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良與自私都是一種選擇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只接受願意接受的他人情緒,算是一種自私嗎?

這個問題好像有點奇怪,別人的情緒,不論是好的壞的,不都跟自己沒關係嗎?但小時候,父母總要求我要多站在別人的角度想想,別人的要求只要沒有惡意,就值得聽一聽。

有過則改之,無過則勉之。

這些教誨從小刻在了基因裡,長成了富有同理心的樣子。這份同理心還帶著許多儒家色彩,追求仁德與謙虛的處事態度。這處世態度也要謙卑的認清一個人變好的過程,是永無止境的旅途,沒有也不該有終點。

僅僅是好的話依然不夠,終究還能更好。

這是對的道理沒錯,也值得每一個人努力。但隨著自己越來越社會化,與越來越多年齡段的人交流,有一種感覺越來越深刻。為什麼越來越多人把一個人的容忍當作善良的美德,自己卻一點也不善良更不容忍?

一邊理所當然的要求別人,一邊心安理得的麻木自我。

善良與自私都是一種選擇-不小王子

善良與自私都是一種選擇-不小王子

當然,站在凡事都有原因歸於自己的立場,每一個要求都有能讓自己變得更好的機會,這沒錯。但是,這有必要嗎?會有這個感悟是之前,跟X在上海的酒吧喝酒,他是個富有同理心的大陸好朋友,平常出去玩都很熱心的招呼大家,我就被他照顧很多。

那次,我陪著他喝著酒,他跟我談人生。

那是被相信的人背叛的故事,他投了一個很信任大哥的事業一百多萬元,也幫了很多忙。這筆錢不是很多,所以他沒很在意,但後來莫名其妙的,他捲進這相關的事情裡,這位大哥既沒幫忙而錢也沒拿回來。

這段說完,我那朋友笑笑的把手中酒杯乾掉,再點了一杯特調。

他淡淡地接著說,這些對他都還好,錢是身外之外,麻煩的事可以當作人生經驗。最不能接受的是身邊最親近的人,在這個時候要他好好反省,甚至用到了懺悔這個字眼。更悲傷的是,那個當下他能理解對方為什麼會這樣說,因為確實,有許多沒有做好、可預防的事,那時候的自己太天真了。

講完,我拍了拍那個大陸朋友,點了兩杯特調,我一杯他一杯。

後面,我們兩個都沉默了許久。我不知道該說什麼安慰,但我知道他不需要,只需要有人著喝兩杯聊聊天。品著酒,想著要是我在那樣的當下會作何反應?會大哭嗎?覺得這一切太刻薄太殘忍吧。那是一把利刃,刺穿需要被擁抱的心靈,而且無法被修復的很痛。

最後跟X聊生活聊工作聊女人的很開心,沒負擔沒酒醉的回了家。

那個故事帶給我的影響後來慢慢發酵,尤其是每次看著那好朋友跟沒事一樣,想讓所有人都覺得有溫暖被關心,都會莫名的心痛。我不想當一個連被人重傷,還要同理別人的人。就像被人刺了幾刀,還要求自己包紮。理解每個人背後的動機是一種友善,但友善只是一種選擇,而不該是必要。

我不想連在難過的時候,還被要求變得更好再保持善良。

這算是變得自私嗎?但在不理會別人的情緒之後,突然覺得自由了許多。也逐漸發現很多所謂的「建議」,其實都是偷懶的斷章取義。像是說:「看到別人說你...,那是不是因為他...。」、「這樣不會累嗎?生活不該是這樣,而是該...」。

這些都是假關心之名,在發洩說這些話的人的內心焦慮。

再跟其他很有同理心的朋友聊到這個發現時,H給我的回覆最印象深刻。明明當個足夠好的人就好了,為什麼要當最好的呢?就算那些對你有期待的人失望了,那又會怎麼樣呢?如果都不開心了,都變成壓力了,那才是最痛苦的事了吧。

H說,放下那些正確的道德價值吧,善待每一份好的情緒,遠離負面與勒索。

自從有了這些意識以後,很常聽到朋友說:「你變了,以前的你不是這個樣子,而是會...」每次聽到這個我都不自覺的嘴角上揚起來,因為這好像是一種稱讚,即使說這話的人原意是希望,我變回那個同理心好男孩,但就是因為不再接受了,這其實我一個進步的證明吧?

