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提爾的自我覺察練習》:想改變生活,先從認識自己開始|【閱讀札記#2】

更新於 2023/08/29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你認識自己嗎?你了解自己嗎?

你常重複做出相同的行為事後才後悔;然而,下一次發生類似的情形卻又做出同樣的反應,你百思不得其解,你明明不希望發生這樣的結果,為什麼卻又再次陷入同樣的情境中呢?

raw-image


習慣成自然的反應

每個人都有一套自己的價值觀,是天生的本能也是後天的經驗造就了我們當下的反應。我們對任何事都會有自己第一時間產生的反應,當我們順應自己的反應行事,得到了好的結果就會記住這一次經驗,下一次再遇到類似的情形就會採取同一行為,而得到了壞的結果就會改掉這次的行為,如此循環往復而形成了慣性反應。

慣性反應是由過去成功經驗養成,很難因別人的建議而改變。當我們學習到成功的經驗後,常順著慣性反應做出行為,尤其越是經歷重大事件造成的慣性反應越根深蒂固,對我們造成的影響也越深遠,很可能形成一套僵化且難以動搖的模式。

成功的經驗並非就是正確且唯一的方式,只是在天時地利人和之下,達成了我們當下所要的目的。每件事都是獨立存在的,不同時間、不同環境下,即使有類似的情況發生,也並非都適合套用相同的解決方法,過去的成功經驗可以是幫助我們解決問題的其中一個解方,而不是唯一的選擇。

圖|Unsplash

圖|Unsplash

行為背後的心理動力

外在行為只是我們顯露出來的一小部分,在行為底下潛藏了更多、更深的心理因素。行為是一個人所做的行動、所說的話,有時不僅別人不懂我們的行為,就連我們自己都不清楚自己在做什麼;行為是一個人最顯而易見的呈現,卻不單單只是表面上看到的樣子,而是受到了個人的情緒、觀點、渴望、期待所影響,交互形成特定的行為。

情緒是我們對各種人事物的感受,不同的情緒會讓我們做出不同的行為。情緒是人類的本能,受到外界刺激即會產生相對應的情緒;然而,在我們成長過程中,常因自身經歷對情緒有一套自己的理解與應對方式,而可能壓抑了自己的本能,甚至失去某些情緒,當情緒違背了原始的本能,會導致我們做出不一致的行為。

觀點是我們經由後天學習,結合從小到大的生活經驗而形成的看法、理解及詮釋,會影響我們做出的行為。我們在做出行為前,常藉由過去的經驗判斷如何行事,甚至沒有考慮當下的境況和對象的不同,直接照著過去的經驗行事,只注重於維護自己的價值觀,貫徹在生活中的每一個面向,會導致我們做出不一致的行為。

渴望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本能,是驅使我們採取行動的動機。薩提爾認為人類心理上最主要的渴望為:愛人、被愛、被尊重、被接納、有自由、有意義等,人類生來就想滿足這些渴望,而有些人因個人成長經歷,會壓抑對某些渴望的追求,認為某些渴望不重要而選擇忽略,又或者使用錯誤的方式追求渴望,會導致我們做出不一致的行為。

期待是滿足渴望的具體行為,每種渴望的期待則會因人而異。我們會從自身的經驗對抽象的渴望下定義,有具體可實施的做法就是我們滿足渴望的期待,雖然渴望相同,但每個人的想法不一樣就可能產生不同期待,而我們容易將自己認定的期待作為標準加諸在他人身上,沒有理解自己與他人的期待不同,會導致我們做出不一致的行為,也得不到想要的結果。

圖|Unsplash

圖|Unsplash

選擇你想要的行為

人沒辦法解決不知道的問題,要先知道「出現問題的原因」,才能找到「改變及解決問題的方法」。很多時候,我們都被過去的經驗困住了,忘了重新評估當下的自己與現有的資源,以為自己只能這麼做,卻忽略了現在的我們和過去的我們已不相同,當時適用的方法可能已經不適合現在的境況,只要我們能察覺到就有辦法開始真正的改變。

我們做出的任何行為都是有意義的,是為了幫助我們達到自己的目標,就算這個行為在當下造成了我們的困擾,也不代表這是個錯誤的行為,是因為它曾在過去發揮了作用,滿足我們的需要才會被保留下來,不需要否定或責備自己的行為,只要了解自己這麼做的原因,梳理行為背後的脈絡,接納舊有的行為模式並調整適當的做法使行為一致,成功轉化為適合當下的行為。

