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如巢穴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課堂如巢穴」

我以前都覺得上華文課就是唸唸課文,寫寫學習單、背背課文中心思想。

​直到我上了大學才知道,華文課的課堂是一個極其危險的地方,因為文學是滋養革命情懷的巢穴。(有點怪的形容詞,但我想表達的是,透過閱讀文學,人們會了解歷史、文化、先賢的故事,而那一篇篇的文章,都在讓我們知道,我們可以做些什麼“事情”。巢穴就像是文學,而我們這些學子就像是嗷嗷待哺的小鳥,就算有一些小鳥可能因為生病去世、被天敵叼走、或因為體弱被被親鳥拋棄,但總有一些鳥在經歷各種大自然的挑戰後,會順利長大,飛出巢穴。)

​但巢穴裡可能不會有天下所有的美食,因為在小鳥學會飛翔前,都是親鳥把食物叼回來巢穴內給小鳥吃,小鳥沒有選擇,它們被餵食什麼,就要吃什麼。就像有些東西不可能出現在馬來西亞的歷史課本裡面,昨天工作坊的教授說:“在台灣戒嚴時期,課本裡面不可能出現Malcom X,因為當學生知道有這樣一個人,他做過什麼事情,學生也就覺醒,原來他們可以做些什麼事情了。”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22會員
51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第45章 同類與異類   1. 在學校的時候,除了晚上在自修教室一起看書,一起散步回寢室,殷離每天都會用Talks給張無忌發信息。 很多都是一些似乎沒有意義的句子,像是“今天有一隻麻雀停在我們教室的窗臺上呢”“我們樓下的茶玫開始長花苞了”“今天英語課老師好討厭啊”“睡覺啦,晚安”這種。  
文化存則國存;文化亡則國亡   我們教出來的是那國的 在師院待了二十年,任職期間,因為擔任<教育實習>課程的關係,經常會帶學生到國小去參觀、見習、試教、實習,參觀過的班級算起來應該有六百班以上,坐在後面觀察老師們認真的教,學生用心的學,教的學的都是為國家的未來在打根基,喜悅之外又有著一份驕傲和
經歷了時間的洗禮,忙碌的生活讓我們遺忘了許多聽過的知識。
Thumbnail
提到「學校」,你想到的詞彙會是「學習」抑或是「限制」呢? 我們時常會聽到學校猶如一個小型社會,但當發生霸凌事件的時候又認為學校的場域非常封閉,到底學校應該是開放空間或是封閉的環境呢? 不諱言地,當我翻開《在學校可以學到什麼呢?》這本書的第一頁,深深觸動我的文字即是學校是個「開放」空間
Thumbnail
君不見,如今還是有人前仆後繼,投入文史哲研究領域。現在仍挺起胸膛行走在〔文理大道〕上的,肯定是胸懷鴻鵠之志、眼光放在未來的年輕人。他們深知:在這塊領域要出人頭地,必須經受長期的熬煉。
是哪次超出聯絡本的框格,被打上紅色印記的筆記本,印著滿滿日期的考程,試卷與題本,定時定量投餵,早就忘記打獵的滋味了。看出去的世界佈滿黑影,重重鐵柱、手銬、腳鐐,框住想要飛翔的雙翅。儘管衣食無憂,卻還是好想、好想、好想,衝破鐵鍊,再次奮力奔向無垠的天空。
Thumbnail
國小時,接觸課外閱讀很少,到高中會到圖書館看雜誌、倪匡小說,開始有些略設課外閱讀,求學背景被成績內心所綁架,認為考上一間好的高中、大學是自己求學目標,到大學考試完,對於升學考試幻滅,至於為何幻滅這留在結尾分享。 大學到北上求學,大一開學初期到假日時,宿舍人煙罕至,內心也充滿一些孤獨感,為
Thumbnail
回想當初會選擇進入教育出版業業務的原因,除了覺得與人交際對我來說不是難事,另一方面也認為自己從學生時期好像就一直很嚮往所謂的「自由」。 記得以前最喜歡趴在教室窗台邊,看著人行道旁的馬路上,我好羨慕那些能在外面自由自在走動的人們,尤其是停在路邊休息的計程車司機,相較於教室裡的我們,他好像才是擁有自由
Thumbnail
