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覺得學習是苦差事嗎?但有沒有可能只是你用錯了方法而已呢?本書從腦科學跟神經科學的角度出發,介紹符合人腦習性的學習方式應該如何做,對想改善自己學習效率的人是一本值得研讀的好書。
如果你剛買了一隻新手機,你會去研究它有什麼特別功能嗎?可能是要怎麼樣用手機拍出電影的感覺,或是有沒有內建去背的功能、還是有沒有超方便的快捷鍵,諸如此類,但為什麼你要做這件事情?
因為如果不做這件事情,那你的手機就只有上網、影片、傳訊息,買那麼貴的手機,然後只做這三件事情,就很浪費。
大腦也是一樣啊,所以我們應該先了解大腦可以做到什麼事情,我們才可以在這樣的基礎上更加妥善的運用它。
① 專注模式:邏輯性的思考、按部就班,給時間就一定能夠做出來的狀態。
② 發散模式:創意性思考、天馬行空、給時間也不一定能夠做得出來的東西
大腦有這樣的兩種模式,專注模式可能是你認真背單字的時候,發散模式可能是你在滑短影片或是發呆的時候。
先講一下什麼是休耕,就是耕作完收割之後,要讓田休息,才可以讓裡面的土壤重新肥沃起來,下一批農作物種在裡面,才會有足夠的養分成長,而如果不休息繼續種的話,賣相也不好。
那這樣的概念跟大腦有怎樣的關係呢?
你可以:
① 專心工作之後,再專心休息,不要工作跟休息參雜在一起,那這個概念跟蕃茄鐘是不是異曲同工呢?
② 讀完文科,再讀理科:交替使用大腦裡面不同的區域,處理語言跟處理數理的是不同的區域。
③ 辦公室裡面靜態的打電腦工作,下班之後可以出去運動:如果下班之後還是保持靜態的打手游或是做其他靜態的事情,可能精神會不太好,除此之外運動還有其他好處,所以可以試著讓自己靜態跟動態交替使用。
交錯使用不是一定要工作跟休息,你也可以做不同種類的事。
學習是需要沉澱的,不能急於求成,因為神經元建立連結的時候,一開始是很脆弱的,需要時間鞏固突觸之間的連結,而通常會利用哪一段時間進行鞏固呢?就是睡眠的時間。
睡眠對大腦是很重要的,因為大腦會利用這段時間,把有用的進行鞏固,沒有用的就把它刪除,因為大腦容量有限,沒有用的資訊就會將其遺忘。
所以反過來說,學習會沒有用,是因為學了之後真的都沒再用,因為都沒有在用,大腦就覺得他沒有用,就把它遺忘掉了。
① 睡醒,睡前讀書
就如上面提到的一樣,人在睡眠的時候,大腦其實就像是一個仍在工作的後台,不斷地處理資訊,有用的就留下,沒有用的就遺忘,所以如果你可以睡前讀書,大腦會覺得很重要,因為那相當於最後一筆讀進去的資料。
睡醒讀書也是同樣的道理,相當於大腦開機後接收到的第一筆資料,所以才會有如此多的人都在提倡晨間習慣,晨間習慣不一定要多早起,但核心概念是:起床之後,首先把時間支付給自己,可能是閱讀、運動、冥想、寫日記等等,因為剛睡醒,所以大腦可以保持良好的狀態,讀書效果自然顯著。
② 多用圖像,少用文字:
大腦記憶文字比較辛苦,但如果是圖像,反而超快,所以幫助記憶時,可以盡量用圖像的記憶,但我覺得圖像效果的確很好,但是比較像是可遇不可求。
我之前教書的時候,都拿這張圖給學生看:
以為自己都會都很簡單,但是自己實際上處理時,就很多問題很多困難。
這個在學生學習的時候很常見,看老師在黑板上寫題目,都覺得很順啊,本應如此啊,有什麼問題呢?等他自己實際上去寫題目的時候,就會發現:不是要問哪裡有問題,而是哪裡沒有問題啊?
① 間隔回想
隔一兩天就回想一次,到底學了什麼,解決了什麼問題,裡面又有哪些觀念?
常常回想就會發現結構的重要性。
比方書中提到九個幫助學習的方法,五個都不一定記得住了,更何況是九個。
但如果你分成三大區域,學習前、學習中、學習後各自要做到的三件事,這樣是不是就會比較有結構一點的呢?有了結構是不是就比較好回想了呢?
② 以教為學
把別人教懂,每個人可以接受的頻率不太一樣,讓自己能夠把學到的東西轉換成對方可以接受的頻率範圍,但是又不損失原本的內容,這是很難的事,但如果可以做到這樣的事情,說明你就不是半桶水,而是真的吸收了解這個概念。
所以看完這篇,你可以知道平常就要交替使用大腦的模式,有這些但不侷限這些:勞逸結合、文科理科、動態靜態。也可以知道睡眠對於學習的意義就是鞏固跟遺忘,所以可以利用睡醒睡前的時間進行學習,這樣可以記得更深刻。最後提到了半桶水效應,就是以為自己沒問題,但其實到處都是問題,避免的方法就是間隔回想、以教為學,能夠把自己學到的東西完整的敘述出來,才是真的學會了,學了很多,但是不知道如何表達出來跟沒有學的人,以輸出端的角度來說,其實是一樣的。
學習學習,學了之後還要練習,不要只看不做,那又會變成半桶水了,大家一起加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