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開始完全沒想到《間歇高效率的三次閱讀法》這本書會帶我突破閱讀瓶頸。第一遍的閱讀我依舊使用原本方式,從第一頁逐頁閱讀到最後一頁,才看完第一章,發現自己的閱讀毛病都被作者講中,有如芒刺在背🦔,像是:
🎯 沒有依據書籍類型調整閱讀方式,導致閱讀續航力弱,常常只讀前兩章就中斷
🎯 看不懂就卡住,直接放棄閱讀整本書
🎯 對作者的話照單全收,沒有自己的論點
🎯 想記住書本全部內容,最後一個重點都想不起來
有人和我一樣中箭了那麼多次嗎 😵
書籍可以區分成「散步」和「登山」類型的書籍。
散步指的是文學作品,適合慢慢閱讀;而登山指的是商業書、學術書等類型,適合擷取重點。
這本書提供的三次閱讀法較適合使用在「登山」類型,以往的我無論書籍類型,都是使用散步模式,難怪常常半途而廢。
作者也有提到如果發現這本書含金量很高,改為使用散步模式看完也無妨。
是指在 100 分鐘內將一本書閱讀三次,目標是擷取出書中的精華內容,且三次的閱讀方式都不同,簡單說明如下:
將注意力先放在目錄、作者背景,和最後一章,作者通常會將書中最重要的觀點在最後覆述一遍,以及每個章節的大略內容,通常可先看第一段和最後一段。
第一次的閱讀重點在於抓取整本書架構,一方面可以知道這本書是否符合自己的需求,也不會被作者的論點牽著走、閱讀時也能有目標。
依循第一次閱讀時找到的架構,閱讀重點內容,並在感興趣的段落畫線。
需要接續第二次的閱讀,做更深入的閱讀,將自身想法與作者觀點對話。
若有衍生的想法或是觸類旁通、質疑的地方,都可以直接寫在書本內頁的空白,作者有建議在兩句話以內說完,寫太多的話可能是想法還不夠清晰。
1. 進行三次閱讀法之前,先思考為什麼會想讀這本書,並提出問題,後續大腦就會有意識在書中搜尋相關內容。
2. 閱讀完後,分享或是教導他人,對書本內容的記憶會更加穩固。
書中也有提到,三次閱讀沒辦法一天內做完也沒關係。
可以三次分開進行,在一天不同時段或是一週內完成;又或是帶三本書,每本都先進行第一次的閱讀都可以。
另外書中還有提到很重要的一點,閱讀時間是必須刻意規劃的。
一方面是零碎時間很難管理、也比較沒有規律性,很可能會將閱讀這件事不斷往後移,零碎時間可以當成禮物,但不能期待每天都有。
閱讀能夠增進個人思維與眼界,是件值得特意投入的事。
🔖 最喜歡的一段話
「讀到後來,同一本書會孕育出截然不同的著作,雖然物理上還是只有一本書,但抱持著獨立思考的精神,將自己的觀點與作者的觀點相互激盪,會創造出另一本你與作者的共同著作。」
這段我覺得既浪漫、又點出了閱讀的意義和樂趣,每本書到了不同的人手上,物理上是同一本書,但是每個人對書本會有不同理解,因此書本成為了獨一無二的存在。
🔖 醍醐灌頂的三段話
「追尋正確答案是在傷害自己的思考能力、決策能力、行動能力,害你不能創造自己的正確答案。」
「反覆閱讀比專注更重要,千萬不要把專注力神化。」
「不能把所有時間都用來理解,而是要理解後,再抒發自己的意見。」
選擇這三段話的理由是,自己常常發生當下雖然專注,過了幾天還是什麼都記不得,又或是輸入太多,卻沒有任何輸出,導致知識在大腦裡都是船過水無痕,這幾段話精準點出我的毛病,並提出解決方式。
最後,分享我對這本書提出的提問:
設定閱讀時限、認知閱讀也有方法論、文章有既定的架構
是否能歸納出三個重點?或是使用一句話歸納出這本書的重點、認為這本書最重要的一句話是什麼?
作者本身是以 60 分鐘完成三次閱讀,考量到初學者,建議先從 100 分鐘為目標,三次閱讀也不用一次性達成,我認為這個閱讀法蠻有彈性,也容易達成。
這本書讓我在「閱讀」這件事上有很多新看法,最可貴的是突破了許多閱讀盲點,也推薦《間歇高效率的三次閱讀法》這本書給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