  返校日第一天,許多轉學生被集中在教務處旁的教室,教室外是一群焦急守候的家長,教室內是安靜端坐在位置上的孩子,等待著教務處老師唱名的新鮮人,正等待著被安排到新班級,心中的不安全感,可以想見。    「走進教室,只見大大眼睛裡閃爍著淡淡的不安,彷彿是剛被收養的野貓,時時竪起警戒的尾巴,張
Thumbnail
又一個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難怪我有好幾年不敢吃蛋 台灣的教育在於大學端,這個問題我在「講不完的教育」這個專題裡有提到,大學本來就是為國家培育人才的地方,但現今的大學,死的死,傷的傷,逃的逃,卻沒有一所死傷逃掉的大學主導人再檢討自己創辦的大學為什麼會傷亡這麼慘重?   一個不懂得檢討失敗原因
Thumbnail
第45章 同類與異類   1. 在學校的時候,除了晚上在自修教室一起看書,一起散步回寢室,殷離每天都會用Talks給張無忌發信息。 很多都是一些似乎沒有意義的句子,像是“今天有一隻麻雀停在我們教室的窗臺上呢”“我們樓下的茶玫開始長花苞了”“今天英語課老師好討厭啊”“睡覺啦,晚安”這種。  
文化存則國存;文化亡則國亡   我們教出來的是那國的 在師院待了二十年,任職期間,因為擔任<教育實習>課程的關係,經常會帶學生到國小去參觀、見習、試教、實習,參觀過的班級算起來應該有六百班以上,坐在後面觀察老師們認真的教,學生用心的學,教的學的都是為國家的未來在打根基,喜悅之外又有著一份驕傲和
經歷了時間的洗禮,忙碌的生活讓我們遺忘了許多聽過的知識。
Thumbnail
提到「學校」,你想到的詞彙會是「學習」抑或是「限制」呢? 我們時常會聽到學校猶如一個小型社會,但當發生霸凌事件的時候又認為學校的場域非常封閉,到底學校應該是開放空間或是封閉的環境呢? 不諱言地,當我翻開《在學校可以學到什麼呢?》這本書的第一頁,深深觸動我的文字即是學校是個「開放」空間
Thumbnail
君不見,如今還是有人前仆後繼,投入文史哲研究領域。現在仍挺起胸膛行走在〔文理大道〕上的,肯定是胸懷鴻鵠之志、眼光放在未來的年輕人。他們深知:在這塊領域要出人頭地,必須經受長期的熬煉。
是哪次超出聯絡本的框格,被打上紅色印記的筆記本,印著滿滿日期的考程,試卷與題本,定時定量投餵,早就忘記打獵的滋味了。看出去的世界佈滿黑影,重重鐵柱、手銬、腳鐐,框住想要飛翔的雙翅。儘管衣食無憂,卻還是好想、好想、好想,衝破鐵鍊,再次奮力奔向無垠的天空。
Thumbnail
國小時,接觸課外閱讀很少,到高中會到圖書館看雜誌、倪匡小說,開始有些略設課外閱讀,求學背景被成績內心所綁架,認為考上一間好的高中、大學是自己求學目標,到大學考試完,對於升學考試幻滅,至於為何幻滅這留在結尾分享。 大學到北上求學,大一開學初期到假日時,宿舍人煙罕至,內心也充滿一些孤獨感,為
Thumbnail
回想當初會選擇進入教育出版業業務的原因,除了覺得與人交際對我來說不是難事,另一方面也認為自己從學生時期好像就一直很嚮往所謂的「自由」。 記得以前最喜歡趴在教室窗台邊,看著人行道旁的馬路上,我好羨慕那些能在外面自由自在走動的人們,尤其是停在路邊休息的計程車司機,相較於教室裡的我們,他好像才是擁有自由
Thumbnail
  返校日第一天,許多轉學生被集中在教務處旁的教室,教室外是一群焦急守候的家長,教室內是安靜端坐在位置上的孩子,等待著教務處老師唱名的新鮮人,正等待著被安排到新班級,心中的不安全感,可以想見。    「走進教室,只見大大眼睛裡閃爍著淡淡的不安,彷彿是剛被收養的野貓,時時竪起警戒的尾巴,張
Thumbnail
又一個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難怪我有好幾年不敢吃蛋 台灣的教育在於大學端,這個問題我在「講不完的教育」這個專題裡有提到,大學本來就是為國家培育人才的地方,但現今的大學,死的死,傷的傷,逃的逃,卻沒有一所死傷逃掉的大學主導人再檢討自己創辦的大學為什麼會傷亡這麼慘重?   一個不懂得檢討失敗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