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座│未來教育的想像 •「城市的共享學校」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在真實社會裡學習,在生活裡體驗,在產業裡實戰,在文化裡素養,在創新社群裡激盪孵化,在行動中解決問題,在人脈裡跨域連結。___ 蘇仰志

今天聽了蘇仰志的講座,對於他的理念與理想很是欣賞。他是雜學校的創辦人,辦的展覽也曾獲選《全球最值得去的七個創新大會》他是個教育家、藝術家、夢想家也是個徹底的實踐家,創業六次失敗仍樂觀朝夢想努力。

走舊的路,到不了新的地方。 ____ 蘇仰志

雜學校原是一個「展覽」,只有一段短時間,地點也不一定,是集結各式領域的交流活動,然而,今年他希望能夠打造一個實體的學校,可以全年舉辦各式活動,提供各界交流與激發創新、創意的孵化,期望未來每個城市都能擁有這樣的地方,這是以ㄧ個「城市的共享學校」概念出發,包含著跨世代、跨議題、跨社群、跨產業的交流,目前於台北捷運圓山站附近,有他們的第一個校區「臺北市教育新創競技場」,期望落實教育即生活,社會即學校。

「我們都是原創的出生,但都以複製品的樣貌死去。」___ 詩人愛德華 ‧ 楊格

他提出社會目前處於VUCA的狀態,我們必須要有創造力及韌性才能迎接未來的挑戰,安安穩穩的年代,已經過去了,現今社會有許多的問題,需要靠各個領域串連起來共同解決,所以才要有平台能讓各方產業甚至政府部門,能有機會去彼此了解與合作,實現共好、共享的社會。

什麼是「VUCA」?

  • Volatility【易變性】
  • Uncertainty【不確定性】
  • Complexity【複雜性】
  • Ambiguity【模糊性】

不久前蘇仰志還與台大教授葉丙成以及他們的好友Bird,開設podcast節目【不良大叔】,一直在嘗試、創新與開拓,好像他們總在閒聊中就能激發出新穎的想法,讓人覺得他們真是超有活力!另外,雜學校也有創辦自己的雜誌,擁有一個沙龍空間,大概也是他們錄製podcast的地方吧!

教育不是只有當老師,當學校老師。教育,所有賦能,賦予能力的產業,都是教育 _____ 蘇仰志

什麼是「雜學」?

雜學並不是亂學,而是打開想像,蘇仰志曾經提出雜學的三個原則:

  • 找到自己的熱情與使命:有了目標才會有動力,透過多元的探索與連結,找出自己想要什麼。
  • 跨出去做:學習的東西如果無法實際去執行,就無法知道是否可行,也無從改進。
  • 打開對生活的想像:增加生活的厚度,去嘗試與接觸不同的人、事、物,很多生活上遇見的新事物,或是學習到的新技能,可能當下用不到,但也許在未來的某天,會與另一種事物碰撞出新的火花。

以上三個原則,就是相互影響的,會像雪球般,愈滾愈大,當碰上另一個大雪球時,彼此才能激發更多、更大的可能性。

選擇比努力重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的追蹤與愛心,對我都是很重要的鼓勵!

