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基因的限制:把改變當作習慣#45

2023/01/14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大腦的鍛鍊

先來看一個實驗,英國倫敦大學神經學家馬奎爾觀察並記錄考計程車司機的人的大腦海馬迴受到外界刺激的變化情形,海馬迴是腦袋裡掌管記憶相關的運作,馬奎爾透過觀察考計程車司機的人的大腦變化與一般人比較,發現完成受訓並成功成為計程車司機的人的海馬迴明顯比他們還沒考試的時候更大,也比一般人還要大,甚至開了幾年計程車後的海馬迴又更大。
對於要記憶英國倫敦這麼複雜的街道系統的計程車司機來說,是非常困難的一件事情,因此一般人認為能通過這項測驗的人來說想必天資聰明,才能勝任這樣的任務,但是實際上的結果卻是他們通過這項測驗的過程中大腦不斷的進化,而那些放棄的或是沒有參加的人卻沒什麼改變。
這實驗告訴我們,人類的大腦好比身上的肌肉,是可以透過鍛鍊而成長的。不想逃離舒適圈的人總是找藉口(或真的覺得)自己並沒有做好某件事的能力,因為天分不足,但實際上其實大腦是可以透過鍛練進入下一個成長曲線的。

人腦是懶惰蟲

人的大腦並不喜歡一直做不熟悉的事情,因為不熟悉的事情會額外消耗人腦的熱量,對於原始人每天都要將熱量拿來做打獵的體力活來說,消耗大腦的熱量並無益處。因此人腦會自己找一個理由來合理化自己的行為,而「習慣」對於人類來說是一件舒服的事情,人們習慣現在所擁有的、習慣自己待在舒適圈、習慣認為自己應該就是怎麼樣的人,可以讓自己不需要消耗太多大腦熱量就可以已機械化方式生存,待在舒適圈很舒服就是因為可以不需要改變,改變是很痛苦的事情,而且不改變並不會對我們造成立即性的問題,因此有一部分的人抱持著「僵固性思維」而非「成長型思維」。
不改變可以讓自己待在舒適圈,當遇到可以改變的機會時習慣性地提出藉口,當逼不得已去做的時候卻又因為自己認為自己辦不到、害怕失敗帶來的痛苦而沒辦法全心全意豁出去做,當然失敗的成功機率也會大幅提高,最後的失敗就因為自我應驗預言而認為的確是自己沒有能力。
因此除了要認知到自己是可以透過練習而成長的,父母不會理財並不代表我們不能靠後天的努力獲得會理財的頭腦,先讓自己從想法上根本的認為自己是個專家,再去執行,最後才有很高的機會擁有想要的成果。
讓成長型思維成為習慣的一部分,改變大腦一開始就寫好的程式,對於現今的人類來說才是一個讓自己可以與眾不同的思維模式。
追蹤我的方格子粉絲專業IG,或不吝按下「贊助」不吝請我喝杯咖啡支持我持續創作,我也會把你們的支持當作動力持續更新文章!
117會員
85內容數
自從疫情降臨之後,全世界的網路生態及人們的生活型態就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世界的變遷仿佛被按了加速鍵。 而活在其中的我們應該如何追上這個快速改變的時代,又如何不被世界潮流拋之腦後? 本專題所包含的範圍主要為追蹤美國科技股動向,並加入個人觀點。另外,本著希望人們有「成長思維」的觀念,因此不時地會加入心法/成長的文章。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