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世今生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raw-image

前世今生的連繫,ㄧ直是明顯,但卻無可清楚的證明,如每個人本具的習氣,此生中似曾相識的人,依稀彷彿來過的地方等。在經文中佛陀的前世是善慧童子,在《瑞應經》曰:「燃燈佛時,釋迦菩薩名儒童,見王家女曰瞿夷者,持七枝青蓮華,以五百金錢買五莖蓮,合彼女所寄託二枝爲七莖蓮奉佛。又見地泥濘,解皮衣覆地,不足,乃解髮布地,使佛蹈之,佛因授記曰:是後九十一佛的劫名賢劫,汝當作佛,號釋迦文如來。」

佛陀曾於前世發願度化眾生並受燃燈佛的授記,據此因果成就了佛陀傳布佛法的願望,佛法的時間性的宏觀,讓人世間的是非善惡,不用寄託在上帝最後的審判,而因相信善惡終得報,使人行善避惡形成了善的循環。

但佛陀說法度化眾生,是要人見到自性即菩提,使自無始以來湛然若無,佛性本具的眾生,能離輪迴生滅之苦,也就是佛要泯除時間性,使眾生能入當體即空`萬劫如一的殊勝境界,皈於空寂,不來亦不去。

只是凡夫有生則有滅,滅者不能不生。是故凡夫生滅如身中影,出入相隨,無有盡時。故生滅成了眾生的煩惱大患。生滅觀造成了凡夫未能理解佛法乃無生法的本質,在《大方廣如來祕密藏經》中ㄧ段經文

「迦葉!云何為解知從因緣所生煩惱?解知是無自性起法,是無生法,如是解知,名得菩提。」即可證得。

凡夫因無明起十二因緣煩惱不斷,造諸業苦。是故欲除業苦`斷煩惱,須先除卻無明,而無明之人,妄念為真,人我為主 ,真性隱蔽,真識客從,墮入諸趣雜多,念念相生,不知所從。故得修心性,使心念應機而生,欲生則生,不從他生,這樣心念生起,寂然之性,依舊湛然,相無罣礙。即心念已可自發自止,不為物遷而心念不止,如此生滅相繼,轉為滅入真空,佛性顯矣!

這即是由「生滅法」轉入「無生法」,使眾生得以離相見性,以自己的心性慧智,照破無明,這就是《金剛經》所云「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無所住而生其心」。由修世俗諦入勝義諦。時間泯滅了。前世與今生皆歸於真空妙有,迷錯顛倒,流浪生死可休矣!

 