如果你也喜歡植物與花藝作品,也歡迎追蹤我的IG: 喜歡花藝的女子

生活,是由許許多多的人、事、物串聯而成,無論是好是壞,或喜或悲,都是豐富我們生活的材料。精彩,是因為有起伏,有意想不到,有衝突,有和解,是因為有太多太多值得書寫與紀錄的篇章。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我眼前看出去的一切就像快轉的跑馬燈,已經跑了不知道多少回了,我看出去所有應該靜止在原地的電視機、冰箱、家具等等,所有的一切都在移動,不斷地循環一直跑一直跑,跑馬燈是我最貼切的形容,你能想像眼前沒有任何東西是靜止的狀態,有多麼奇怪嘛!不能動的東西都在移動了,更何況是會移動的,那簡直就是用光速在移動了吧
「我發現真正落實階級流動的國家,並不是一味的製造「往上攀升」的管道,而是致力讓社會每一個階層都有尊嚴和選擇的自由。」______選自【幸福是我們的義務】 【做工的人】改編自作者林立青的散文,我看的電影版在2023年3月上映。 關於作者林立青,印象中前些年在TED Talks上看過他的演講,他希望
「你畫過的東西,一定要留下屬於你的氣息、你的印記。它可以是害羞靦腆的、囂張跋扈的、陰鬱暗沉的、夢幻浪漫的......無論如何,活生生的就好。寫文章也是如此,起承轉合的技巧、字彙的累積,到最後都是次要的,最重要的是,你到底要講什麼?即使說的顛三倒四也是自成一格。總之,就是要寫下自己的想法。」
說出「因為這個社會就是這樣」,所以這個社會才會這樣。連錯的事情也只能妥協的社會,這樣…… 劇情概要 一位開朗、熱愛跳舞且充滿正義感的女高職生金素熙,被學校安排進入一家大型公司實習,她滿心期待,第一天上班跟著學姐學習時,就聽見學姐被客戶謾罵,在她第一天自己正式上線時,也同樣遭遇被來電的客戶責罵,她
因著電影,我走入了時光隧道 「是的!怎麼又是楊德昌」,看到vocus徵文主題的名稱,我內心直接浮現了這句話,因為正巧就在當日我在大誌雜誌上也看到了楊德昌的介紹,關於「一一重構:楊德昌」回顧展,因此更加激起了我對這位導演的好奇心,關於他的作品,我聽過【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但實在沒印象小時候是否看過
關於未來的想像,或許真有可能成為現實 關於《SF8》:這個看不出所以然的片名,都是關於未來的可能 2020年上映,片長每集約40至60分鐘 共8集,每集都是不同主題,概要如下(有一些暴雷): 看護中:描述機器人看護,擁有了大量數據判斷,能藉由心跳、表情等等去判斷被照顧者的身體狀況,某天一台看
我眼前看出去的一切就像快轉的跑馬燈,已經跑了不知道多少回了,我看出去所有應該靜止在原地的電視機、冰箱、家具等等,所有的一切都在移動,不斷地循環一直跑一直跑,跑馬燈是我最貼切的形容,你能想像眼前沒有任何東西是靜止的狀態,有多麼奇怪嘛!不能動的東西都在移動了,更何況是會移動的,那簡直就是用光速在移動了吧
「我發現真正落實階級流動的國家,並不是一味的製造「往上攀升」的管道,而是致力讓社會每一個階層都有尊嚴和選擇的自由。」______選自【幸福是我們的義務】 【做工的人】改編自作者林立青的散文,我看的電影版在2023年3月上映。 關於作者林立青,印象中前些年在TED Talks上看過他的演講,他希望
「你畫過的東西,一定要留下屬於你的氣息、你的印記。它可以是害羞靦腆的、囂張跋扈的、陰鬱暗沉的、夢幻浪漫的......無論如何,活生生的就好。寫文章也是如此,起承轉合的技巧、字彙的累積,到最後都是次要的,最重要的是,你到底要講什麼?即使說的顛三倒四也是自成一格。總之,就是要寫下自己的想法。」
說出「因為這個社會就是這樣」,所以這個社會才會這樣。連錯的事情也只能妥協的社會,這樣…… 劇情概要 一位開朗、熱愛跳舞且充滿正義感的女高職生金素熙,被學校安排進入一家大型公司實習,她滿心期待,第一天上班跟著學姐學習時,就聽見學姐被客戶謾罵,在她第一天自己正式上線時,也同樣遭遇被來電的客戶責罵,她
因著電影,我走入了時光隧道 「是的!怎麼又是楊德昌」,看到vocus徵文主題的名稱,我內心直接浮現了這句話,因為正巧就在當日我在大誌雜誌上也看到了楊德昌的介紹,關於「一一重構:楊德昌」回顧展,因此更加激起了我對這位導演的好奇心,關於他的作品,我聽過【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但實在沒印象小時候是否看過
關於未來的想像,或許真有可能成為現實 關於《SF8》:這個看不出所以然的片名,都是關於未來的可能 2020年上映,片長每集約40至60分鐘 共8集,每集都是不同主題,概要如下(有一些暴雷): 看護中:描述機器人看護,擁有了大量數據判斷,能藉由心跳、表情等等去判斷被照顧者的身體狀況,某天一台看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社會教育的定義及其與終身學習的關聯,並分析青少年在社會教育中參與的動機。內容涵蓋了社區營造並介紹「社造30新點子行動」的活動計畫,鼓勵學生認識社區及推動創意提案,藉此增進自身的實踐經驗及服務學習時數,讓青少年能在社會教育的框架下有效地成長與學習。
Thumbnail
你想申請自學卻無從下手嗎?沒關係由我這個在家自學生手把手教你(聽起來好像推銷喔XD),棕枝想申請自學我們需要來了解自學是什麼?又有何區別。
Thumbnail
上週五,我去台北參加十周年的「雜學校」#國際教育創新博覽會,在這篇文將分享這趟看展的五個收穫。
