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決疑論 ‧ 印光大師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9 分鐘

《淨土決疑論》 ~ 取自《印光大師文鈔》卷二

「如來為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所謂大事因緣者,欲令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直下成佛而已。」
— 印光大師


《淨土決疑論》

藥無貴賤,愈病者良。法無優劣,契機則妙。在昔之時,人根殊勝,知識如林,隨修一法,則皆可證道。即今之世,人根陋劣。知識希少,若捨淨土,則莫由解脫。余自愧多生多劫,少種善根。福薄慧淺,障重業深。年當志學,不逢善友。未聞聖賢傳薪之道,爭服韓歐闢佛之毒。學問未成,業力先現。從茲病困數年,不能事事。諦思天地鬼神,如此昭著。古今聖賢,如此眾多。況佛法自無權力以脅人服從,必賴聖君賢相護持,方能流通天下耳。倘其法果如韓歐所言,悖叛聖道,為害中國。豈但古今聖君賢相,不能相容于世。而天地鬼神,將亦誅滅無遺也久矣。又何待韓歐等託空言而闢之也耶。

中庸謂君子之道,夫婦之愚,可以與知與能。及其至也,雖聖人亦有所不知不能焉。韓歐雖賢,其去聖人遠甚。況聖人所不知不能者乎。佛法殆非凡情世智所能測度之法也。遂頓革先心,出家為僧。自量己力,非仗如來宏誓願力,決難即生定出生死。從茲唯佛是念。唯淨土是求。縱多年以來,濫廁講席,歷參禪匠,不過欲發明淨土第一義諦,以作上品往生資糧而已。所恨色力衰弱,行難勇猛。而信願堅固,非但世間禪講諸師,不能稍移其操。即諸佛現身,令修餘法,亦不肯捨此取彼,違背初心。奈宿業所障,終未能得一心不亂,以親證夫念佛三昧。慚愧何如。

一日有一上座,久參禪宗,兼通教理,眼空四海,誓證一乘。效善財以遍參知識,至螺山以叩關余舍。時余適以彌陀要解,文深理奧,不便童蒙。欲搜輯台教,逐條著鈔,俾初學之士,易于進步。非敢效古德之宏闡道妙,聊以作後進之入勝因緣。喜彼之來,即贈要解一本,且告以著鈔之意。上座因謂余曰。要解一書,吾昔曾一視之。見其詞曰,華嚴奧藏,法華秘髓,一切諸佛之心要,菩薩萬行之司南,皆不出於此矣。若此者不勝枚舉。直是抑遏宗教,過讚淨土。謗正法輪,疑誤眾生。不億蕅益大師,以千古希有之學識,不即直指人心,宏揚止觀。反著斯解,以為愚夫愚婦之護身符。俾舉世緇素,守一法以棄萬行,取蹄涔以捨巨海。同入迷途,永背覺路。斷滅佛種,罪過彌天矣。欲報佛恩者,當即燬滅令盡,又何堪著鈔,以助其流通耶。憤心厲氣,若對讎仇。

余俟其氣平,徐謂之曰,汝以蕅益此解,為罪過藪者。但知其末流,而不知其本源。是逐塊之癡犬,非擇乳之鵝王也。須知其過,實不在于蕅益此解。在于釋迦,彌陀,及十方諸佛。與淨土三經,及華嚴,法華,諸大乘經。文殊,普賢,馬鳴,龍樹,智者,善導,清涼,永明等,諸大菩薩祖師也。汝若能為大法王,正治其罪,庶汝之所言,舉世奉行矣。否則即是山野愚民,妄稱皇帝,自制法律,背叛王章,不旋踵而滅門誅族矣。汝作是說,謗佛謗法謗僧。當即生陷阿鼻地獄,永劫受苦,了無出期。恃宿世之微福,造窮劫之苦報。三世諸佛,名為可憐憫者,即汝是也。彼瞿然曰,師言罪在釋迦彌陀等者,何反常之若是也。請詳陳其故,若其理果勝,敢不依從。

余曰,如來為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所謂大事因緣者欲令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直下成佛而已,豈有他哉。無奈眾生,根有大小,迷有淺深,不能直下暢佛本懷。因茲隨機設教,對病發藥。為實施權,開權顯實。于一乘法,作種種說。或有善根成熟者,令其誕登覺岸。其有惡業深厚者,令其漸出塵勞。曲垂接引,循循善誘。雖天地父母,不能喻其少分矣。

