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心得-打造第二大腦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關於這本書

這本書的作者是提亞戈·佛特,作者在大學的時候深受一種罕見的病困擾,在他做各種檢查都找不到病因,有一天他跟醫院要了他至今的所有病歷資料,他開始把自己所有的看診過程,包括醫生給出的建議也當作試驗都記錄下來,下次回診再針對這些建議的回饋討論應該調整的地方,最後在醫生的協助下找到了『機能性音聲異常』這種特殊病例,之後作者把筆記系統融入生活當中,並且樂於分享給其他人,這本書就是教導我們如何使用筆記當作第二個大腦。

這本書的看點

什麼是第二大腦?

讀書時期我們的筆記帶有目的性,就是為了應付考試,筆記的作用只到考完試之後,第二大腦的筆記觀念與這種筆記完全不一樣,在現實社會中記筆記,就像是『知識的構成要素』的資料庫,我們有了資料庫之後,就可以在遇到問題的時候就可以打開資料庫提取資訊,幫助我們解決問題,就好像有了自己的個人助理一樣,它可以幫你儲存所有你各種方面所接收的資訊,並分門別類整理好,讓我們一目瞭然,不用在需要資訊的時候東翻西找,而在沒有支援的時候要我們想一個方案,大多會想到腦袋中最近接觸過的事情,不論這個方案好不好,如果我們有資料參考就會知道哪一種方案是最佳解,作家在創作時,有了筆記也不會缺乏靈感而傷腦筋,因為作家大多是缺乏材料,從過去生活中大量累積下來資料可以提供源源不絕的材料。

建構第二大腦的方式

作者教導獲取、組織、萃取、表達四個簡單的步驟打造數位筆記系統,平常生活中我們會瀏覽網站觀看別人的文章、閱讀書籍,如果有自己喜歡的內容就可以將其丟到自己的資料庫裡面,固定一段時間來整理這個資料庫,大致上分類一下就可以,想想自己之後可能會在什麼場合下用到這個資料,在我們需要進行專案任務時,把這些相關資料通通找出來,拼拼湊湊看能不能組合自己想要的成果,組合好了就將它發表出來吧。

我學到的東西

作者在萃取筆記上的方法我覺得很實用,當在看到一篇有興趣的文章時我們先將文章重點段落保存下來,有空的時候再回來看一次,然後覺得重要的地方就用粗體字,第二次回來看的時後加上劃線,這樣之後想要看文章的時候就可以一眼看出這段文章的重點,我打算接下來把我自己之前的閱讀筆記慢慢的改成用這個方法記錄,可以省下自己許多重複閱讀的時間。
將筆記系統化,在需要做出決策時可以在一旁輔助,讓我們不用消耗額外的心力去回想資料,將資料展開後,我們要做的是就只是把有用的資料拿出來做使用即可。

