的是,當一個人因某些原因導致智力慢慢退化,行為處事與思考邏輯漸漸變得跟平常不同時,最先發現異常的不是親人或朋友,而是自己! 分享二 人身難得,佛法難聞,善知識難遇,今生有幸得人身、聞佛法、得阿伯教誨,如此,才是真無憾!
Thumbnail
以下為一位師姐分享,來文照登: 分享一 之前去上三天失智照護的課程,有趣的是,當一個人因某些原因導致智力慢慢退化,行為處事與思考邏輯漸漸變得跟平常不同時,最先發現異常的不是親人或朋友,而是自己! 分享二 人身難得,佛法難聞,善知識難遇,今生有幸得人身、聞佛法、得阿伯教誨,如此,才是真無憾!
Thumbnail
這些年隨著年齡漸長,看了比較多不同的生命樣貌,發現台灣俗諺所說的「聰明人與傻瓜,終究都走得一樣遠!」真的有幾分道理。  不管我們如何用盡心機過日子,或者生命如何早慧,人生境遇或順遂或困頓,這趟生命之旅,大致還是大同小異,除了一定必須歷經的生老病死之外,人到了某個階段,就會有某種體悟,生命的重心也會随
Thumbnail
這些年隨著年齡漸長,看了比較多不同的生命樣貌,發現台灣俗諺所說的「聰明人與傻瓜,終究都走得一樣遠!」真的有幾分道理。  不管我們如何用盡心機過日子,或者生命如何早慧,人生境遇或順遂或困頓,這趟生命之旅,大致還是大同小異,除了一定必須歷經的生老病死之外,人到了某個階段,就會有某種體悟,生命的重心也會随
Thumbnail
以下為一位有緣人分享:   《阿伯的話─現場開示精華節錄》:「人有生老病死,年輕時期,能力強,記憶力好,一定要用心經營人生,努力打拼事業,要勇敢面對前方的種種考驗,要積極利益眾生。猶如太陽初東昇時,可盡情地發光、發熱,若待日落西山,要努力也有限了。」
Thumbnail
以下為一位有緣人分享:   《阿伯的話─現場開示精華節錄》:「人有生老病死,年輕時期,能力強,記憶力好,一定要用心經營人生,努力打拼事業,要勇敢面對前方的種種考驗,要積極利益眾生。猶如太陽初東昇時,可盡情地發光、發熱,若待日落西山,要努力也有限了。」
Thumbnail
出社會也有一段時間了,成功不再是以前想的那麼簡單,熱情不知道去哪裡了,曾幾何時變得只在床鋪和工作上往返,直到身體發出悲鳴。 這是我的經驗談,最近幾個月正在重新站起來,雖然仍單膝跪地,但我感受到我正在變的更好,我領悟了四個簡單卻重要的觀念,你可以忘記我,但希望你不要忘了這四件事。
Thumbnail
出社會也有一段時間了,成功不再是以前想的那麼簡單,熱情不知道去哪裡了,曾幾何時變得只在床鋪和工作上往返,直到身體發出悲鳴。 這是我的經驗談,最近幾個月正在重新站起來,雖然仍單膝跪地,但我感受到我正在變的更好,我領悟了四個簡單卻重要的觀念,你可以忘記我,但希望你不要忘了這四件事。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