又以一切法門,皆仗自力。縱令宿根深厚,徹悟自心。倘見思二惑,稍有未盡。則生死輪迴,依舊莫出。況既受胎陰,觸境生著。由覺至覺者少,從迷入迷者多。上根猶然如是,中下又何待言。斷見惑如斷四十里流,況思惑乎。了生脫死,豈易言哉。以是不能普被三根,暢佛本懷。

唯念佛求生淨土一法,專仗彌陀宏誓願力。無論善根之熟與未熟,惡業之若輕若重。但肯生信發願,持佛名號,臨命終時,定蒙彌陀垂慈接引,往生淨土。俾善根熟者,頓圓佛果。即惡業重者,亦預聖流。乃三世諸佛度生之要道,上聖下凡共修之妙法。由是諸大乘經,咸啟斯要。歷代祖師,莫不遵行。汝以禪教自負,而妄謂宏淨土者,為謗正法輪,斷滅佛種。足徵汝乃魔附其身,喪心病狂,認迷為覺,指正為邪之地獄種子耳。

夫釋迦彌陀,于往劫中,發大誓願,度脫眾生。一則示生穢土,以穢以苦折伏而發遣。一則安居淨土,以淨以樂攝受而鈞陶。汝只知愚夫愚婦,亦能念佛,遂至藐視淨土。何不觀華嚴入法界品,善財于證齊諸佛之後,普賢菩薩,乃教以發十大願王,回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以期圓滿佛果,且以此普勸華藏海眾乎。夫華藏海眾,無一凡夫二乘。乃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同破無明,同證法性,悉能乘本願輪,于無佛世界,現身作佛。又華藏海中,淨土無量。而必回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者,可知往生極樂,乃出苦之玄門,成佛之捷徑也

以故自古迄今,所有禪教律叢林,無不朝暮持佛名號,求生西方也。汝歷參叢林,何日日修習,而反生毀謗之若是也。儒書所謂習矣不察,日用不知者,莫汝為甚也。夫華嚴為諸經之王,王于三藏。華嚴不信,即一闡提。縱不生陷阿鼻,報終定墮無間。吾欲離苦而求生淨土,汝欲得苦而毀謗華嚴。汝守汝志,吾行吾道將軍不下馬,各自奔前程。道不同不相為謀,汝去,吾不語汝。

彼曰 : 道貴宏通,疑須剖決,師何見拒之甚也。嘗聞毘盧遮那,遍一切處。其佛所住,名常寂光。則但證法身,當處即是寂光淨土。又何必以生滅心,捨東取西,然後為得也。

余曰 : 談何容易。寂光淨土,雖則當處即是。然非智斷究竟,圓證毘盧法身者,不能徹底親得受用。圓教住,行,向,地,等覺,四十一位,尚是分證。汝若圓證毘盧法身,則不妨說當處便是寂光。其或未然,則是說食數寶,不免飢寒而死也。

彼曰 : 唯心淨土,自性彌陀,宗門常談,不應有錯。

余曰 : 宗門所說,專指理性,非論事修。所以然者,欲人先識不涉因果修證凡聖生佛之理。然後依此理以起修因證果,超凡入聖,即眾生而成佛道之事。汝何事理儱侗,知見顛倒之若是也。又汝以捨東取西,為生滅者。不知執東廢西,乃斷滅也。夫未證妙覺,誰離取捨。三祇鍊行,百劫修因,上求下化,斷惑證真,何一非取捨之事乎。須知如來欲令一切眾生速證法身,及與寂光,所以特勸持佛名號,求生西方也。

 : 棗柏李長者華嚴合論,謂西方淨土,乃為一分取相凡夫,未信法空實理,以專憶念,其心分淨,得生淨土,是權非實。何以華藏海眾,同願往生。棗柏現生證聖,神通智慧,不可思議,定是華嚴會上菩薩示現。所有言說,當無錯謬。

 : 棗柏雖菩薩示現。以經未全來,不能預斷,故作此說。按棗柏造論,在唐玄宗開元年間。論成之後,隨即入滅。歷五十餘年,至德宗貞元十一年,南天竺烏茶國王,方進普賢行願品四十卷之梵文。至十四年,始譯畢流通。其前之三十九卷,即八十華嚴之入法界品,而文義加詳。彼第八十,善財承普賢威神之力,所證與普賢等,與諸佛等。普賢乃為說偈,稱讚如來勝妙功德。以文來未盡,故未結而終。及行願品來,第四十卷,普賢乃以十大願王,勸進善財,及與華藏海眾,令其回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說畢,如來讚歎,大眾奉行,文方圓備。故古德以此一卷,續于八十卷後流通。欲後世學者,咸得受持全經云耳。

