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潮自救(2) 義務也需要適當拒絕

2023/09/06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我看過不少30幾、40幾獨立有成的人士還被奇奇怪怪的義務纏身,要充當父母之間的溝通橋樑、安撫長輩情緒、處理重複又重複的3C問題,他們有些已經注意到這些"家庭義務"已經消耗了太多心力,有些則沒注意到這樣的狀況,只是覺得"好累、好累"。

這類「該被適當拒絕的義務」是什麼呢?大致上有這些:
1. 長輩的感情事,長輩該自己溝通的事
2. 不斷地回應長輩重複的問題

看似小事,但我們會把華人特有文化「孝」和這些綁在一起,如果你正處在忙碌的年紀、高壓生活,或低潮必須先自處,我會建議這類事需要「適當拒絕」。

少幫長輩處理他們的感情事

相信不少人一定常夾在父母當中,媽媽和你抱怨爸爸不帶她出去玩、那不做這不會,爸爸抱怨媽媽如此這般,請他們去跟對方講卻不要,有些人善良又有責任感,認為自己有調解家庭的義務,但時間一久你會發現...怎麼自己怎老是在當傳令兵、和事佬。

身為子女不幫父母處理問題總會有罪惡感:
『小時候他們也為自己把持大小事,不幫忙處理很"不孝"。』
於是就一再被這類事綁住,這是非常不好的。

感情事,是自己該處理的,要幫也是建立在全家溝通模式健全之上,
有些人是不願、不敢開口,卻常對著子女抱怨,又不解決問題,
那還是得和長輩說一句:「抱歉了,請你自己說。」

一說再說、一問再問的事,少回答

不只是催婚、催交男女朋友、追問存款和薪資,長輩還會在生活中重複詢問同樣的問題,有些廣告總會很溫情地說:「想念父母的嘮叨、關心了嗎?」把重複的追問描述成是一種"溫情"的關心。我不同意。

這是直升機式家長,並不是關心

raw-image

「藥吃了沒啊、雨傘有沒有帶、口罩記得戴」的助理式提醒對個性獨立、記憶力好、做事謹慎的人其實不只沒幫助,還很花心力在回應這些問題,而且不回答這些問題還會被情勒一句:「你是啞吧嗎?你怎麼沒禮貌?」

這不是"當長輩",而是「表現出長輩的樣子,就認為在當長輩」

回答要耐心解釋,不回答則產生更多衝突情緒,大把時間都被這些詢問虛耗。

不只重複提醒,還進一步規定「病毒很毒口罩要戴兩個、晚了就不要再出門」,深入干涉細節,這類的詢問回答越多,長輩就會下更進一步的指令。

適當保持沉默、推回這類的詢問是必要的,
「別再問了,我自己會做。」

一是告知對方該適時停止,你的好意我收到了,請給我些空間,
二是告訴對方「你的生活哲學用在你身上就好」,不要加諸在我身上,
敢於表明界線的人,才不會時常被這種小事虛耗光陰。

像個大人回應長輩

別被道德綁架,年輕人並不是"不孝",你不該這麼看待自己,而是

長輩有年紀時,子女正好是最焦慮、最忙碌的年紀,
很難為了重複的問題一再回應、處理。

我們很常陷入一個陷阱-「其實我們還在用小孩的方式回應長輩的干涉」

「從我小時候,你就一直管東管西,那不讓我做這不讓我做!」
「你總是偏心,對弟弟妹妹比較好!」
即使到30歲、40歲和年事已高的長輩爭執都還是有可能聽到這樣的對話,但問題來了,這樣無疑是在強化「你就算老了在我眼中還是孩子」的心理形象。

告訴他停止,然後別提往事,會有力非常多。(相信我)

不要總是想修復關係

和父母長輩衝突後,大多數人都會愧疚而想修補關係,即使嘴巴上沒說也會透過行動來表示,像是主動幫忙、給予東西或在下次對方又"進犯"時軟化,

『下次,我還是有耐心溫柔點好了。』
不對,要硬就要硬到底。

因為這樣做問題就會又回到原點,矛盾幾十年都在原地拉鋸,
正是因為我們常做出「修復關係」的行為。

只有在對方真正感覺到「你會離開、冷漠、真正的憤怒」,對方才會像被潑了桶冷水般驚醒,否則他只會笑笑地覺得「反正你明天就好了」。
(先點到為止,對父母政治不正確的心理應用可能會被炎上😅。)

真的不要害怕傷害關係,很多時候傷害關係才會讓對方正視問題,那反而是真正的修補關係。

有些"義務"要適當拒絕,特別是在情緒低潮時就更要斷開負面能量。

143會員
130內容數
大量的人性洞察。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