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得還不錯的一年 - 被我們低估的責任,莫過於快樂

2023/10/08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孩子一天笑四百次,你呢?

 

過得還不錯的一年,葛瑞琴.魯賓(尤傳莉譯),早安財經文化(2012/7)

 

現代人生活步調越來越緊湊,大部分的時間都在匆匆忙忙中度過,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不論物質生活過得好或不好,能像孩子般天真無邪得開懷大笑,並發自內心地快樂地過生活的人似乎越來越少。要找理由,多半都說是因為經濟壓力、人情壓力、工作壓力、家庭壓力、生老病死等問題牽扯羈絆心頭的各種糾結,而無法開心與快樂;這個說法似乎意味著當我們變成大人,有了社會責任,就理所當然地不應該像天真的孩子一樣"不負責任"地快樂著。

 

這些年來我經常感受到自己與身邊的各個群體多半處於負面能量高於正面能量的情況,不論是自己看事情的心態,親友、職場或不經意聽到的陌生人間的對話內容(碎碎念、抱怨、批評...),或是媒體新聞捕風捉影並一再以疲勞轟炸的方式呈現的社會議題(以最負面、聳動的方式繪聲繪影地醜化人心)等。我也一直思索,為什麼年齡越大,經歷過的事情越多,就越難像孩子般開懷地笑開來?社會責任與壓力當然是一個理由,看到人心險惡也許是另一個原因,但如果這一切就是我們生活的環境,就是一般人的本質且無法輕易改變,在一切客觀的情境與生活模式都不太可能改變的情況下(比方說不可能改變朝九晚五的工作形態,或放下一切到風光明媚的人間雅境去離群索居),真的沒有辦法讓自己在既有的環境中發自內心變得更快樂一些嗎?

 

哈佛大學開的一門正向心理學的課程中,教師在一開始就告訴學生,他無法透過課程憑空教給學生快樂,他能提供的只是希望讓學生懂得變得比較快樂的方法,讓學生透過課程的引領,學習從自己既有的生活中自我改變,並因為這樣的自覺與改變,而慢慢把生活導入正向思維,把快樂迎接回來。「過得還不錯的一年」這本書就某方面而言,也是屬於這類的自覺與實踐。作者葛瑞琴.魯賓年方四十,學歷漂亮、工作理想、家庭幸福、經濟無虞,但她也自覺到能讓自己快樂的事情越來越少,她不想人到老年才懊悔地說:「我擁有多麼美好的一生...但願我能早一點明白...。」她想改變,想好好計劃計畫,讓自己快樂起來,但總是沒有時間。她也很清楚自己既沒有能力帶著家人躲到人煙罕至的仙境去過"清幽"的生活,更不可能為了追求自我,拋夫棄女一個人去旅行。

 

作者並無心為了追求快樂而否定自己現有的生活,相對的,她選擇在既有的生活模式中培養快樂,她說:「我想在自己家的廚房裡找到更多快樂,改變生活,而不必改變自己的人生。」於是她決定用一年的時間,在原本的生活秩序中,提出了一個按月執行的快樂計畫(The Happiness Project)。每個月設定幾個目標,由小而大、由內而外的改變自己的心態與生活模式,並詳細記錄自己的改變。這些目標多半都不是很困難的事情,卻因為自己多年累積的慣行而造成自己越來越難放輕鬆的結果;比方說,要求自己每天早睡一個小時,所換來的神清氣爽可以勝過加薪的歡愉;又比方說,習慣性用批判的眼光看事情,讓自己越來越難被取悅,於是她試著不要隨時以批判的眼光檢視周遭的人、事;或是,習慣將小事堆著不處理(別拖了,一分鐘就搞定),不管出發點為何,這些未完成的小事往往會成為無形的心理負擔,越壓越重(家裡/心頭東西越多,心靈越凌亂);相對而言,解決一些拖了很久的小雜物,能換得簡單的成就感與輕鬆的心情。

 

作者在第一個月的目標之一是每晚用一點時間將生活與工作瑣事處理完畢,同時將閒置多時不用的物件、衣服等豪邁地丟棄(最好的收納工具就是垃圾袋)。結果,家裡越來越清爽、堆積未做的小事情越來越少,立即感受到的是,自己變得冷靜與輕鬆了許多。

 