古德謂念佛求生淨土一法,唯佛與佛,乃能究盡。登地菩薩,不能知其少分者,即此是也。則一切上根利器,淨土總攝無遺矣。大集經云,末法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則一切人天六道具縛凡夫,淨土亦總攝無遺矣。汝信棗柏而不信行願品,大集經。是遵縣令一時權宜之告示,而違皇帝萬古不易之敕旨,何不知尊卑輕重之若是也。

 : 彼既海眾示現,何待經來方知。
 : 宏揚佛法,大非易事。須有證據,方能取信。華嚴一經,迥越群典。無從引類,以自裁度。

 : 涅槃全經未至,生公何以預倡闡提皆有佛性。將謂棗柏,不及生公。
 : 闡提原是眾生,一切眾生皆有佛性,闡提何得獨無。有智識者皆可預斷。往生圓滿佛果,諸經絕未宣說。誰敢自出心裁,豎此奇義。二者事理絕不相侔,不可引以為證。至于二公所證,則非吾輩博地凡夫可知,何敢戲論。須知菩薩宏法,或順或逆,種種方便,不可思議。得非棗柏示以不知,以敦後世之信向耶。

 : 禪宗諸師,多撥淨土,此又何說。
 : 禪宗諸師,唯傳佛心。所有言說,皆歸向上。汝參禪有年,尚不知此。則汝之所解,皆破壞禪宗之惡知見也。

 : 博地凡夫,豈敢自任。諸祖誠言,斷可依憑。六祖謂東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國。趙州云,佛之一字,吾不喜聞。又云,老僧念佛一聲,漱口三日。禪宗諸師,多有此等言句,則又何說。

 : 六祖直指向上,令人識取自心。汝當作訓文釋義,辨論修持法門。所謂認驢鞍橋作阿爺下頷,幾許誤哉。汝須知西方之人,見思淨盡,進破塵沙,及與無明。祇有進修,絕無造罪之事。謂彼求生何國者,若在此間,未斷見思,仗佛慈力,帶業往生之人,則生凡聖同居淨土。一生彼土,則見思二惑徹底消滅。喻如洪鑪片雪,未至而化。德人覿面,鄙念全消。若是見思淨盡,則生方便有餘淨土。分破無明,則生實報無障礙淨土。無明淨盡,福慧圓滿,則生常寂光淨土。在此土現證者如是,在彼土進修者亦然。汝何過慮彼無生處,而自障障人,不肯求生。聞噎廢食,自喪性命。則天下癡人,莫汝若也。汝但知趙州佛之一字吾不喜聞。何不領取下文僧問和尚還為人也無,州云佛佛乎。但欲依念佛一聲漱口三日,何不依僧問和尚受大王如是供養,以何報答,州云念佛乎。又何不依僧問十方諸佛,還有師也無,州云有。問,如何是諸佛師,州云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乎。

汝謂禪宗諸師,多有此等言句。不知禪家酬機之言,名為機鋒,名為轉語。問在答處,答在問處。不知返照回光,叩己而參。一向但噇酒糟,逐土塊,有甚了期。

吾出家三十餘年,漱口佛不喜聞之言,則眾口同宣。至于以佛佛為人,以念佛報恩,以阿彌陀佛為十方諸佛師,絕未聞一人說一句者。夫言出一口,既以彼為實為可依,則此亦是實是可依。何受損者即依,得益者即違。一依一違,自相矛盾。

夫趙州所言,總歸本分。佛不喜聞,與念佛等,皆屬轉語。若能直下識得自心,方知趙州道越常情,語出格外。當孜孜念佛,唯日不足矣。倘不能親見趙州,則寧可以念佛為修持,不可依撥佛為把柄。

依念佛,則即生便出輪迴,將來定成佛道。依撥佛,則謗佛謗法謗僧。現生則罪業山積,福慧冰消。命終則永墮阿鼻,長劫受苦。其利害得失,奚啻天淵。總之,今人率皆福薄慧淺,業重障深。于得益者,皆若罔聞。于受損者,全身頂戴。(得益受損且約未悟錯會說,非古德所說之法,有益有損也。)諸師酬機之言,悉皆如是,不勞備釋。

