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理論】談談「放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raw-image


常常有人說:不要過不去,要放下

你說:「要放下談何容易?你又不是我。」

我承認,這真的是困難,能放早就放了,可見一定有很值得你在乎的某種價值或情感

 

#放下的相對詞是「緊抓」

為何要緊抓?

以物理面來說,你緊抓著背包,一直背著,即使來談話也不放下,為什麼呢?

可能你擔心背包會髒、會忘記帶走、這是重要物要保管…緊抓著才會安心

(並沒有,「緊抓」讓你肌肉緊繃、精神警戒,繼而影響心理,也許安心,但全程卻無法放鬆,也不會有新.的.變.化.)

為何要緊抓?

以心理面來說,你緊抓著那個人,是為什麼呢?

(1)擔心:你替那個人憂心,因為他不懂,所以你必須替他管理才行—亦即他沒有你可不行。

(2)憤怒:他人欠你一個道歉、社會欠你一個清白,你要看到那個人後悔、淒淒慘慘,然後你還是不原諒他,或許這樣你才甘心(或許吧)。

(3)想被肯定:你的價值是那個人給你的,後來他不理你,你覺得被否定。於是你想盡辦法、各種努力吸引他的注意,你想回到往昔,沒有他的肯定(愛)你就什麼都不是。

當你緊抓的時候,「那個人」就是你期待的唯一正解,如果他沒有如預期反應,你的心會一直空著,無法前進。所以你放不下,因為放下意謂著你放掉了自己生存的唯一意義。

有看見了嗎?放下會掩飾方向,明明是你的在乎,但你卻說是別人沒有回應(他沒道歉、沒做好、沒後悔、沒有肯定你…),一旦弄錯方向,讓那個人決定你的未來,再怎麼施力都是徒勞,並積成莫名的固執,僵在那裡等奇蹟。

 #要放下前,要弄對方向

「那個人」不是你能控制的範圍,你向天祈禱恐怕也沒用,更何況事過境遷。

你能做的,只有回頭看看自己,認真對待『我在乎什麼?我想要什麼?』,關於自己的願望與需求。不要覺得「說了也沒用」,你只是讓自己知道而已,就像孩子未社會化前,看到別人吃糖果時就直白吐出「好好吃喔,我也好想吃喔」那麼純粹。

請試著用「其實我在乎…」的句子來陳述

#用幾個步驟審視你的放不下

1.試著描繪、說出你想要的。

「其實我想要什麼呢?」是被在乎、被說辛苦了、被讚許做的好…

還不知道的話找人跟你討論,一來一往對話中就會浮現

「那個人」不是那麼重要,但是「那個人對你的作為引起你的反應」,那可能是你需求的線索

2.沉澱、安靜。接受那個需求。

當你看見自己的真正內需,你需要沉澱、安靜,需要時間接受現實—是的,有點不好意思,但我是那樣沒錯。

允許自己耍廢、依賴、示弱、擁抱、休息,記得你在照顧自己,你的需求很重要

3.一定有其他方式滿足那個位置

一定有其他方式,「那個人」不是唯一,也許他真的比較好/夠壞,但不是唯一

因為對未來不確定,通常人性不願冒險,不想重新來過。人性也不要很苦的過程(可惜一定會有)。所以新方式要練習直到習慣,沒有一藥病除的。

4.需要其他支持

「知道自己的需求又怎樣,做不到啊」常有人這麼回答

這也是我們一直放不下期待他人反應的原因,太自認「自己不行」

也許單靠自己很困難,沒關係,那就尋求幫助及支持吧,只要不是孤軍奮戰,一定有出路的

 

