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侶常說「我沒安全感」到底是什麼?為什麼努力溝通卻總是效果不好呢?
身為心理工作者,最常聽到朋友、夫妻、案主跟我分享談戀愛或相處時很沒安全感
常常聽到女方說:「男(女)友都不懂我的感受」、「不理解我!」
男方會回:「我女朋友(老婆)很沒安全感」「我不知道她要什麼」「到底怎樣才能讓她安心」
明明都在意彼此,也做了很多努力卻還是常常鬼打牆!兩人越是講道理溝通反而越生氣,對方總是聽不懂我的意思,吵了幾小時只好假裝沒事休戰,但內心卻還是感到受傷委屈
「我要的其實很簡單,為什麼對方總是不懂我?」
「我能做的都做了,到底還要我怎樣?」
相處進入惡性循環,為了怕讓彼此更不開心,最後乾脆不談了避開所有地雷區,表面維持和平關係毒素越來越多,到底該怎麼做才能讓另一半有安全感?
應情緒比行為還讓人有安全感
「安全感」其實「情緒向度」的需要大於物理空間,人類自嬰兒時期就有情緒需求,三歲前若是媽媽照顧的品質夠好,長大後與人相處容易產生信任,反之則容易感到沒安全感、難以信任他人、不被愛。
因此不是對方故意刁難我們,而是情緒的需求真的沒被滿足,而回應情緒其實不一定要很會甜言蜜語,精準扼要的表示,就算不擅長言語,也可以建立很好的安全感。
心理學中著名的依戀理論(attachment theory)提到安全堡壘(Secure Base)的概念,就提供四個有效讓另一半有安全感的溝通原則,「正確解讀、努力態度、精準確認、快速回覆」有效的回應對方情緒。
讓另一半有安全感的四大原則技巧
1.情緒解讀原則:深層情緒比表層情緒重要(敏銳、善解人意)
可以明白對方「當下真實情緒」的能力,尤其是從非語言訊息觀察會更貼近,相處久了都會能觀察到線索,比如對方已經一臉不爽,我們還問「你生氣了?」對方會說:「沒有啊,我不開心阿(雙手交叉護胸)」,這時候如果討論「到底是不是在生氣」,會很容易變成討論誰對錯,對方不僅會覺得不被理解,還可能產生自責等羞愧轉成憤怒。
因此我們解讀重點在「生氣背後的心情」,我感覺到對方在生氣,而背後真正的原因是覺得「沒被放心上感到委屈」,我們若能理解到「覺得沒被在意的委屈」會比討論「你現在是不是生氣了」更讓對方覺得被理解。
2. 努力調節原則:態度比行為更有用(傾聽、涵容)
相處最關鍵是「有沒有被放在心上的感覺」,而這個有沒有被放心上是要對方覺得有而不是「自己覺得」,常常看到很多情侶或夫妻是:我都有乖乖在家陪她啊(然後打遊戲)!但其實對方需要的是一種態度上的展現,感受到「我是重要的」、「我有被放心上的」。
我們做的如果不是對方需要的,就很容易看起來相處沒問題,但心裡總是空空的寂寞感,推薦可以參考「愛的五種語言」:禮物、肢體、貼心、相處、讚美,做正確的回應能讓對方覺得有努力,被放在心上的感覺。
3. 精準回應原則:做準確的回應效果最好(貼心、細膩)
精準回應是比較困難的部分,就像嬰兒有很多種哭聲,肚子餓、想抱抱、換尿布,同一種行為會有很多種可能,因此在對方感到不安心時,若能準確回應,對方會有一種「你好懂我!」的感覺,則可以讓對方越來越安心。
通常需要先理解自己的情緒需求,有一定程度的覺察,就可以精準的知道怎麼去回應對方的情緒。
4. 敏感速度原則(連結感、積極)
我們可以回想5歲之前如果我們肚子餓或想媽媽時,媽媽很快就出現,那內心是不是很安心,研究顯示越快回應需求,對於親密間的信任越有幫助,例如回訊息的速度是一種指標,在合理的情境下快速回應,會讓對方覺得「你一直都有在跟我連結」的感覺,太慢的回應會讓關係缺乏安全感。
結語
以上是參考依戀理論的四大原則,回應情緒會比理性討論讓對方有安全感,「正確解讀、努力態度、精準確認、快速回覆」都會有不錯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