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做自己的主人了嗎?

你做自己的主人了嗎? 圖片:Jackson David on Unsplash

你做自己的主人了嗎? 圖片:Jackson David on Unsplash

「我常常被工作忙得喘不過氣,我討厭我的工作但是卻走不了。」
「我很不喜歡我的老闆,其他同事也不喜歡他,我留下來是為了親眼看到他的下場。」
「我的媽媽總是對我情緒勒索,我覺得她有精神疾病,我如果沒有打電話回家她就會說我都不關心她,她讓我的人生過得好痛苦。」

 

上面的心聲是我時常聽到來談者的煩惱,也讓我體會到其實我們很多人的人生煩惱都十分的相似。這陣子工作的時候,我常常在腦海裡想的是:


我多希望我的當事人們都能知道怎麼做自己的主人。

 

我們很常聽到人說要做自己的主人,但是做自己的主人到底是什麼意思?而要怎麼做才能算得上做自己的主人呢?

 

做自己的主人顧名思義就是自己能夠掌控自己的人生,不被周圍的人影響你的思考和行動,當周圍的家人朋友跨越了你的心理邊界的時候,能夠勇敢、溫柔且堅定的和他們說「不」。

 

做自己的主人還有一個更深層的含義,那就是對自己的尊重與疼惜。一般來說,很多沒有辦法做自己的主人的人在童年時期很常是家裡最乖、最聽話的那個孩子,可能一路上也都很能滿足家人的需求或是面子,無論是學業上或是工作上,久而久之習慣了依照別人的安排或是喜好過日子,很少去關注自我的內在需求。

 

而我們該怎麼能才能做自己的主人呢?以下我用了幾個例子來讓大家更好地去理解。

 

假如你常常想著「我常常被工作忙得喘不過氣,我討厭我的工作但是我卻走不了。」首先,你得先回到自己的身上去探索你現在留在這份工作的真正原因,你其實走得了,但是你「選擇」沒有走,你的「選擇」背後其實有其他你可能不願意承認的原因,你不會是「走不了」,你是「選擇不走」。而你什麼時候才願意為你的選擇負責任呢?

 

當你願意為你的選擇負責任的時候,你才能真正感受得到自由,你不會再感受到自己是被逼迫的,也才能成為自己的主人。

 

「我很不喜歡我的老闆,其他同事也不喜歡他,我留下來是為了親眼看到他的下場。」我的當事人對我說。

 

聽到這句話的時候,我心中想的是:別人的人生下場到底關我們什麼事呢?

 

「你有沒有想過你到底想從你的工作中得到什麼?」我問。

 

此刻我的來談者開始出現沈思。

 

人們心中常常會有很多執念,希望能夠看到老闆的下場其實代表著我們自己沒有把注意力放在追求自己的幸福快樂上,我一直相信,那些追求個人目標和過好自己生活的人,是不會把時間花在關注別人生活上的,他們會更關注過好自己的日子。

  

我有很多來談者跟自己的父母親有著長年的心結,很多人的父母甚至有心理疾病。「我的媽媽總是對我情緒勒索,我覺得她有精神疾病,我如果沒有打電話回家她就會說我都不關心她,我好恨她!她讓我的人生過得好痛苦。」我的來談者身心俱疲的對我說。

 

我很喜歡的一本知名暢銷書《被討厭的勇氣:自我啟發之父「阿德勒」的教導》裡頭的哲學家說:阿德勒心理學認為,我們應該追究的,不是過去的「原因」,而是現在的「目的」。其實我們應該把人生的焦點放在自己的身上,我們已經長大成人,開始學會自己照顧自己的心靈其實是自己的工作,而不是在意識到家人對我們情感剝削的時候,讓自己在裡面自怨自艾不轉身離開,甚至是陷入我才是受害者的心態。

 

阿德勒心理學認為重要的不是你「經歷過什麼事」,而是你如何「解釋、運用它」。我的來談者可以把焦點放在關注在此刻自己的身上,媽媽的心理生病了,所以她可能從來也無法給我好的回應、溫暖的關懷。而每個受傷的成人子女真正該學會的是:

當自己那個從未有過但卻不斷渴求的溫暖母親,學會給自己養分,愛惜自己

 

當我們願意為自己的選擇負責任、願意放下過去執念、勇敢的選擇為自己此刻和未來的幸福努力的時候,我們才能真正的成為自己的主人。


延伸閱讀

《被討厭的勇氣:自我啟發之父「阿德勒」的教導》


如果你喜歡本篇文章歡迎您分享,並請標明出處。All right reserved.





關於我

我是朱映蓉 (Emily Chu) ,美國持照心理師,奔四的中年婦女,從大學就熱愛心理學直至今日。台灣是我的家鄉,目前居住於加州矽谷。致力於分享簡單、易懂的心理學知識與書籍給社會大眾和家人朋友。信箱:[email protected]  

臉書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EmilyChuMFT/

寫信給心理師

如果您希望我能回覆你的人生、家庭、婚姻難題,歡迎您寫信給我。如果我認為您的難題可以同時幫助到很多人,也願意讓我在我的部落格、Podcast分享您的故事,我很樂意分享我的視野和心理學知識,帶您用不一樣的角度看待您的問題。

“ 我相信每個人的故事都是十分可貴的 ”

如果您願意的話,每個人都能從別人的故事中看到自己的影子,看見別人也與自己一樣身處相似的困境。我們都將會從別人的故事中更加了解自己,就如同我們閱讀的時候總是會對與自己產生共鳴的金句印象深刻。

當我回覆您的信件的時候,您將會得到心理師的濾鏡去拆解您的問題,並且有具體的建議供您使用。

Disclaimers:「寫信給心理師」這個專題提供的是心理師的知識與視野,它無法也無意取代專業且長期的心理治療、精神醫療或診斷。當您寄信給朱映蓉心理師的時候,即代表您同意我使用您部分或是全部的信件內容,也同意我修改您故事的長度或是語意,使之更加清晰易懂。信中的姓名我將會更改以維護您的隱私。

來信請寄到:[email protected]


 

致力於推廣簡單、實用的心理學知識和書籍給社會大眾和家人朋友。 如果你喜歡我的分享,請訂閱我的方案,你的支持就是我寫作的動力。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