所以啊,老師說了這麼多次

你來諮商時背包可以放下了吧?放在椅子下就好

avatar-img
316會員
223內容數
亞斯伯格(AS)、過動特質(ADHD)及邊緣性人格(BP)整理專區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在諮商關係的角色互動裡,我的塑造比例與先後是: 1.建立關係與同理需要「同調」 2.從「互補」面找新的契機 3.整合進去,讓案主有「新的平衡」
REBT理情行為療法的全貌—享受省思與採取行動的過程吧。 J太太的非理性信念:「因為我過去曾遭遇痛苦,現在人們必須加倍對我好。」 一旦不成,她心情就會極差,也讓旁人變得跟她一樣慘。 一年半後,J太太瞭解了:「現在我明白自己的問題大多是透過自己那套反覆強化的內在信念所造成…我一直認為人們對我不好...
「嗚嗚嗚,我覺得很不好。」 「好,先抱抱,等一下再說。」 這是「涵容」。 接納在理解之前。
每個人都需要心理上的歸屬 那是一個「你覺得你可以被理解的地方」 那段關係能聽懂你在講什麼、能接受你的各種思緒、能理解你難以言喻的苦衷 世界上總要有一段關係,能接納你連自己都很難接納的黑暗與複雜 心理上有所屬,就能寄望、寄託,才會有「然後」
你曾被說過「幼稚」嗎?那即是類似內在小孩的概念。 我們從未真正長大,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內在小孩,例如男性在長大後重拾對玩具/玩耍的熱情,像個大男孩。
我舉個相對的例子:「我」-「它(我家的狗)」VS「我」-「你」的關係就會不同,前者可以是真誠、善意的互動,但不會有開放、成長及創造的互相提昇。「你」是具靈性的完整人格,不是僅有表象、本能、被動決定的「它」。「我」-「你」不是「我-你」,表示兩個獨立的個體又是相連的關係。
在諮商關係的角色互動裡,我的塑造比例與先後是: 1.建立關係與同理需要「同調」 2.從「互補」面找新的契機 3.整合進去,讓案主有「新的平衡」
REBT理情行為療法的全貌—享受省思與採取行動的過程吧。 J太太的非理性信念:「因為我過去曾遭遇痛苦,現在人們必須加倍對我好。」 一旦不成,她心情就會極差,也讓旁人變得跟她一樣慘。 一年半後,J太太瞭解了:「現在我明白自己的問題大多是透過自己那套反覆強化的內在信念所造成…我一直認為人們對我不好...
「嗚嗚嗚,我覺得很不好。」 「好,先抱抱,等一下再說。」 這是「涵容」。 接納在理解之前。
每個人都需要心理上的歸屬 那是一個「你覺得你可以被理解的地方」 那段關係能聽懂你在講什麼、能接受你的各種思緒、能理解你難以言喻的苦衷 世界上總要有一段關係,能接納你連自己都很難接納的黑暗與複雜 心理上有所屬,就能寄望、寄託,才會有「然後」
你曾被說過「幼稚」嗎?那即是類似內在小孩的概念。 我們從未真正長大,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內在小孩,例如男性在長大後重拾對玩具/玩耍的熱情,像個大男孩。
我舉個相對的例子:「我」-「它(我家的狗)」VS「我」-「你」的關係就會不同,前者可以是真誠、善意的互動,但不會有開放、成長及創造的互相提昇。「你」是具靈性的完整人格,不是僅有表象、本能、被動決定的「它」。「我」-「你」不是「我-你」,表示兩個獨立的個體又是相連的關係。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我可能錯了》第三十六、三十七、三十八章 (摘錄)
Thumbnail
現在開始,是媽媽也要活出自己的時代。這一篇收錄了《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書中的摘錄。
Thumbnail
「放下」是不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而操縱別人,而是允許別人 掌握自己的命運。 不表示停止關懷,它意味著我無法為別人做這件事。 不是將自己隔離,而是了解到我不能控制別人。 是不試著去改變他人或責怪他人,它是發揮自己最大的潛能。 是不刻意促成什麼,它是讓自己從自然的因...
Thumbnail
無論是某個人 某段關係 還是某個目標 不要試圖放下對他們的執著。 因為這是不可能做到的
Thumbnail
為什麼一段關係已經造成嚴重內耗了、 或是彼此感受不到愛的感覺了、 或是周遭的人們也已經不建議關係繼續了, 而我仍舊無法透過理智完全放下呢?
Thumbnail
我們習慣"操控式的安全感" 放手,全世界最簡單的動作,卻藏著全宇宙最難挨的煎熬 放手不是放棄 而是信任與交託 人性基本上是固執的,"放下"不是一種天性的選項,完全是煉出來的,是環境逼出來的,是年齡熬出來的。我們習慣把安全感建立在穩定的外在環境中,建立在金錢、地位跟信譽 1.放手須先有把握
Thumbnail
我們經常為無法放下的事情而糾結不清,但是要如何擺脫這種不安的心情呢?
Thumbnail
為什麼有人會放不下一段關係。你放不下的是這段關係,還是背後的代價。 放下意味著,失去了那個人對你的關心,你在他心裡不再佔有那個最重要的位置。所以說,我們不是因為愛而留下,而是因為執著而不願放下。 愈來愈多人寧願把時間用來成就自己,卻不願經營和其他人的關係,包括男女、夫妻、親子甚至是朋友,成為「無
Thumbnail
在面對負面事件與情緒掙扎時,我們常常會感到沮喪與無助。本文探討如何跳脫自我情緒控訴,並理解復原歷程是個螺旋向上的過程,透過同理自己,我們可以啟動改變,逐漸走出情緒的困擾。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我可能錯了》第三十六、三十七、三十八章 (摘錄)
Thumbnail
現在開始,是媽媽也要活出自己的時代。這一篇收錄了《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書中的摘錄。
Thumbnail
「放下」是不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而操縱別人,而是允許別人 掌握自己的命運。 不表示停止關懷,它意味著我無法為別人做這件事。 不是將自己隔離,而是了解到我不能控制別人。 是不試著去改變他人或責怪他人,它是發揮自己最大的潛能。 是不刻意促成什麼,它是讓自己從自然的因...
Thumbnail
無論是某個人 某段關係 還是某個目標 不要試圖放下對他們的執著。 因為這是不可能做到的
Thumbnail
為什麼一段關係已經造成嚴重內耗了、 或是彼此感受不到愛的感覺了、 或是周遭的人們也已經不建議關係繼續了, 而我仍舊無法透過理智完全放下呢?
Thumbnail
我們習慣"操控式的安全感" 放手,全世界最簡單的動作,卻藏著全宇宙最難挨的煎熬 放手不是放棄 而是信任與交託 人性基本上是固執的,"放下"不是一種天性的選項,完全是煉出來的,是環境逼出來的,是年齡熬出來的。我們習慣把安全感建立在穩定的外在環境中,建立在金錢、地位跟信譽 1.放手須先有把握
Thumbnail
我們經常為無法放下的事情而糾結不清,但是要如何擺脫這種不安的心情呢?
Thumbnail
為什麼有人會放不下一段關係。你放不下的是這段關係,還是背後的代價。 放下意味著,失去了那個人對你的關心,你在他心裡不再佔有那個最重要的位置。所以說,我們不是因為愛而留下,而是因為執著而不願放下。 愈來愈多人寧願把時間用來成就自己,卻不願經營和其他人的關係,包括男女、夫妻、親子甚至是朋友,成為「無
Thumbnail
在面對負面事件與情緒掙扎時,我們常常會感到沮喪與無助。本文探討如何跳脫自我情緒控訴,並理解復原歷程是個螺旋向上的過程,透過同理自己,我們可以啟動改變,逐漸走出情緒的困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