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慣性焦慮,這是我在精神科醫師水島廣子的著作《給不小心就會太焦慮的你:摘下「窮忙濾鏡」X擺脫「不安迴圈」,找回自己的人生》中看到的詞彙。這本書揭示了一些我從未意識到的心理狀態,讓我對自己的焦慮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書中提到我們會因為以下的幾種狀況而陷入焦慮:
確實,才閱讀第一個章節,水島醫生說的症狀我就全部都經歷過,即使到現在也依然在困擾,
第一個狀況是生活性帳單的繳交方式。除了保險及投資這兩種我有設定自動轉帳功能,其他支出我大多喜歡自己手動處理。因此,在繳錢的那一天,我經常會感到逼迫並催促自己,即便已經繳完帳單,還是無法完全放鬆,總是帶著一種緊張感。
第二種狀況有時是在瀏覽社群媒體時發生的,許久不見的朋友更新狀態後,突然發現自己和他人生活狀態上的差異;有時是在觀看自我成長影片時會發生的,覺得自己荒廢了很多時間;甚是有時與別人聊天,也會突然發現自己能力上的不足。
最後一種狀況則發生在打開求職網站或搜尋創業資訊時。各種職位的能力要求和需要學習的新知,常常讓我產生巨大的自卑感。
每當遇到後面兩種情況,我就會開始搜尋各類資訊,準備充實自己的知識。然而,一旦開始學習,卻陷入另外一種不安和急躁的情緒,反而加深了焦慮。最後,經常學習到一半就荒廢,形成了一種半途而廢的狀態。
該怎麼消除習慣性焦慮呢?
水島醫生提出許多方法來處理焦慮,其中讓我最有共鳴的是先區別「想要」和「應該」。很多時候,我會因為和別人較勁,覺得自己不夠優秀,而把所有事情都當成「應該」做的事情。
然而,真正重要的是了解自己的內心需求,區分出「想要」做的事情和「應該」做的事情。「想要」是沒做這件事就會覺得很惋惜,如果某件事情很有趣,即使沒有必要做到和別人一樣,只要是自己想要去嘗試的,那就足夠了。不必為了追求完美而做到全面,先專注在自己最感興趣的部分,這樣才能減輕壓力和焦慮。
學習想要做的事情,最難的就是開始,從每天給自己十分鐘的時間,逐漸養成學習想要做的事情的習慣。不要一口氣奮力衝刺,而是像橡皮筋一樣有彈性地利用時間,適度伸縮,讓自己有足夠的餘裕。
因此,嘗試新的事物時所該具備的「持續」,還需要搭配「間隔」的放鬆的時間,先從最低限度的專注開始,再一點一點的增加難度。可以設定每天或者每周幾次的學習時間,並將注意力集中在一段時間內。然後,給予自己獎勵的娛樂時間,例如發呆或觀看輕鬆有趣的影片,讓自己恢復精神。這樣的輪迴方式可以幫助自己達成設定的目標。
將水島醫生的建議融入日常生活,我確實感覺習慣性焦慮有所緩解。雖然生活依然充滿各種資訊和挑戰,對於未來的想像仍然有些迷茫,但我學會了將注意力集中在正在進行的事物上。當焦慮湧上時,我會選擇去做一些家事或者走到洗手間,讓自己稍作休息,排解無用的情緒,讓生活能夠繼續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