邀訪:李瑞霖;採訪/紀錄:陳宇慈、林軒如;撰文:林軒如
「那些課本上找不到索引的字/譬如愛情 被淹沒在龐大的字母中/和我們的思緒糾結纏繞 偶爾/掩身在我們倉促的筆跡後 含蓄探頭/他們是矇懂的含羞草 像我們/不擅言詞 只能發出短促的單音」—薛憶婷〈我們的課本〉
111學測國寫以〈當我打開課本〉為題,邀請考生一同書寫下對教科書的體悟。這次透過線上Google Meet的形式訪談幾位來自台灣各地、正值高中時期又或是準備進入大學的學生們,讓我們一起看看學生使用紙本教科書的現況,以及來勢洶洶的數位浪潮下,備受期待的學習輔助又長什麼樣吧!
在實際上課時,現場教師通常有三種選擇:教科書、出版社講義、自編講義。然而,此次五位受訪者所經歷的使用習慣大相徑庭,難以整理出一致的規律。不過,大多同學都提及國文課本的留白空間適合抄寫筆記,課間使用率高,偶而會輔以老師的自編講義做統整;英文課本的內容則「完全不足以應付大考」—故在課本之外,參考書、雜誌、出版社考卷和自編講義都是常客。
值得一提的是,紅茶與怡甄不約而同地提及現今課本注重敘述式地呈現社會學科。紅茶的經驗裡,社會課本有著對前因後果的敘述,但若以備考效率而言,則會優先選用精簡且統整過的講義,如此一來便考驗學生對事件脈絡的掌握度;怡甄則說道,雖曾經聽聞身邊老師或同儕不適應,覺得文句太多,但自己認為「敘述很重要,如果因此而勸退一些教師和學生,不去使用課本是可惜的。」
對實體教科書的期待則大致可分為「銜接」、「解惑」和「引導」。Arthur與林同學期待教科書可以多連結各求學階段的內容,幫助穩固知識架構。在解惑方面,多個同學提到某些課本中的qr code詳解不一定能真的解答學生疑惑,只是重述一遍解答,希望能精進詳解內容;而在新課綱上路之時編審過趕而衍生的習題內容錯漏直到今天也困擾著師生們,同樣是多數受訪者重視的改善方向。最後,如何引導學生在接收知識之餘,也有延伸思考的機會,也是學生們希望看見的。
日本的「学校教育法等の一部を改正する法律」等相關法於2019年四月上路,其中規範了電子(數位)教科書的運用,希望能降低學生學習的負擔,並以小五至國三的英語科為首要施行對象。而台灣的「生生有平板」政策上路後,數位電子書更成為一種硬需求。此次的訪談對象包含曾經歷過「生生有平板」政策、自己也時常使用平板學習的紅茶同學(中山女高);以及直到高中時才擁有方便的電腦與吃到飽網路、平時多以實體書學習的怡甄同學。
來源:学習者用デジタル教科書について—文部科学省
「取得電子檔很困難」升高三的紅茶說道。依據他的經驗,教科書電子檔須主動向出版社索取,曠日費時;高三用的複習講義則是完全沒有電子檔。他提到,運用平板能夠及時切換資料畫面、放大圖例且便於筆記,學習效率更好;也觀察身邊同學使用平板學習的比例漸增,因此期待出版社「能更方便的令學生取用教科書電子檔」。
怡甄同學則提及,對於沒有平板、手寫板的自己以及身邊同學而言,pdf檔的形式並不方便。課本除了被閱讀,也被期待著能在上課時作為記錄老師講解的載體。另外,她舉出國小常見的光碟為例,希望以可互動式的設計呈現習題,方便擁有不同型態裝置的同學作答。
紅茶身為深刻體會數位學習優點的高三生,希望未來實體與數位課本能自由擇一,由出版社幫忙匯入檔案。並細心地考量到pdf檔案可能有容易盜用的問題,因此相關防範配套也需要業者的設計。台北的林同學則提到,希望未來教科書的設計能像「均一教育平台」的感覺。同時對用眼過度也感到擔憂,因此期待能有與閱讀器相容的電子教科書。仁仁則提到,未來可以為學生進行個人化錯題分析,幫助看清自己不熟悉的內容,也以大數據呈現全體考生常見的知識盲區,對課業準備能有更清晰的方向。
從簡短的訪談中可以感受到「青菜蘿蔔各有所好」。實體書以及電子學習各有其擁護者,同時,受訪同學雖有自己的偏好,卻也並非全盤否認另種學習方式。教科書進化的方向也許還有待更多第一線使用者的真實心聲來塑造,但可以肯定的是—「如何有效學習課綱制訂的課程內容,並圓滿個人化的學習需求」是學生們心中在意的事情。
「所有的言語 答案/都靜放在我們的課本裡/等待我們翻起這一切的序幕」—薛憶婷〈我們的課本〉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