轉化是由內而外改變長期的行為模式,透過自我覺察有意識地進行改變。在任何情況下,我們都能藉由問自己的感覺來提升對情緒的敏感度,辨認情緒並接收情緒傳遞給我們的訊息,兼顧理性與感性,而非放任情緒隨意宣洩,也藉此發現背後的觀點,鬆動僵化不適用的觀點,察覺自己未被滿足的渴望,並理解每個人滿足渴望的方式可能不同,不一味以自己的想法當作他人的想法,找出務實可行的期待。

經由理性思考後做出行為,而非只是隨著直覺的指引,任由自己做出反射性的反應。即使在覺察、轉化後還是做出相同的行為,但是經由思考後做出的行為是自己的選擇,而非無可奈何之下做出的決定,能讓自己有掌控感並願意承擔後果,無論結果如何都能夠心甘情願地接受,因為這是自己在當下經思考後選擇做的最適合的決定。

圖|Unsplash

圖|Unsplash

認識自己是一輩子的事

轉化後並非就永久不變,讓自己保持彈性,不僵固於單一不可變的模式裡。在不可知的未來還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但別忘了,我們任何時候都具有選擇的權力,可以選擇維持現狀不做任何改變,也可以選擇改變並跳脫反覆受挫的情境,而真正的改變往往從自我覺察開始,深入認識自己、了解自己,成為自己想要的樣子,活得舒適又自在。