汝謂諸祖誠言,斷可依憑,何不依百丈云,修行以念佛為穩當乎。又何不依百丈立祈禱病僧,化送亡僧之規,皆悉回向往生淨土乎。將謂百丈唯令死者往生,不令生者求生乎。又何不依西天第十四祖龍樹菩薩,如來預記往生,龍宮誦出華嚴,廣造諸論,偏讚西方。如毘婆沙論,稱為易行疾至之道乎。又何不依第十二祖馬鳴菩薩,于起信論末後,示最勝方便,令人念佛求生西方,常侍彌陀,永不退轉乎。又何不依二祖阿難,初祖迦葉,結集三藏,與淨土諸經乎。倘淨土不足為法,有害于世。彼何不知好歹,貽後世以罪藪乎。又諸大乘經,皆讚淨土。而小乘經則無一字言及。將謂諸大乘經,不足為法乎。又佛說彌陀經時,六方恆河沙數諸佛,悉皆出廣長舌,勸信此經。將謂六方諸佛,亦貽人以罪藪乎。如謂六祖趙州等,不可不信。則龍樹,馬鳴,阿難,迦葉,釋迦,彌陀,六方諸佛,諸大乘經,更為不可不信。若謂諸佛諸祖諸經,皆不足信,又何有于六祖趙州為哉。見近而不見遠,知小而不知大。如鄉民慕縣令之勢力,而不知皇帝之威德。小兒見銅錢而即拾,遇摩尼寶珠而不顧也。

汝還知永明四料簡,所示禪淨有無,利害得失乎。夫永明乃彌陀化身,豈肯貽人罪藪,謗正法輪,疑誤眾生,斷滅佛種乎。

彼曰,永明料簡,語涉支離,不足為法。何以言之,彼謂有禪有淨土,猶如戴角虎,現世為人師,來生作佛祖。若如所說,則今之禪者,類多皆看念佛的是誰。又有住念佛堂,長年念佛者。彼皆現世能為人師,來生即成佛祖乎。又云,無禪有淨土,萬修萬人去,若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今之愚夫愚婦,專念佛名者,處處皆有。未見幾人臨命終時,現諸瑞相,蒙佛接引,往生西方也。故知永明料簡,為不足法。

余曰,汝何囫圇吞棗,不嘗滋味之若是也。夫永明料簡,乃大藏之綱宗,修持之龜鑑。先須認准如何是禪,如何是淨,如何是有,如何是無。然後逐文分剖,則知字字皆如天造地設,無一字不恰當,無一字能更移。

吾數十年來,見禪講諸師所說,皆與汝言,無少殊異。見地若是,宜其禪與淨土,日見衰殘也。

 : 何名禪淨,及與有無,請垂明誨。
 : 禪者,即吾人本具之真如佛性,宗門所謂父母未生以前本來面目。宗門語不說破,令人參而自得,故其言如此。實即無能無所,即寂即照之離念靈知,純真心體也。(離念靈知者,了無念慮,而洞悉前境也,)
淨土者,即信願持名,求生西方。非偏指唯心淨土,自性彌陀也。
有禪者,即參究力極,念寂情亡,徹見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明心見性也。
有淨土者,即真實發菩提心,生信發願,持佛名號,求生西方也。
禪與淨土,唯約教約理。有禪有淨土,乃約機約修。教理則恆然如是,佛不能增,凡不能減。機修須依教起行,行極證理,使其實有諸己也。

二者文雖相似,實大不同,須細參詳,不可儱侗。倘參禪未悟,或悟而未徹,皆不得名為有禪。倘念佛偏執唯心而無信願。或有信願而不真切,悠悠泛泛,敷衍故事。或行雖精進,心戀塵境。或求來生生富貴家,享五欲樂。或求生天,受天福樂。或求來生,出家為僧,一聞千悟,得大總持,宏揚法道,普利眾生者。皆不得名為有淨土矣。

 : 出家為僧,宏法利生,又有何過,而亦簡除。
 : 若是已斷見思,已了生死,乘大願輪,示生濁世,上宏下化,度脫眾生者,則可。若或雖有智願,未斷見思。縱能不迷于受生之初,亦復難保于畢生多世。以雖能宏法,未證無生,情種尚在,遇境逢緣,難免迷惑。倘一隨境迷,則能速覺悟者,萬無一二。從迷入迷,不能自拔,永劫沈淪者,實繁有徒矣。如來為此義故,令人往生淨土,見佛聞法,證無生忍。然後乘佛慈力,及己願輪。迴入娑婆,度脫眾生。則有進無退,有得無失矣。未斷見思,住此宏法,他宗莫不如是,淨宗斷斷不許也。