原本,當她聽人說「老婆快樂,人生就快樂」時,她有一種驕傲的優越,因為這句話彷彿在說女性在家庭的重要地位,老婆最大,一切都取決於她的喜怒哀樂。但一個轉念,讓她看到了一份快樂的責任,因為這句話提醒了她,如果自己不能快樂,將會連帶影響家人與周邊人的生活與情緒(媽媽不快樂,全家不快樂);她也發現,「當我快樂時,也比較有能力讓其他人快樂起來」。對此,她強調:「快樂的人通常比較寬容、樂於助人,也更仁慈,他們比較能自制,比較能忍受挫折;而不快樂的人比較容易退縮、防衛、對抗、自私。王爾德曾說:『優秀的人未必快樂;但快樂的人往往很優秀。』」該如何改變自己,讓自己更快樂一些呢?作者第二個月的心得是:「要快樂,我就得製造出更多的正面情緒,這樣就能為生活增加歡樂、愉悅、熱情、感恩、親近與友誼。同時我也得去除壞感覺的源頭,讓自己少一些內疚、悔恨、遺憾、憤怒、忌妒、無聊和煩躁。」

 

第三個月的目標是超越自己,面對失敗。害怕會失敗的恐懼感是每個人都有的,甚至年齡越大、社會地位越高,越是如此。作者試著提醒自己要享受失敗的樂趣,「有抱負的人都一定要歷經失敗;有創意的人都一定要面對失敗。如果有件事值得去做,那麼做壞了也值得。」這個念頭也呼應了英國詩人布朗寧所說的:「人應該要超越自己既有的局限,否則天堂有什麼意義?」

 

六個月後,她發現雖然自己的基本個性並沒有改變,但她每天都覺得更欣喜、更沒有罪惡感;活得更有樂趣、更少焦慮。她的衣櫃清爽許多,生活也愉快多了。她引用富蘭克林的說做個小結:「整體而言,雖然我從未達到自己所企盼的完美,而且遠為不足,但藉著這些努力和嘗試,我才能成為一個更好、更快樂的人。」

 

就這樣,作者一個月一個月地推進,一方面找到讓自己不容易快樂起來的原因,試著改善與移除這些原因,如不刻意拖延、不隨時帶著批判挑剔的眼光、接受瑕疵、不抱怨、不刻薄、不苛求、不無病呻吟、或是忍住不隨意鬥嘴、不發怒、不八卦、也不去想會惹自己發怒或煩躁的事情、讓自己知足(世界很豐富,我們取一瓢飲就好)、降低自己的笑點、不要因為當月的快樂目標沒達成而患得患失、不做因一時衝動而讓自己後悔的事情...。另一方面,她也試著在生活中增加讓自己快樂起來的因子,如偶爾寵自己一下(錢,就該揮霍在這些事情上)、主動伸手助人或負責做事,而非被動與抱怨、原諒別人(放過別人、饒了自己)、多微笑、把時間留給歡樂、學習感恩、體諒、親和、真心讚美、逗別人笑、讓自己認為快樂,就會快樂(刻意表現得快樂,尤其要真正快樂)、做讓自己高興得事情、不勉強自己、並培養一種輕鬆愉快、討人喜歡、和善的精神(要沉重很容易,要輕鬆很困難),還有,用決心堅持快樂。同時,作者設置了一個網站,和大家分享他的快樂歷程" http://www.happiness-project.com/ "。十二個月後,她雖然沒有改變生活狀態,但真的快樂了許多。這是一種發自內心的改變與成長,書的最後寫道:「快樂不是美德也不是歡愉,而是成長。當我們有所成長時,快樂就來了。」

 

每個人因為性格與際遇不同,對快樂,或能造成快樂或不快樂的原因都有不同的認知,這本書提出了很多讓作者漸漸快樂的方法與步驟,雖未必能一體適用與每一個人,但整體而言,作者從日常生活去追求與培養快樂的態度與學習提高EQ的想法,卻極具參考價值。讀了之後,覺得自己也有些改變,至少在很多時候會聽到自己內心的提醒,告訴自己不要生氣、要包容、要正面回應...,心情好的時候很自然就增加了不少,而我家呢,似乎也壟罩於一種「爸爸快樂,家人就快樂」的氛圍。

 

 

 

 

 

二三子
二三子
喜歡透過文字觀察與描繪人心的幽微,喜歡閱讀他人的文字後用自己文字留下共鳴。人生不算太順,也不算不太順,大約總是要跌倒二三次之後,才能漸漸爬梳出自己的理路。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