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氣飲食|《秋季養生:台灣中藥材 - 枇杷葉》

節氣飲食|《秋季養生:台灣中藥材 - 枇杷葉》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川貝枇杷膏的主角之一 

常用中藥材:枇杷葉〞

【性味歸經】苦,微寒。歸肝、胃二經。
【採收】枇杷葉採摘、曬乾,要除去絨毛,用甘草湯洗ㄧ遍,再乾燥。如果絨                毛沒有除盡,或用布包煎,就容易刺激氣管,不但不能止咳,反而咳的更厲害。
【功效】清肺化痰,降逆止嘔。
1. 肺熱咳嗽,肺熱肺風的胸、面部痘瘡    降肺氣:+桑葉;肺虛久咳:+百合
2. 清胃熱、止呃逆:和胃、降氣、止渴、治胃熱流鼻血。
3. 婦女產後口乾

推薦運用 

  1. 桑葉枇杷(菊花)茶:高血壓、口乾口苦、外食油膩族。黃痰、便秘體質。
  1. 枇杷葉粥:慢性胃炎
  2. 枇杷葉雞湯:咳嗽不止(+南北杏、川貝、無花果)
  3. 川貝枇杷膏:枇杷葉1兩+川貝2錢+麥芽糖2兩、蜂蜜,煎熬成膏。                            -- 化痰、止咳、止喘。

5. 枇杷羅漢飲:羅漢果1個+柿餅2個+枇杷葉3錢、冰糖少許,兩碗半煎至一碗。

                            -- 清肺熱、止咳。

  1. 枇杷葉熱敷:肩頸疼痛等。

《本草綱目 ‧ 果部 ‧ 第三十卷》葉
 1. 時珍曰:治胃病,以薑汁塗炙;治肺病,以蜜水塗炙,乃良。
 2. 治嘔噦不止,婦人產後口乾(大明)。煮汁飲,主渴疾,治肺氣熱嗽。
 3. 時珍曰:枇杷葉,氣薄味濃,陽中之陰。治肺胃之病,大都取其下氣之功耳。

avatar-img
Botree的沙龍
28會員
248內容數
從每天日常飲食吃喝,體會大自然節氣奧妙,輕鬆在生活裡認識中醫~ 好日子,從起居、運動、飲食、睡眠、清潔、好心情,開始! • 深入淺出,從黃帝內經、本草綱目等原典導引。 • 真實依春、夏、秋、冬,四季書寫。 • 涵括日常家常菜、食療、藥膳等,生活化而實用。 • 休閒中養生,美食也健康。 • 圖文並茂,從節氣餐桌上拍攝。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Botree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秋日平補 ,養血氣、避寒涼 今年的雨量非常豐沛,接連不斷的雨天,南台灣的“秋燥”不明顯,倒是氣溫下降不少,濕度高。所以,典型的秋燥“滋陰”食材,目前還不太適合,倒是原本秋燥宜少用的辛香料,反而宜適量運用在日常生活中。這是面對大自然氣候變化與節氣飲食保健,宜活用的經驗談,而不是照本宣......
中醫看寒暑濕風對人體的影響 — 《素問 · 生氣通天論》        “預防勝於治療”,是面對老齡化社會的現代人,越來越重視的。而自古,中醫學便以“防未病”、“治初病”為重點。         我們以《黃帝內經·素問 ·生氣通天論》篇,來介紹中醫學的節氣預防觀念 ......
五行&五臟,肺的母子、夫妻關係 “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 中醫「培土生金」的方法          在長夏與秋令之間,我們以肺臟為例,來認識一下中醫學“補母瀉子”的五行生剋關係。這一理論,廣泛地運用在中醫食補、食療、方藥、針灸等臨床治療當中。例如:中醫有「培土生金」、「金水相生」......
秋日,在《節氣飲食&生活中醫》課堂上,聊到潤肺燥、止咳的觀念與家常飲食調養,像是白木耳、杏仁、百合等食材的特性與運用。一般來說,中醫學分為「外感咳嗽」與「內傷咳嗽」兩大類。前者,多受天氣、環境、生活作息影響,也就是大眾觀念中的感冒、或過敏、上呼吸道感染疾病;後者,則與體質、情緒壓力 ......
       「處暑」節氣期間,仍可能有颱風、多雨、高溫等現象。但在「處暑」節氣之後,中醫稱為長夏,主脾胃,五行屬土的時節便過去了,正式進入氣候乾燥,五行屬金,相應於人體肺臟的秋季。在最後的這段「處暑」期間,若遇到濕氣重的天氣,仍要特別注意少喝冰飲,因為此時脾胃功能較虛弱,冰涼 ...... 〝
        夏末秋初,陸續聽了好幾對六、七十歲夫妻,談到一個現象:晚上睡覺,先生不想開冷氣,太太熱到滿身汗;或者,太太冷氣要調 24 度,先生調到27、8度的,結果因為太太說會流汗,先生裹著棉被一整晚 ...... 原來,這也跟中醫學談的“體質”有關係 !!
秋日平補 ,養血氣、避寒涼 今年的雨量非常豐沛,接連不斷的雨天,南台灣的“秋燥”不明顯,倒是氣溫下降不少,濕度高。所以,典型的秋燥“滋陰”食材,目前還不太適合,倒是原本秋燥宜少用的辛香料,反而宜適量運用在日常生活中。這是面對大自然氣候變化與節氣飲食保健,宜活用的經驗談,而不是照本宣......
中醫看寒暑濕風對人體的影響 — 《素問 · 生氣通天論》        “預防勝於治療”,是面對老齡化社會的現代人,越來越重視的。而自古,中醫學便以“防未病”、“治初病”為重點。         我們以《黃帝內經·素問 ·生氣通天論》篇,來介紹中醫學的節氣預防觀念 ......
五行&五臟,肺的母子、夫妻關係 “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 中醫「培土生金」的方法          在長夏與秋令之間,我們以肺臟為例,來認識一下中醫學“補母瀉子”的五行生剋關係。這一理論,廣泛地運用在中醫食補、食療、方藥、針灸等臨床治療當中。例如:中醫有「培土生金」、「金水相生」......
秋日,在《節氣飲食&生活中醫》課堂上,聊到潤肺燥、止咳的觀念與家常飲食調養,像是白木耳、杏仁、百合等食材的特性與運用。一般來說,中醫學分為「外感咳嗽」與「內傷咳嗽」兩大類。前者,多受天氣、環境、生活作息影響,也就是大眾觀念中的感冒、或過敏、上呼吸道感染疾病;後者,則與體質、情緒壓力 ......
       「處暑」節氣期間,仍可能有颱風、多雨、高溫等現象。但在「處暑」節氣之後,中醫稱為長夏,主脾胃,五行屬土的時節便過去了,正式進入氣候乾燥,五行屬金,相應於人體肺臟的秋季。在最後的這段「處暑」期間,若遇到濕氣重的天氣,仍要特別注意少喝冰飲,因為此時脾胃功能較虛弱,冰涼 ...... 〝
        夏末秋初,陸續聽了好幾對六、七十歲夫妻,談到一個現象:晚上睡覺,先生不想開冷氣,太太熱到滿身汗;或者,太太冷氣要調 24 度,先生調到27、8度的,結果因為太太說會流汗,先生裹著棉被一整晚 ...... 原來,這也跟中醫學談的“體質”有關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