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陳政亮 曲:陳秋山
囝仔佇海邊仔玩沙,圍成美麗的沙城,
越頭一看,煞予海湧來沖破。
看來淡薄仔趣味,嘻嘻嘩嘩。
波浪起落高下層層踏踏,
一片的白沙嘛無留著啥。
嗯,紅塵繁華,總是陣陣海風來吹散。
嗯,滿天坱埃,連迷就無過去的影跡。
你咱佇世間咧打拼,維持短暫的風華,
越頭一看,只有歲月來折磨。
行過人生的風雨,輸輸贏贏。
情愛來去牽掛死死活活,
命懸一條線是咧追求啥?
嗯,緣份牽連,誰人袂予時間來拆散。
嗯,呼吸之間,誰無佇咧閻羅的名單。
苦,是一个好物件,毋通勉強來逃避,
予咱笑談,予咱開闊,予咱珍惜,予咱感謝。
予咱笑談,予咱開闊,予咱珍惜,予咱感謝。
突然很想分享這首歌。
這首歌的作詞人是陳政亮,台灣高等教育產業工會的首任秘書長,曾任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副教授,江湖人稱阿亮。
阿亮還寫過很多詞,大部份是閩南語。他的詞,不管是寫物、寫人,還是寫景,都有很清楚的畫面感,且每字每句皆緊繫著對於社會(事件)的深切關懷、對小人物的關注。或許正因如此,他的文字飽含著深刻的思考與濃厚的情感。
那是一種,飽經各種深刻歷練的生命體悟。
歌詞的一字一句,除了韻腳很美、用詞更是無比精準而傳神,常常聽著聽著就會突然覺得很像被電到了一樣。當然啦,這也和唱歌的人有關係。
阿亮的詞,大部分的作曲和演唱的都是陳秋山。
秋山是我在交大讀碩班時認識的博士班學長,在他年輕的時候,是當時兩大西餐聽的駐唱民歌手,紅極一時——民歌新餐廳與秋山皆是。
秋山的故事很長,今天暫不細說從頭,而是先聊聊這一首歌。
《苦》這首歌,收錄在秋山2018年的「走唱人間」專輯裡,不是主打,也沒有MV,但卻是我最喜歡的一首歌。
這幾年,偶爾總是會點開來循環播放,特別是在日子靜止在某些低潮的時刻。
正好,上個星期偶然在YouTube看到自媒體在談蘇軾的詩,聽著聽著,突然想起了《苦》這首歌,那一種走過、看過、掙扎過、思考過,然後放下了的淡然……。
一如蘇東坡描述的飛鴻雪泥,又如他所見的廬山煙雨,在人世情感的沈溺與超脫之間,蘇東坡才成為了蘇東坡。或許,也如同這一首歌的歌詞所描述的:
小孩們在沙灘堆砌的美麗城堡,轉瞬間就被海浪沖散了。在他們的遊戲與笑談之間,在浪花的起伏之間,什麼也沒有留下。
繁華的紅塵一如漫天的塵土,在海風吹拂過後一切都無影無蹤。
我們鎮日汲汲營營,終究只是維持短暫的風華;在走過大半歲月之後再回頭望,只剩下歷經滄桑之後留下的痕跡。那麼,那些在計較輸贏之中遭遇的風風雨雨、那些為情為愛不惜命懸一線的日子,究竟是為了什麼呢?
畢竟啊,隨著時間流轉,在緣分的交會之中,誰不會被時間給拆散?而當生命在呼吸之間漸漸流逝,又有誰能逃出閻羅王的名單呢?
我不敢說自己的生活有多困難,或者對於人生的體會有多透徹。就只是,每次秋山唱到「『苦』是一種好東西,不用勉強逃避它」的時候,彷彿當下的困頓或煩惱,都被好好地看見、也被牢牢地接住了。
而這也使我很深刻地理解到:
藝術與文學的意義,其實就是寫出了他人的情感共鳴。
當我們可以感其所感,又正好掌握了可能不是每一個人都擅長的表達工具,然後透過工具,把這些感受與體驗寫出來、畫出來、譜出來或是唱出來,讓其他人能夠從中找到共鳴,那會是一種很大的安慰與力量吧。
隨著年紀漸長,也慢慢察覺到,小時候我們或許背誦過許多詩詞或者名言佳句,但無論當時那些內容有多麼朗朗上口或鏤骨銘肌,終究還是得自己真的親身經歷過什麼,才能真正體會到那些詩詞所傳達的感觸或意境。
知識或許可以不斷精煉、不斷總結;思考的方法或許可以模組化到人人都能懂,但那些終究不是體驗。體驗是個人,是私密的,它可以觸發不同的情感模式、啟動各種情緒反應與行為表現——這或許就是人之所有趣的地方吧。
在讀英美文學系的時候,我們學了很多的文學批評(Literary Criticism)理論,像是心理分析、批判理論、符號學、後結構、女性主義和性別理論……等等。我們透過這些理論,去解讀文學作品和影像文本。
回想起來,套理論的分析是相對容易的;困難的時常是,我們如何讓該文本回到它所誕生的時代及其社會文化脈落裡,如何盡可能全面、客觀的帶入那些交織其中的複雜因素,包含:作者、讀者、人稱、敘事、再現、意識形態、身份與認同、階級、性/別與種族……等等。
對於身處於校園的我而言,當時自身單薄的生命經驗,或許還不足以支撐自己去和厚實的文本對話。但此刻想來,在批判理論與分析架構之外,最有趣也最困難的,或許是讀者(閱聽者)是不是有足夠的經歷或者體驗,以自身作為方法,把自己放進去。
不再借助任何理論,就是體驗。
曾有前輩告訴過我,人生要修煉,境界需要修行,放下執著去體驗。
總覺得「境界」這兩個字還離我太遙遠,不過,或許人生不過也就是體驗——打開感知的觸角,用肉身去經歷好的壞的,這樣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