Thumbnail
我們常說,教育是地方創生最後一哩路,那麼走在教育創生的路上,我們可以提出甚麼樣的解方呢?我們又可以提出甚麼樣的行動策略呢?如何透過教育手段讓民眾更認識自己的社區、進而愛惜自己的社區,讓社區成為一座大教室甚至是一座有特色的學校。
Thumbnail
當代同村共養的可能,與地方創生的概念緊緊相扣,而當我們在看待中小學與社區之間的關係時,應不再僅是取得知識後翻身離去的出口,藉由引入外部資源帶來符合在地需求的技能與思維,維持或提升居民的生活水平,甚至透過地方認同的教育,一方面提升社區凝聚力,一方面則是在孩子們心中種下關懷故鄉的種子。
Thumbnail
這是由國立臺灣博物館鐵道部園區籌辦的特展「當我們同宅一起:公宅設計與理想現代生活」的系列講座之一。講請到實踐大學的蕭有志老師以及中原大學的陳宣誠老師,分別分享了廣慈社宅及斯文裡三期公辦都市更新的公共藝術,讓我們思考公共藝術與社會住宅之間的關係。
Thumbnail
2021年,國家發展委員會設立「地方創生青年培力工作站」,希望讓民間地方創生團隊能獲得支持,培育更多在地人才。鹿港著鹿計畫、北斗寶斗青村未來式、溪州老人國回春計畫皆位於彰化縣內,這三組扎根地方的團隊,如何讓社會成為眾人的學校?地方創生又該如何向下扎根?
Thumbnail
南一教育集團董事長蘇偉銓提出對於以學生為學習主體的高度認同,並強調「適性揚才」教育的重要性。他認為教育應該兼顧學生個別需求,創造終身學習,並提出數位與傳統教育融合的趨勢。文章深入探討「適性揚才」在未來教育發展中的重要性,以及面對時代變遷所需的教育調整。
Thumbnail
 學習不在於快樂或不快樂,更不是僵化的教育體制比開放符合人性與能激發學習興趣的課程好,而是要讓學生有韌性能夠處理自己的挫折與壓力才是重點。 學習過程的瓶頸是挫折,課業之外有趣好玩的誘惑又太多了,如何對抗自己好逸惡勞的天性也是很大的挑戰,同時如何舒解無所不在的壓力也是容易被忽略的課題。
Thumbnail
會知道這個概念,是來自一場講座的偶然際遇,也是那時聽著長年在國發會審理地方創生案的林承毅老師分享而知。地方創生在台灣也不是什麼新鮮事,從日本的社區總體營造展開,以建立社區文化、凝聚社區共識到社區生命共同體為目標,是一段公民賦權的啟蒙運動,而台灣在政策制定總喜歡從鄰近的日本開始模仿...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社會教育的定義及其與終身學習的關聯,並分析青少年在社會教育中參與的動機。內容涵蓋了社區營造並介紹「社造30新點子行動」的活動計畫,鼓勵學生認識社區及推動創意提案,藉此增進自身的實踐經驗及服務學習時數,讓青少年能在社會教育的框架下有效地成長與學習。
Thumbnail
你想申請自學卻無從下手嗎?沒關係由我這個在家自學生手把手教你(聽起來好像推銷喔XD),棕枝想申請自學我們需要來了解自學是什麼?又有何區別。
Thumbnail
上週五,我去台北參加十周年的「雜學校」#國際教育創新博覽會,在這篇文將分享這趟看展的五個收穫。
Thumbnail
我們常說,教育是地方創生最後一哩路,那麼走在教育創生的路上,我們可以提出甚麼樣的解方呢?我們又可以提出甚麼樣的行動策略呢?如何透過教育手段讓民眾更認識自己的社區、進而愛惜自己的社區,讓社區成為一座大教室甚至是一座有特色的學校。
Thumbnail
當代同村共養的可能,與地方創生的概念緊緊相扣,而當我們在看待中小學與社區之間的關係時,應不再僅是取得知識後翻身離去的出口,藉由引入外部資源帶來符合在地需求的技能與思維,維持或提升居民的生活水平,甚至透過地方認同的教育,一方面提升社區凝聚力,一方面則是在孩子們心中種下關懷故鄉的種子。
Thumbnail
這是由國立臺灣博物館鐵道部園區籌辦的特展「當我們同宅一起:公宅設計與理想現代生活」的系列講座之一。講請到實踐大學的蕭有志老師以及中原大學的陳宣誠老師,分別分享了廣慈社宅及斯文裡三期公辦都市更新的公共藝術,讓我們思考公共藝術與社會住宅之間的關係。
Thumbnail
2021年,國家發展委員會設立「地方創生青年培力工作站」,希望讓民間地方創生團隊能獲得支持,培育更多在地人才。鹿港著鹿計畫、北斗寶斗青村未來式、溪州老人國回春計畫皆位於彰化縣內,這三組扎根地方的團隊,如何讓社會成為眾人的學校?地方創生又該如何向下扎根?
Thumbnail
南一教育集團董事長蘇偉銓提出對於以學生為學習主體的高度認同,並強調「適性揚才」教育的重要性。他認為教育應該兼顧學生個別需求,創造終身學習,並提出數位與傳統教育融合的趨勢。文章深入探討「適性揚才」在未來教育發展中的重要性,以及面對時代變遷所需的教育調整。
Thumbnail
 學習不在於快樂或不快樂,更不是僵化的教育體制比開放符合人性與能激發學習興趣的課程好,而是要讓學生有韌性能夠處理自己的挫折與壓力才是重點。 學習過程的瓶頸是挫折,課業之外有趣好玩的誘惑又太多了,如何對抗自己好逸惡勞的天性也是很大的挑戰,同時如何舒解無所不在的壓力也是容易被忽略的課題。
Thumbnail
會知道這個概念,是來自一場講座的偶然際遇,也是那時聽著長年在國發會審理地方創生案的林承毅老師分享而知。地方創生在台灣也不是什麼新鮮事,從日本的社區總體營造展開,以建立社區文化、凝聚社區共識到社區生命共同體為目標,是一段公民賦權的啟蒙運動,而台灣在政策制定總喜歡從鄰近的日本開始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