圖|Pixabay

圖|Pixabay

avatar-img
9會員
24內容數
讀有興趣的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紅茶加牛奶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你偶爾會懷疑自己是否正常嗎?怎樣是正常?怎樣是異常? 生活中,總會遇到各種大大小小的事,但有些困難,卻彷彿沒有盡頭般、看不到光亮、找不到出口,你深陷其中、憂鬱的情緒無止盡蔓延,你想振作起來卻提不起一絲力氣,你放任自己沉溺其中卻又痛苦不堪,你懷疑好像怎麼做都無法好起來了……
你偶爾會懷疑自己是否正常嗎?怎樣是正常?怎樣是異常? 生活中,總會遇到各種大大小小的事,但有些困難,卻彷彿沒有盡頭般、看不到光亮、找不到出口,你深陷其中、憂鬱的情緒無止盡蔓延,你想振作起來卻提不起一絲力氣,你放任自己沉溺其中卻又痛苦不堪,你懷疑好像怎麼做都無法好起來了……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學會了,就能突破內在盲點,達成人生目標。 推薦給:想更了解「情緒」、「觀點」、「行為」、「動機」之間關聯的人。自己偶有衝動後悔行事但一直改不了的人。想知道他人行為底下真實原因的人! 最最令我驚訝的是,陳茂雄老師從「演化」的角度去分析情緒,他問:
Thumbnail
你是不是也嘗試著探索內心深處?本書將透過「自我覺察」讓你認識一個完整的自己。
Thumbnail
一致性理論─慣性行為模式   在華人社會當中「以和為貴」是時常聽到的成語,對於一個國家來說確實如果有著太多「指責型」或是「超理智型」的人,或許讓整個社會產生衝突與對立,但這些詞語或許是我們閱讀時,學者或是經驗分享者想幫助作者釐清分類,給我們具體的名詞,看了這本書籍後,不同類型的人可能都會在自己身上發
Thumbnail
隨著薩提爾的論述越來越廣為流傳,借不到熱門書籍的我回去看薩提爾女士早期的創作,《心的面貌》這本書用很簡單好懂的劇場故事,帶領大家了解自我所擁有的多種樣貌,情緒的各種面向都是「我」,好的、不好的都是「我」的一部份,身為主人的自己,要更好的去了解這些情緒背後的根源,更好的混搭出最適合自己的解決方案,來面
Thumbnail
《薩提爾的自我覺察練習》說明人在特定情況下會不假思索的根據慣性行動,導致自己沒辦法達成目標。並且,這本書也提供改變自己慣性行為的練習步驟,幫助讀者覺察並改變自己的慣性行為、不被盲點限制。
Thumbnail
指令多於傾聽、怒罵多於等待、不滿的情緒多於欣賞,那是傳統教養的高壓方式。 也許以前的社會,媽媽真的承擔了太多的壓力,小孩的教育和吃都是媽媽一手處理,爸爸通常就只負責賺錢。 所以以前的媽媽難免在時間不夠的情況下,選擇了高壓的教育方式。 那現代社會的父母,能夠有時間多傾聽、多等待、多欣賞嗎?
Thumbnail
處理情緒和治水一樣。 不能圍堵,只能疏導。—p.118 我想許多人遇到許多不如意的狀況都是類似的。 不論是遇人不淑或是社交障礙,縱使自己已經換個環境想要重新開始,結果總是不盡人意,結局總是重蹈覆轍,彷彿一切注定走向安排好的悲劇。 不了解自己時,發生了這樣的無限循環,我總認為是我運氣不好,後來才發現
Thumbnail
我們都希望能理解家人、朋友、伴侶,但我們可曾想過了解自己呢?我看得到我內在的冰山嗎?我知道自己與別人應對時的姿態了嗎?
Thumbnail
你有過想認真與對方溝通,結果仍演變成吵架嗎?或者所謂的「溝通」只是你說你的、他說他的,毫無交集?明明試過無數種方式,為什麼對方總是聽不懂自己想要表達的呢?薩提爾的對話模式讓我們覺知自己真實的渴望,同時照亮我們內心的陰暗,讓我們長出為自己負責的力量,才知道真正的溝通是與他人連結,也包括自己。
Thumbnail
“對話是一種素養,是一種好奇與關懷,也是一種美與創造。 停頓是一種隱形力量,有助彼此覺知,也助於更深刻的體驗。” 上述引字書中一段話,卻深深吸引我。透過本書,不僅讓一個人能好好的陪伴自己,也將從理解自己的過程中學會如何溫柔地善待他人。而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就從這樣的善待與好奇開始⋯⋯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學會了,就能突破內在盲點,達成人生目標。 推薦給:想更了解「情緒」、「觀點」、「行為」、「動機」之間關聯的人。自己偶有衝動後悔行事但一直改不了的人。想知道他人行為底下真實原因的人! 最最令我驚訝的是,陳茂雄老師從「演化」的角度去分析情緒,他問:
Thumbnail
你是不是也嘗試著探索內心深處?本書將透過「自我覺察」讓你認識一個完整的自己。
Thumbnail
一致性理論─慣性行為模式   在華人社會當中「以和為貴」是時常聽到的成語,對於一個國家來說確實如果有著太多「指責型」或是「超理智型」的人,或許讓整個社會產生衝突與對立,但這些詞語或許是我們閱讀時,學者或是經驗分享者想幫助作者釐清分類,給我們具體的名詞,看了這本書籍後,不同類型的人可能都會在自己身上發
Thumbnail
隨著薩提爾的論述越來越廣為流傳,借不到熱門書籍的我回去看薩提爾女士早期的創作,《心的面貌》這本書用很簡單好懂的劇場故事,帶領大家了解自我所擁有的多種樣貌,情緒的各種面向都是「我」,好的、不好的都是「我」的一部份,身為主人的自己,要更好的去了解這些情緒背後的根源,更好的混搭出最適合自己的解決方案,來面
Thumbnail
《薩提爾的自我覺察練習》說明人在特定情況下會不假思索的根據慣性行動,導致自己沒辦法達成目標。並且,這本書也提供改變自己慣性行為的練習步驟,幫助讀者覺察並改變自己的慣性行為、不被盲點限制。
Thumbnail
指令多於傾聽、怒罵多於等待、不滿的情緒多於欣賞,那是傳統教養的高壓方式。 也許以前的社會,媽媽真的承擔了太多的壓力,小孩的教育和吃都是媽媽一手處理,爸爸通常就只負責賺錢。 所以以前的媽媽難免在時間不夠的情況下,選擇了高壓的教育方式。 那現代社會的父母,能夠有時間多傾聽、多等待、多欣賞嗎?
Thumbnail
處理情緒和治水一樣。 不能圍堵,只能疏導。—p.118 我想許多人遇到許多不如意的狀況都是類似的。 不論是遇人不淑或是社交障礙,縱使自己已經換個環境想要重新開始,結果總是不盡人意,結局總是重蹈覆轍,彷彿一切注定走向安排好的悲劇。 不了解自己時,發生了這樣的無限循環,我總認為是我運氣不好,後來才發現
Thumbnail
我們都希望能理解家人、朋友、伴侶,但我們可曾想過了解自己呢?我看得到我內在的冰山嗎?我知道自己與別人應對時的姿態了嗎?
Thumbnail
你有過想認真與對方溝通,結果仍演變成吵架嗎?或者所謂的「溝通」只是你說你的、他說他的,毫無交集?明明試過無數種方式,為什麼對方總是聽不懂自己想要表達的呢?薩提爾的對話模式讓我們覺知自己真實的渴望,同時照亮我們內心的陰暗,讓我們長出為自己負責的力量,才知道真正的溝通是與他人連結,也包括自己。
Thumbnail
“對話是一種素養,是一種好奇與關懷,也是一種美與創造。 停頓是一種隱形力量,有助彼此覺知,也助於更深刻的體驗。” 上述引字書中一段話,卻深深吸引我。透過本書,不僅讓一個人能好好的陪伴自己,也將從理解自己的過程中學會如何溫柔地善待他人。而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就從這樣的善待與好奇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