只接受願意接受的他人情緒,自私就自私了吧。

avatar-img
74會員
187內容數
閱讀時喜歡拆解書的含意,有時候會扭曲原意,有時候會借題發揮; 生活時喜歡探索社會的邊界,有時候會充滿興奮,有時候會充滿無奈。 希望在這裡找一個歸宿,一起聊聊書聊聊天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不小的世界 的其他內容
真誠要面對四面八方的檢視,有人善意那有人惡意,有些是生活新觀念那有些是政治不正確。每個人總是會有盲點,前浪往往也就是這樣,一個不小心死在了沙灘上。所以能夠有人來當第一個讀者是一件非常幸運的事,尤其是每當與A就某些文字論述起了爭執,都覺得這是文字思想的又一次驗證
想想真的很有趣,這些問題其實對老實、善良的人才有殺傷力,因為他們要面對自己的良心。但這些問題卻恰恰是老實人最不用擔心的問題,反而是那些根本沒想過會有這些問題的人才需要擔心,那些覺得承諾只是一句空話、出了事不用負責的人。
對喜歡民歌時代的我來說,鹿港小鎮是一個有獨特情感的地方。因為羅大佑的《鹿港小鎮》是遊子的情感歸宿,相較台北的霓虹燈讓人迷亂,鹿港的人們虔誠、樸實,即使徘徊在文明的邊緣,卻讓人平靜。 沒想到這樣的樸實到了現在依然存在,依然有讓過客躁動的心安靜的力量。 與旅伴早上九點在小鎮的外緣,吃著香脆的肉圓。小
那時候打球已經不快樂了,甚至讓人害怕。常常上了場無所適從,該攻擊嗎?這一球攻擊可以得分嗎?防守可以撐得過去嗎?為什麼做什麼都是錯的?為什麼總是看起來可以贏卻總是輸?那樣的害怕,是一種無法被拯救的孤獨感,加上做什麼都錯的挫敗感。
1950年代,紐約有五十間同志酒吧,但只有一本好的寫女同志的小說。這是那個時代同性戀壓抑氛圍的縮影,即使有這麼多同志酒吧存在,但要去那裡尋找歸屬的人們,只敢在公車前一站下車,深怕自己被發現是同性戀。這裡有很多關於尋找自我認同,或是性別二元對立的議題可以延伸討論。但我更好奇的這部紀錄片主角...
民國112年7月24日,早上9點37分,阿彌陀佛
真誠要面對四面八方的檢視,有人善意那有人惡意,有些是生活新觀念那有些是政治不正確。每個人總是會有盲點,前浪往往也就是這樣,一個不小心死在了沙灘上。所以能夠有人來當第一個讀者是一件非常幸運的事,尤其是每當與A就某些文字論述起了爭執,都覺得這是文字思想的又一次驗證
想想真的很有趣,這些問題其實對老實、善良的人才有殺傷力,因為他們要面對自己的良心。但這些問題卻恰恰是老實人最不用擔心的問題,反而是那些根本沒想過會有這些問題的人才需要擔心,那些覺得承諾只是一句空話、出了事不用負責的人。
對喜歡民歌時代的我來說,鹿港小鎮是一個有獨特情感的地方。因為羅大佑的《鹿港小鎮》是遊子的情感歸宿,相較台北的霓虹燈讓人迷亂,鹿港的人們虔誠、樸實,即使徘徊在文明的邊緣,卻讓人平靜。 沒想到這樣的樸實到了現在依然存在,依然有讓過客躁動的心安靜的力量。 與旅伴早上九點在小鎮的外緣,吃著香脆的肉圓。小
那時候打球已經不快樂了,甚至讓人害怕。常常上了場無所適從,該攻擊嗎?這一球攻擊可以得分嗎?防守可以撐得過去嗎?為什麼做什麼都是錯的?為什麼總是看起來可以贏卻總是輸?那樣的害怕,是一種無法被拯救的孤獨感,加上做什麼都錯的挫敗感。