世多謂參禪便為有禪,念佛便為有淨土。非但不知禪淨,兼亦不知文義。孤負永明古佛一番大慈悲心,截斷後世行人一條出苦捷徑。自誤誤人,害豈有極。所謂錯認定盤星,毫釐有差,天地懸隔也。

彼曰,禪淨有無,略知旨趣。四偈玄文,請詳訓釋。

余曰,有禪有淨土,猶如戴角虎,現世為人師,來生作佛祖者。其人徹悟禪宗,明心見性。又復深入經藏,備知如來權實法門。而于諸法之中,又復唯以信願念佛一法,以為自利利他通途正行。觀經上品上生,讀誦大乘,解第一義者,即此是也。其人有大智慧,有大辯才。邪魔外道,聞名喪膽。如虎之戴角,威猛無儔。有來學者,隨機說法。應以禪淨雙修接者,則以禪淨雙修接之。應以專修淨土接者,則以專修淨土接之。無論上中下根,無一不被其澤,豈非人天導師乎。至臨命終時,蒙佛接引,往生上品。一彈指頃,華開見佛,證無生忍。最下即證圓教初住。亦有頓超諸位,至等覺者。圓教初住,即能現身百界作佛,何況此後,位位倍勝,直至第四十一等覺位乎。故曰,來生作佛祖也。

無禪有淨土,萬修萬人去,若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者。其人雖未明心見性,卻復決志求生西方。以佛于往劫,發大誓願,攝受眾生,如母憶子。眾生果能如子憶母,志誠念佛,則感應道交,即蒙攝受。力修定慧者,固得往生。即五逆十惡,臨終苦逼,發大慚愧,稱念佛名,或至十聲,或止一聲,直下命終,亦皆蒙佛化身,接引往生。非萬修萬人去乎。然此雖念佛無幾,以極其猛烈,故能獲此巨益。不得以泛泛悠悠者,校量其多少也。既生西方,見佛聞法,雖有遲速不同。然已高預聖流,永不退轉。隨其根性淺深,或漸或頓,證諸果位。既得證果,則開悟不待言矣。所謂若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也。

有禪無淨土,十人九蹉路,陰境若現前,瞥爾隨他去者。其人雖徹悟禪宗,明心見性。而見思煩惱,不易斷除。直須歷緣効鍊,令其淨盡無餘,則分段生死,方可出離。一毫未斷者,姑勿論。即斷至一毫未能淨盡,六道輪迴依舊難逃。生死海深,菩提路遠。尚未歸家,即便命終。大悟之人,十人之中,九人如是。故曰十人九蹉路。蹉者,蹉跎。即俗所謂擔閣也。陰境者,中陰身境。即臨命終時,現生及歷劫,善惡業力所現之境。此境一現,眨眼之間,隨其最猛烈之善惡業力,便去受生于善惡道中,一毫不能自作主宰。如人負債,強者先牽。心緒多端,重處偏墜。五祖戒再為東坡,草堂清復作魯公,此猶其上焉者。故曰陰境若現前,瞥爾隨他去也。陰,音義與蔭同,蓋覆也。謂由此業力,蓋覆真性,不能顯現也。瞥,音撇,眨眼也。有以蹉為錯,以陰境為五陰魔境者,總因不識禪及有字,故致有此胡說巴道也。豈有大徹大悟者,十有九人,錯走路頭,即隨五陰魔境而去,著魔發狂也。夫著魔發狂,乃不知教理,不明自心,盲修瞎鍊之增上慢種耳。何不識好歹以加于大徹大悟之人乎。所關甚大,不可不辯。

無禪無淨土,鐵床併銅柱,萬劫與千生,沒箇人依怙者。有謂無禪無淨,即埋頭造業,不修善法者,大錯大錯。夫法門無量,唯禪與淨最為當機。其人既未徹悟,又不求生。悠悠泛泛,修餘法門。既不能定慧均等,斷惑證真。又無從仗佛慈力,帶業往生。以畢生修持功德,感來生人天福報。現生既無正智,來生即隨福轉,耽者五欲,廣造惡業。既造惡業,難逃惡報。一氣不來,即墮地獄。以洞然之鐵床銅柱,久經長劫,寢臥抱持,以償彼貪聲色,殺生命等,種種惡業。諸佛菩薩,雖垂慈愍,惡業障故,不能得益。昔人謂修行之人,若無正信求生西方,泛修諸善,名為第三世怨者,此之謂也。蓋以今生修行,來生享福,倚福作惡,即獲墮落。樂暫得于來生,苦永貽于長劫。縱令地獄業消,又復轉生鬼畜。欲復人身,難之難矣。所以佛以手拈土,問阿難曰,我手土多,大地土多。阿難對佛,大地土多。佛言,得人身者,如手中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萬劫與千生,沒個人依怙,猶局于偈語,而淺近言之也。