後記

在看了這本書之後我也開始練習寫數位筆記,雖然在資料的分類上還是亂七八糟,但是比紙本好的地方就在於我不用到處翻筆記本找我記下的資料在什麼地方,搬移、編輯都比紙本方便,而且人真的容易忘記事情,有時候一個想法出現,如果沒有馬上寫下來過不久就會忘記了。
avatar-img
19會員
62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楊晨寶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本書把我們的成長分成三個階段,依賴期、獨立期、互賴期,我們從小依賴父母到長大獨立最後與身邊的人互相依賴,七個習慣當中,前面三個習慣幫助我們進入獨立期,後三個習慣讓我們學會與人互相依賴,最後一個習慣是提醒自己要不斷學習成長。
作者使用了數據及各種資料講解了一些社會現象,雖然提出看法之後都會被同業攻擊,不過把各種數據攤開之後,讓我們能從更多角度去分析一件事情也很有趣。
作者是蘿拉·范德康,有許多書籍跟專欄文章,在2011年5月的某一天發表了一篇時間管理的建議:『善用早上的時間』大受好評,之後也以此為主寫了一系列的電子書,現在這本書就是集結那些電子書統整成的一本書
作者在大學即將畢業,也已經拿到兩份工作內定,但他覺得自己似乎不太能習慣就這樣跟平常人一樣去工作的生活,在評估了狀況之後,他決定拒絕這兩份工作,投入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他給出自己一年時間來做關於生產力的實驗,記錄這一年的生活並且分享,書裡有許多作者實驗的經驗。
本書把我們的成長分成三個階段,依賴期、獨立期、互賴期,我們從小依賴父母到長大獨立最後與身邊的人互相依賴,七個習慣當中,前面三個習慣幫助我們進入獨立期,後三個習慣讓我們學會與人互相依賴,最後一個習慣是提醒自己要不斷學習成長。
作者使用了數據及各種資料講解了一些社會現象,雖然提出看法之後都會被同業攻擊,不過把各種數據攤開之後,讓我們能從更多角度去分析一件事情也很有趣。
作者是蘿拉·范德康,有許多書籍跟專欄文章,在2011年5月的某一天發表了一篇時間管理的建議:『善用早上的時間』大受好評,之後也以此為主寫了一系列的電子書,現在這本書就是集結那些電子書統整成的一本書
作者在大學即將畢業,也已經拿到兩份工作內定,但他覺得自己似乎不太能習慣就這樣跟平常人一樣去工作的生活,在評估了狀況之後,他決定拒絕這兩份工作,投入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他給出自己一年時間來做關於生產力的實驗,記錄這一年的生活並且分享,書裡有許多作者實驗的經驗。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為什麼要打造第二大腦? 主要有三個原因。 第一,前文提過,紙本筆記容易弄丟且無法搜尋,而第二大腦「更容易搜尋」「更容易整理」「更容易加上註解」和「更容易分享」。 第二,因為我們的第一大腦——也就是我們生理上的大腦——不擅長「記憶」和「搜尋」,這嚴重影響到我們的工作流。所以我們必
Thumbnail
你有找不到自己筆記的經驗嗎?你有想要分享某則自己看過的文章給親友,卻找不到嗎?還是你發現自己大腦經常被各種事情擾亂,然後很難專注在當下的思考創作嗎? 最近,Sunny 因為看到醫師薑餅資的分享,還有自己找了 Tiago Forta 的影片,讓我想用更優質的方法來管理自己的資料,並且專注用大腦來
Thumbnail
筆者閱讀這本書的契機來自於參加《書店老闆》第三季讀書會,特別是第三場讀書會的講師所演講的主題。數位筆記法對筆者而言是一種較少使用的技術,這並非因為該技術不好,而是筆者在工作中主要使用線上 Word。聽完讀書會後,筆者對數位筆記軟體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發現「筆記」與我們小時候所接觸的畫重點有很大不同。當
Thumbnail
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許多人面對著記憶衰退與低效的困擾。本文探討瞭如何透過建立第二大腦來有效管理和選擇資訊,提升生產力。這裡分享了建立第二大腦的四個步驟,幫助讀者在生活與工作中更快速地找到有用資訊。透過這些方法,讀者可以更深入瞭解自己的興趣和目標,真正過上豐盛而精彩的生活。
Thumbnail
