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輪模型(Flywheel)怎麼展?如何將飛輪上的節點應用到產品開發?這篇想記錄我在求職平台的成長飛輪模型。
誰適合看這篇文章?
✔ 對產品經理、產品企劃、產品策略、產品規劃有興趣的朋友
飛輪模型(Flywheel)是 HubSpot 提出的行銷概念,重點在每一次客戶與企業互動時的體驗,從「被吸引、參與其中、被滿意」這三大面向都要讓客戶保持得良好的感受。
那為什麼要透過飛輪模型來連結產品開發項目?我認為產品開發一部分來自於「使用者潛在需求 Jobs-to-be-Done」,使用者他想做什麼事?在哪個環節沒有被滿足?
比起銷售漏斗(Marketing Funnel)強調「流量、互動、轉化」,飛輪模型(Flywheel)更強調「流量、互動、再使用」;前者適合在單次行為,例如購買商品、填寫表單、一次性活動,後者適合在頻繁行為,例如社群、打卡、每週任務型活動。
以求職平台的 C 端使用者來看,飛輪可以初步分成:
畫成飛輪圖如下,從圖片就可以清楚知道每個環節需要用什麼策略:
而根據上述的 4 種節點,各自可以拆成用戶漏斗:
有了這些行為,就可以開始思考目前比較急需優化的項目是哪些,若是 B 端使用者,會需要考慮營收、利益、轉化等數字,但若是 C 端使用者,則會需要考慮轉換、留存。
實際應用的話,首先產品經理先確認公司策略方向、各利害關係人的期待,接著確認產品目標、產品要解決的問題、產品要創造的價值或營收,最後排出優先順序。
這篇主要是我近期的學習心得,若對這系列有興趣也可以持續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