夫一切法門,專仗自力。淨土法門,專仗佛力。一切法門,惑業淨盡,方了生死。淨土法門,帶業往生,即預聖流。永明大師,恐世不知,故特料簡,以示將來。可謂迷津寶筏,險道導師。惜舉世之人,顢頇讀過,不加研窮。其眾生同分惡業之所感者歟。

彼曰,我昔何罪,早昧真詮。宿有何福,得聞出要。願廁門牆,執侍巾瓶。

余曰,余有何德,敢當此說。但余之所言,皆宗諸佛諸祖。汝但仰信佛祖,宏揚淨土。則無德不報,無罪不滅。昔天親菩薩,初謗大乘,後以宏大贖愆。汝能追彼芳蹤,我願捨身供養。

上座乃禮佛發願云,我某甲從于今日,專修淨業。唯祈臨終,往生上品,見佛聞法,頓證無生。然後不違安養,遍入十方,逆順隱顯,種種方便,宏通此法度脫眾生。盡未來際,無有閒歇。虛空有盡,我願無窮。願釋迦彌陀,常住三寶,愍我愚誠,同垂攝受。

余曰,淨土事者,是大因緣。淨土理者,是秘密藏。汝能信受奉行,即是以佛莊嚴而自莊嚴。

上座唯唯而退。因錄其問答,以為不知此法者勸。


raw-image

佛號梵唄: 一向專念 阿彌陀佛 求生淨土

相關:
念佛的十種功德利益
二河白道 — 善導大師對往生人之喻示
. 往生品位: 九品蓮花圖說上品往生中品往生下品往生

.《阿彌陀經要解》— 蕅益大師
.《阿彌陀經要解講義》— 圓瑛法師

.《西方發願文》 — 蓮池大師
.《西方發願文注》 — 省庵大師

>> 回主頁: 淨土法門經論必讀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一念相應一念佛
17會員
417內容數
釋迦牟尼佛出興於世,就是為了要說阿彌陀佛的本願。真能究竟幫助眾生的,只有淨土念佛法門,是乘佛願力之法。就是這一生能夠了脫生死,能夠出離三界六道輪迴。一心堅信阿彌陀佛,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念念不捨,如此念佛,定能往生至西方極樂世界。
一念相應一念佛的其他內容
2024/10/11
文殊言:「汝今念佛今正是時。諸修行門,無過念佛,供養三寶福慧雙修。此之二門最為善要。我於過去劫中,因觀佛故因念佛故因供養故,得一切種智。是故一切諸法,般若波羅蜜甚深禪定,乃至諸佛皆從念佛而生。故知念佛諸法之王。當云何念?此世界西有阿彌陀佛,彼佛願力不可思議。汝當繼念令無間斷。命終決定往生永不退轉。」
Thumbnail
2024/10/11
文殊言:「汝今念佛今正是時。諸修行門,無過念佛,供養三寶福慧雙修。此之二門最為善要。我於過去劫中,因觀佛故因念佛故因供養故,得一切種智。是故一切諸法,般若波羅蜜甚深禪定,乃至諸佛皆從念佛而生。故知念佛諸法之王。當云何念?此世界西有阿彌陀佛,彼佛願力不可思議。汝當繼念令無間斷。命終決定往生永不退轉。」
Thumbnail
2024/10/10
真信切願,精進念佛,求生極樂,了生死大事,得究竟解脫。佛弟子是不應該自殺的。因為一般人自殺時,必然會充滿瞋恨心和其他許多煩惱,這樣就會喪失了念佛正念,死後不但不可能往生淨土,相反還有墮落惡道的危險。要千忍百耐,頑強堅持!專心念佛,求生淨土。
Thumbnail
2024/10/10
真信切願,精進念佛,求生極樂,了生死大事,得究竟解脫。佛弟子是不應該自殺的。因為一般人自殺時,必然會充滿瞋恨心和其他許多煩惱,這樣就會喪失了念佛正念,死後不但不可能往生淨土,相反還有墮落惡道的危險。要千忍百耐,頑強堅持!專心念佛,求生淨土。
Thumbnail
2024/10/09
《要解》說:「信願持名,以為一乘真因;四種淨土,以為一乘妙果。擧因則果必隨之,故以信願持名為經正宗。」念佛法門,別無奇特,只是深信、切願、力行為要耳!只貴信得及、守得穩,直下念去。或晝夜十萬,或三萬五萬,以決定不缺為準。畢此一生,誓無改變,而不得往生者,三世諸佛,便成誑語。一得往生,則永無退轉。