avatar-img
4會員
108內容數
ㄧ層不變的生活,唯有佛禪可令生生機,這與信仰無關,佛禪療心境界領航,學佛多年以禪調作息,律規中細會生活點滴,文以記述禪趣,禪以慈悲為懷,分享文章理趣,願助有緣人禪入生活,長精神意志,向生氣勃發,存而日日向好,佛禪力不可思議,世道艱苦,唯禪心可離苦得樂。恭筆入禪,閱者同享。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浩秦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大愛
禪美
追憶 父親是隨國民黨來台的林務局公務員,兵荒馬亂的時代,妻兒都在大陸,與母親結緣是在來台多年以後,當時兩人是老少配,年齡差距二十餘歲,外省與本省的結合。這在當時相當普遍,而因父親當時已轉職外商公司,收入較佳,家庭經濟小康。給了母親安全感及如父女般的呵護,幸福的小女人,在父親未得肺癌之前,是這樣
佛說「空」,道云「無」,「空」與「無」千年來,始終難為世人所辨明,佛法剛引入中土,為使佛法利於傳播,常以道家的義理來釋譯佛法,稱為「格義佛教」,時間在漢末魏晉之時,當時即是以道家「無」來說明佛法的「空」,然而這完全是錯誤的釋義。那「空」與「無」要怎樣來理解才能正確的了義呢? 首先我們來析解佛法的「
老菩薩 昨天去参加供佛齋僧法會,在遊覽車上聽聞ㄧ位老菩薩念佛聲不斷,並聽她說起曾於寺中参加念佛共修不可思議的經驗,她說曾在ㄧ心專注念佛時,眼前忽見無量無光壽阿彌陀佛,趺坐在蓮花寶座上,身旁漂著七彩祥雲,佛光吉祥光明遍照,見佛身百丈幢高,面好莊嚴慈眉善目,意示她將念佛功德回向累劫冤親債主,這些冤親
懺ㄧ年ㄧ次的梁皇寶懺,又將開始為其一周的懺儀,循著儀軌誦讀懺本,頂禮拜懺,專一心思,於法會中靜心見到種種諸相。如菩薩戒中有云:「若懺十重,要須見好相,乃滅相者,佛來摩頂,見光華種種瑞相己,罪即得滅。」所以懺本中有1275尊諸佛名號,在懺儀中諸佛的種種瑞相,必臨顯在拜懺菩薩心中,此時諸佛呈現了虛空無邊
大愛
禪美
追憶 父親是隨國民黨來台的林務局公務員,兵荒馬亂的時代,妻兒都在大陸,與母親結緣是在來台多年以後,當時兩人是老少配,年齡差距二十餘歲,外省與本省的結合。這在當時相當普遍,而因父親當時已轉職外商公司,收入較佳,家庭經濟小康。給了母親安全感及如父女般的呵護,幸福的小女人,在父親未得肺癌之前,是這樣
佛說「空」,道云「無」,「空」與「無」千年來,始終難為世人所辨明,佛法剛引入中土,為使佛法利於傳播,常以道家的義理來釋譯佛法,稱為「格義佛教」,時間在漢末魏晉之時,當時即是以道家「無」來說明佛法的「空」,然而這完全是錯誤的釋義。那「空」與「無」要怎樣來理解才能正確的了義呢? 首先我們來析解佛法的「
老菩薩 昨天去参加供佛齋僧法會,在遊覽車上聽聞ㄧ位老菩薩念佛聲不斷,並聽她說起曾於寺中参加念佛共修不可思議的經驗,她說曾在ㄧ心專注念佛時,眼前忽見無量無光壽阿彌陀佛,趺坐在蓮花寶座上,身旁漂著七彩祥雲,佛光吉祥光明遍照,見佛身百丈幢高,面好莊嚴慈眉善目,意示她將念佛功德回向累劫冤親債主,這些冤親
懺ㄧ年ㄧ次的梁皇寶懺,又將開始為其一周的懺儀,循著儀軌誦讀懺本,頂禮拜懺,專一心思,於法會中靜心見到種種諸相。如菩薩戒中有云:「若懺十重,要須見好相,乃滅相者,佛來摩頂,見光華種種瑞相己,罪即得滅。」所以懺本中有1275尊諸佛名號,在懺儀中諸佛的種種瑞相,必臨顯在拜懺菩薩心中,此時諸佛呈現了虛空無邊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在《化城喻品》第七中,佛陀透過過去無量劫的故事與偈頌,向比丘們解釋佛法的深邃意義與他在世間的出現,揭示人們如何能夠透過信仰與修行達到解脫。這篇文章探討了大通智勝如來的智慧,透視了無量劫的時間觀及其對於眾生的啟迪。透過正法的傳承,學習如何超越煩惱,追尋心靈的安寧與解脫。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此文章深入探討《妙法蓮華經》中提婆達多品第十二的教義,強調菩薩為了追求無上菩提而不懈努力,並描述提婆達多如何成為能夠引導眾生的高僧。文中提到的深刻道理,讓讀者瞭解大乘佛教的精神,以及修行中的捨得智慧。透過細膩的辭句及寓意,該經文表達了對眾生福祉的期許以及菩薩行的具體實踐。
「所緣境」就是「方法」,譬如念佛的人,佛號就是所緣境;參話頭的人,話頭就是所緣境;數息的人,數數就是所緣境;修不淨觀的人,不淨的境,即不淨的身體,就是所緣境。緣一境,然後繼續不斷地修,這與《佛遺教經》的「制之一處,無事不辦」完全相同;也就是心繫於一境,就能夠入定,入定而能夠產生三昧,從三昧而得智慧。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佛由心生,心隨佛現,心外無境,全佛是心,境外無心,全他即自,洪名正彰自性,淨土方顯唯心,感應道交,呼應同時,十萬億程,去此不遠,心作心是,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極樂世界,教主本尊,今現在彼,為諸有情,宣說甚深微妙之法,令得殊勝利益安樂,十方菩薩瞻禮聞法,得蒙授記,稱讚供養,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Thumbnail
※經文: 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導讀: 【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為何有過去、現在和未來?凡夫心行之處,住色聲香味觸法
Thumbnail
※經文:   佛告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昔在然燈佛所,於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來在然燈佛所,於法實無所得。」 ※導讀:   【然燈佛】:《大智度論》云:「如然燈佛,生時一切身邊如燈,故名然燈太子。作佛亦名然燈,舊名錠光佛。」然燈佛與釋迦牟尼佛以及彌勒佛,分別為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之佛
Thumbnail
我們的一切感覺愛恨情仇都不是真的,我佛曾經入世示現也不是假的。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在《化城喻品》第七中,佛陀透過過去無量劫的故事與偈頌,向比丘們解釋佛法的深邃意義與他在世間的出現,揭示人們如何能夠透過信仰與修行達到解脫。這篇文章探討了大通智勝如來的智慧,透視了無量劫的時間觀及其對於眾生的啟迪。透過正法的傳承,學習如何超越煩惱,追尋心靈的安寧與解脫。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此文章深入探討《妙法蓮華經》中提婆達多品第十二的教義,強調菩薩為了追求無上菩提而不懈努力,並描述提婆達多如何成為能夠引導眾生的高僧。文中提到的深刻道理,讓讀者瞭解大乘佛教的精神,以及修行中的捨得智慧。透過細膩的辭句及寓意,該經文表達了對眾生福祉的期許以及菩薩行的具體實踐。
「所緣境」就是「方法」,譬如念佛的人,佛號就是所緣境;參話頭的人,話頭就是所緣境;數息的人,數數就是所緣境;修不淨觀的人,不淨的境,即不淨的身體,就是所緣境。緣一境,然後繼續不斷地修,這與《佛遺教經》的「制之一處,無事不辦」完全相同;也就是心繫於一境,就能夠入定,入定而能夠產生三昧,從三昧而得智慧。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佛由心生,心隨佛現,心外無境,全佛是心,境外無心,全他即自,洪名正彰自性,淨土方顯唯心,感應道交,呼應同時,十萬億程,去此不遠,心作心是,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極樂世界,教主本尊,今現在彼,為諸有情,宣說甚深微妙之法,令得殊勝利益安樂,十方菩薩瞻禮聞法,得蒙授記,稱讚供養,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Thumbnail
※經文: 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導讀: 【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為何有過去、現在和未來?凡夫心行之處,住色聲香味觸法
Thumbnail
※經文:   佛告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昔在然燈佛所,於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來在然燈佛所,於法實無所得。」 ※導讀:   【然燈佛】:《大智度論》云:「如然燈佛,生時一切身邊如燈,故名然燈太子。作佛亦名然燈,舊名錠光佛。」然燈佛與釋迦牟尼佛以及彌勒佛,分別為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之佛
Thumbnail
我們的一切感覺愛恨情仇都不是真的,我佛曾經入世示現也不是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