看到任何的新事物時,心裡所升起的感觸或想法,其實會藏在心底或腦海裡,平常時因為用不到,所以就被放到大腦的抽屜,而且藏得很深。但如果在寫文章,需要它的時候,那個抽屜就會打開,想法就會浮出……
Thumbnail
《第二大腦》是一本關於信息管理與知識應用的書籍,提供了處理資訊爆炸時代的解決方案。本文分享了該書中的重點精華,以及作者的閱讀筆記,包括信息管理法則、如何應用第二大腦,以及養成習慣的方法。
Thumbnail
曾經自己好像看過這資訊,可是卻想不起來記錄在哪邊或是用什麼形式記錄下來,導致每次遇到相同的問題都必須重新花心力再找一次或再整理一次筆記。剛好看到《打造第二大腦》簡介,可能是對現在的我有幫助的一本書,期待看完這本書可以讓我使用自己的資料庫更加上手。
Thumbnail
作者Tiago Forte以自己的短期記憶缺損問題為出發點,提出了打造第二大腦的想法。文章包含打造第二大腦的四個階段,以及對每個階段的詳細介紹和方法,並結合了作者自身的使用心得。
Thumbnail
1.憑藉第二大腦,我們可以記錄所有的想法、過去發生的事情以及未來的計畫,還有任何我們看到的有用的資料,也就是記錄過去、現在和未來;作者依據實際應用的角度,將需要紀錄的區塊分成4大類 (1) 各個領域的知識 (2) 需要完成的專案 (3) 日記,即個人日常生活和活動的記錄 (4) 備忘訊息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為什麼要打造第二大腦? 主要有三個原因。 第一,前文提過,紙本筆記容易弄丟且無法搜尋,而第二大腦「更容易搜尋」「更容易整理」「更容易加上註解」和「更容易分享」。 第二,因為我們的第一大腦——也就是我們生理上的大腦——不擅長「記憶」和「搜尋」,這嚴重影響到我們的工作流。所以我們必
Thumbnail
你有找不到自己筆記的經驗嗎?你有想要分享某則自己看過的文章給親友,卻找不到嗎?還是你發現自己大腦經常被各種事情擾亂,然後很難專注在當下的思考創作嗎? 最近,Sunny 因為看到醫師薑餅資的分享,還有自己找了 Tiago Forta 的影片,讓我想用更優質的方法來管理自己的資料,並且專注用大腦來
Thumbnail
筆者閱讀這本書的契機來自於參加《書店老闆》第三季讀書會,特別是第三場讀書會的講師所演講的主題。數位筆記法對筆者而言是一種較少使用的技術,這並非因為該技術不好,而是筆者在工作中主要使用線上 Word。聽完讀書會後,筆者對數位筆記軟體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發現「筆記」與我們小時候所接觸的畫重點有很大不同。當
Thumbnail
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許多人面對著記憶衰退與低效的困擾。本文探討瞭如何透過建立第二大腦來有效管理和選擇資訊,提升生產力。這裡分享了建立第二大腦的四個步驟,幫助讀者在生活與工作中更快速地找到有用資訊。透過這些方法,讀者可以更深入瞭解自己的興趣和目標,真正過上豐盛而精彩的生活。
Thumbnail
看到任何的新事物時,心裡所升起的感觸或想法,其實會藏在心底或腦海裡,平常時因為用不到,所以就被放到大腦的抽屜,而且藏得很深。但如果在寫文章,需要它的時候,那個抽屜就會打開,想法就會浮出……
Thumbnail
《第二大腦》是一本關於信息管理與知識應用的書籍,提供了處理資訊爆炸時代的解決方案。本文分享了該書中的重點精華,以及作者的閱讀筆記,包括信息管理法則、如何應用第二大腦,以及養成習慣的方法。
Thumbnail
曾經自己好像看過這資訊,可是卻想不起來記錄在哪邊或是用什麼形式記錄下來,導致每次遇到相同的問題都必須重新花心力再找一次或再整理一次筆記。剛好看到《打造第二大腦》簡介,可能是對現在的我有幫助的一本書,期待看完這本書可以讓我使用自己的資料庫更加上手。
Thumbnail
作者Tiago Forte以自己的短期記憶缺損問題為出發點,提出了打造第二大腦的想法。文章包含打造第二大腦的四個階段,以及對每個階段的詳細介紹和方法,並結合了作者自身的使用心得。
Thumbnail
1.憑藉第二大腦,我們可以記錄所有的想法、過去發生的事情以及未來的計畫,還有任何我們看到的有用的資料,也就是記錄過去、現在和未來;作者依據實際應用的角度,將需要紀錄的區塊分成4大類 (1) 各個領域的知識 (2) 需要完成的專案 (3) 日記,即個人日常生活和活動的記錄 (4) 備忘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