Thumbnail
2024/10/09
《要解》說:「信願持名,以為一乘真因;四種淨土,以為一乘妙果。擧因則果必隨之,故以信願持名為經正宗。」念佛法門,別無奇特,只是深信、切願、力行為要耳!只貴信得及、守得穩,直下念去。或晝夜十萬,或三萬五萬,以決定不缺為準。畢此一生,誓無改變,而不得往生者,三世諸佛,便成誑語。一得往生,則永無退轉。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一念相應一念佛 念念相應念念佛 —智覺禪師~淨土警語(十五篇)勸發真信 . 申勸.又申勸 . 起三年長期示眾. 起精進七期示眾 . 料柬法門. 九品略辯. 示夏子彝居士 . 示丁耕野居士 . 柬顧兆禎居士 . 答顧兆禎居士. 名字說與金水若居士 . 首楞嚴經勢至圓通章解 . 旅三字說 . 觀佛毫相法
Thumbnail
一念相應一念佛 念念相應念念佛 —智覺禪師~淨土警語(十五篇)勸發真信 . 申勸.又申勸 . 起三年長期示眾. 起精進七期示眾 . 料柬法門. 九品略辯. 示夏子彝居士 . 示丁耕野居士 . 柬顧兆禎居士 . 答顧兆禎居士. 名字說與金水若居士 . 首楞嚴經勢至圓通章解 . 旅三字說 . 觀佛毫相法
Thumbnail
夫念佛三昧名為如來勝異方便。凡聖均收。利鈍悉被。 以一念頓歸佛海。可謂至圓至頓第一了義者也。 取自 靈峰蕅益大師選定 《淨土十要》卷八
Thumbnail
夫念佛三昧名為如來勝異方便。凡聖均收。利鈍悉被。 以一念頓歸佛海。可謂至圓至頓第一了義者也。 取自 靈峰蕅益大師選定 《淨土十要》卷八
Thumbnail
淨土決疑論「如來為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所謂大事因緣者,欲令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直下成佛而已。」— 印光大師. 唯念佛求生淨土一法,專仗彌陀宏誓願力。無論善根之熟與未熟,惡業之若輕若重。但肯生信發願,持佛名號,臨命終時,定蒙彌陀垂慈接引,往生淨土。俾善根熟者,頓圓佛果。即惡業重者,亦預聖流。
Thumbnail
淨土決疑論「如來為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所謂大事因緣者,欲令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直下成佛而已。」— 印光大師. 唯念佛求生淨土一法,專仗彌陀宏誓願力。無論善根之熟與未熟,惡業之若輕若重。但肯生信發願,持佛名號,臨命終時,定蒙彌陀垂慈接引,往生淨土。俾善根熟者,頓圓佛果。即惡業重者,亦預聖流。
Thumbnail
「稱念彌陀名號。念到境寂心空。佛性自當顯現。」勸修念佛法門 1)念佛發起因緣 2)念佛即是修行 3)念佛最為穩當 4)念佛有勝方便 5)念佛能消業障 6)念佛莫求福報 7)念佛能斷煩惱 8)念佛速了生死 9)念佛具足三學 10)念佛普攝群機 11)念佛可度眾生 12)念佛得成佛道
Thumbnail
「稱念彌陀名號。念到境寂心空。佛性自當顯現。」勸修念佛法門 1)念佛發起因緣 2)念佛即是修行 3)念佛最為穩當 4)念佛有勝方便 5)念佛能消業障 6)念佛莫求福報 7)念佛能斷煩惱 8)念佛速了生死 9)念佛具足三學 10)念佛普攝群機 11)念佛可度眾生 12)念佛得成佛道
Thumbnail
「念自性彌陀。生唯心淨土。」—蕅益大師 原夫諸佛憫念群迷。隨機施化。雖歸元無二。而方便多門。然于一切方便之中。求其至直捷至圓頓者。(卽心是佛。卽佛是心)則莫若念佛求生淨土。又于一切念佛法門之中。求其至簡易至穩當者。則莫若信願專持名號。是故淨土三經並行于世。而古人獨以阿彌陀經列為日課。
