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爸媽和善待人,敦親睦鄰,小的時候,常會有許多客人進出我家,偶爾找我媽修改衣服,偶爾找我爸聊聊天。
客廳就在一樓,門一開,客人就大方踏入。
人一進來,我和我弟若沒有當下打招呼,事後就會被爸媽念「沒有禮貌」。可想而知,接下來又是難以避免的親子衝突。
但這是我家。我當下只覺得,我在家的卡通時間、看書吃點心的悠閒時光又被打斷了。
漸漸的,我們學會了在客人常來的時段,躲在房間,大人小孩各自安好,誰也不會冒犯誰。
長大之後發現,殷勤招呼、喊請坐送茶水,這是大人世界裡的送往迎來。一聲聲的招呼語,其中,又有多少真心呢?
我們姊弟倆,多少次看見爸爸在客人突然來訪時悄悄的皺眉不悅,想必,他也覺得被打擾了吧。只不過,他是社會化過的人,那一下的蹙眉僅僅兩秒,不曾留下任何漣漪,不曾讓來客感受到任何波動。於是他們持續笑著聊著,直到客人心滿意足離去。
以和為貴,笑臉迎人,藏起真正的情緒。當時還是孩子的我們,需要學習這些虛假嗎?
想想當時的窘迫,看看我的女兒,她用那單純無心機的臉龐,親口告訴我,她不喜歡跟不認識的人打招呼,她很緊張。
是,虛假的社會化應酬,不是她這個年紀應該學習的。她可以做到的,是看到認識的人時,發自內心地笑與雀躍。那是她這個年紀表示禮貌的方式。
禮貌該留意,但應該慢慢引導。而非直接將孩子粗暴的套入這公式裡。
說來害羞。我並不是什麼親子教育專家,只是偶爾略有所感,勤奮一點時,願意紀錄罷了。
於是我用短短的400字,陳述觀點,文字簡明。謝謝自由時報家庭版的編輯不嫌棄文筆拙劣,錄用了我的一點想法。投稿,被退件是常有的事,但久久一次被肯定了,還是很喜悅呢!
以下是10/1刊出的文章,簡單紀錄,以資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