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六四天安門之於高中歷史課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今年四月十九日,剛看完《重返天安門》還有BBC紀錄片,寫下來這篇或許有點激進、有點偏頗的文章。
雖然常常遲到沒在上課,但我好喜歡我的歷史老師,他是那種可以讓學生不會只為了想要考好分數、答對題目,才認真聽他上課的人。
學歷史。
像老師、爸媽、體制說的,總應該先學會一個架構,深入瞭解那是上大學之後的事了,學歷史需要有基礎知識為基底,國高中的這些是必然且必要的。國中的時候唸的那些中國歷史,文革、大躍進、人民公社、六四,沒有唸的很熟,但至少足夠答對題目的那種程度,止步,記得一些年份、前後順序、起因、結果,卻好像從來沒有擁有過獲得知識的感受。
為何獲得知識是如此無感的? 學習歷史為什麼會沒辦法從中感受跟同理?
先不談論學習的意義,談論學習「歷史」的意義。
對我來說,整個義務教育、整個族群必須學習歷史的目的,是對你的文化、國家和形成產生共感和認同,傳承這些是唯一能夠讓眾人凝聚的方法,要記得、要傳承,但現在的大人記得些什麼,短期記憶為了考試的年份、死記硬背的東西可能忘光光了,正常,但這塊土地上發生過什麼事、如何發生的,發生的目的,事情裡那些人為什麼這樣做、後來怎麼了,沒有人記得,甚至沒有人知道,因為這在我們的教育裡不重要,它是選擇題考不出來的,所以不重要。
看重返天安門,雖然是中國的歷史,不是台灣的,但這是我第一次、真的是第一次進到歷史的世界,竟然有一個國家、一個革命運動,幾十年後,給中國頂大的學生看那張坦克圖,一百個只有五個人認得,裡面死了多少人、曾經賣命爭取過始終得不到的,卻沒有人知道或記得了。
中國是刻意淡化,但台灣是沒有人在乎。不是侷限於天安門,而是所有的歷史。
當吾爾開希上節目的時候,大家只在乎他似乎又發福了,又顯老態了的時候,歷史裡發生過什麼、死過多少人、流過多少血都沒有人在乎了,就知道一個社會的歷史教育是多麼的不成功。當我們對於一段歷史沒有同理和感受時,它就永遠停在記憶和知識層面,可能會記得,但在我們需要那個凝聚力的時候,它卻永遠永遠走不進來。
當歷史只是歷史的時候,它就變成大家講的,上大學再學就好的「學術」,一小群人懂就好的東西。
Dosk Yen
Dosk Yen
高一生,16歲。整理一些自己比較文章到這裡,關於最近看的書、自己的想法、創作、文學、電影和音樂等等。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