Thumbnail
「念自性彌陀。生唯心淨土。」—蕅益大師 原夫諸佛憫念群迷。隨機施化。雖歸元無二。而方便多門。然于一切方便之中。求其至直捷至圓頓者。(卽心是佛。卽佛是心)則莫若念佛求生淨土。又于一切念佛法門之中。求其至簡易至穩當者。則莫若信願專持名號。是故淨土三經並行于世。而古人獨以阿彌陀經列為日課。
Thumbnail
印光大師<淨土決疑論> [1] 民國三年,狄楚青居士以端甫回籍,13期報料不足,令作一二篇以助熱鬧耳。……文雖鄙菲,而於斷疑生信,不無少補。至於「永明〈料簡〉」訓釋處,須仔細參詳。若不如是信向,便成虛文。此不慧數十年痛心疾首者,於此以發揮之。萬不可以今人所說為的,致辜負永明大慈悲心也。<復永嘉某居士
Thumbnail
印光大師<淨土決疑論> [1] 民國三年,狄楚青居士以端甫回籍,13期報料不足,令作一二篇以助熱鬧耳。……文雖鄙菲,而於斷疑生信,不無少補。至於「永明〈料簡〉」訓釋處,須仔細參詳。若不如是信向,便成虛文。此不慧數十年痛心疾首者,於此以發揮之。萬不可以今人所說為的,致辜負永明大慈悲心也。<復永嘉某居士
Thumbnail
釋德森《印光法師嘉言錄續編》序: 眾生根性,千差萬別,具足八萬四千煩惱。如來悲憫,觀機設教,廣說八萬四千法門,以為對治。就中求其圓頓超妙,直捷了當。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普被三根,統攝諸法者,唯有依觀音、勢至、文殊、普賢、諸大菩薩。迦葉、阿難、馬鳴、龍樹、諸大尊者。及此土遠公、智者、清涼、
Thumbnail
釋德森《印光法師嘉言錄續編》序: 眾生根性,千差萬別,具足八萬四千煩惱。如來悲憫,觀機設教,廣說八萬四千法門,以為對治。就中求其圓頓超妙,直捷了當。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普被三根,統攝諸法者,唯有依觀音、勢至、文殊、普賢、諸大菩薩。迦葉、阿難、馬鳴、龍樹、諸大尊者。及此土遠公、智者、清涼、
Thumbnail
No. 1164-A 靈峰蕅益大師選定《淨土十要》/佛陀教育基金會印贈本 蕅益大師《淨土十要》問答.擷錄/蕅益智旭/編,門人成時/評點節要
Thumbnail
No. 1164-A 靈峰蕅益大師選定《淨土十要》/佛陀教育基金會印贈本 蕅益大師《淨土十要》問答.擷錄/蕅益智旭/編,門人成時/評點節要
Thumbnail
太虛的彌陀淨土觀點,取決於中國傳統佛學,從中揀擇精華並融合西方科學來證說。印順則回歸印度佛教探求思想的正確性,採龍樹等人的論述,藉以澄清世人佛法觀念,導向正確修行道途。
Thumbnail
太虛的彌陀淨土觀點,取決於中國傳統佛學,從中揀擇精華並融合西方科學來證說。印順則回歸印度佛教探求思想的正確性,採龍樹等人的論述,藉以澄清世人佛法觀念,導向正確修行道途。
Thumbnail
《 良因法師隨緣法談 》003 良因法師 法談《印光大師文鈔菁華錄》 良因曰: 或許初學者,對於「求其至圓至頓,最簡最易,契理契機,即修即性.....」這段話,沒有甚麼感覺。但是當我們學過《法華》、《楞嚴》等大教,再閱讀蕅益大師《彌陀要解》的稱性發揮,這時就會有深刻的覺受了,也會對佛陀施設淨土法門的
Thumbnail
《 良因法師隨緣法談 》003 良因法師 法談《印光大師文鈔菁華錄》 良因曰: 或許初學者,對於「求其至圓至頓,最簡最易,契理契機,即修即性.....」這段話,沒有甚麼感覺。但是當我們學過《法華》、《楞嚴》等大教,再閱讀蕅益大師《彌陀要解》的稱性發揮,這時就會有深刻的覺受了,也會對佛陀施設淨土法門的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