1950年代,紐約有五十間同志酒吧,但只有一本好的寫女同志的小說。這是那個時代同性戀壓抑氛圍的縮影,即使有這麼多同志酒吧存在,但要去那裡尋找歸屬的人們,只敢在公車前一站下車,深怕自己被發現是同性戀。這裡有很多關於尋找自我認同,或是性別二元對立的議題可以延伸討論。但我更好奇的這部紀錄片主角...
民國112年7月24日,早上9點37分,阿彌陀佛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我可能錯了》第三十六、三十七、三十八章 (摘錄)
Thumbnail
剛進學校交朋友時,都會想說快點跟同學變熟,就可以馬上交到朋友了。 因為在學校時,很快交到朋友會是一種生存之道,因為學校是團體生活,快點交到朋友代表你擁有更多的資源,所以我們會盡量用任何親和、熱情以及善於跟人打成一片來交朋友。 但是在後來的成人世界中,反而發現,”與人為善”這件事不一定會讓你得到好
Thumbnail
險惡的外界可以很輕易辜負你任何努力和決定,誠實認清自己,那是最實在。
Thumbnail
一個性格不好的人把所有的快樂都看成不快樂,好比美酒在充滿膽汁的口中也會變苦一樣。
Thumbnail
父母的不易從來是他們自己的選擇,而非你出世的過失。
Thumbnail
縱容他人,是對自己殘忍。 「一個人越是善良,待人的底線應該越高,這樣才能避免縱容他人,也能保護自己。」一昧忍讓,只會把自己憋成內傷,我非常認同。 求學時期,曾經有個同學這麼評價我:「你真是一個好人。」 「好人,我嗎?」鮮少被用「好人」這個詞彙形容的我,當下有點動容,我暗自想
Thumbnail
覺得自己為何要被人這樣對待? 很委屈、很生氣、很傷心難過,對與錯和前因後果都不是那麼重要, 畢竟有理說不清..是因為各站各的理, 我無法控制別人,只能全心全意的放在我自己上, 因為這個人根本不值得占據我的心理、影響到我本來的心境。
別讓真心被辜負 我以為做人應該真心待人, 做朋友要兩脅插刀,對待朋友要真誠以待。 但原來,真心,只會被人當傻子, 心軟亦只會被視為軟弱。 被傷害的我,令我產生恨意, 我恨,是恨自己的不成熟, 明知現實世界的規範,卻不願意遵守。 人際關係本就是欺善怕惡, 無底線就是讓
Thumbnail
遇見糟心的人與事 你可以選擇不善良 只因為… 所謂的善良,從來就是~有條件的 不是對一些當成“應該”及“理所當然”這樣的付出 就該概括承受,這是錯誤的觀念 如同我們的好,是付予懂得感恩惜福的人 從來不是任由當成很沒價值的付出與奉獻 沒有所謂應該要,甚至必須這麼做 許多時事教
Thumbnail
人性是複雜的,但卻有跡可循。有些人窮極一生都在研究人性,有些人則在生活的磨礪中逐漸悟透了人性。 在利己的驅使下,人們往往會做出一些傷害他人的事情。比如,有些人為了利益,會欺騙他人。在利他的驅使下,往往會做出一些幫助他人的事。了解人性,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他人,也幫助我們更好地保護自己。
Thumbnail
《我可能錯了》第三十六、三十七、三十八章 (摘錄)
Thumbnail
剛進學校交朋友時,都會想說快點跟同學變熟,就可以馬上交到朋友了。 因為在學校時,很快交到朋友會是一種生存之道,因為學校是團體生活,快點交到朋友代表你擁有更多的資源,所以我們會盡量用任何親和、熱情以及善於跟人打成一片來交朋友。 但是在後來的成人世界中,反而發現,”與人為善”這件事不一定會讓你得到好
Thumbnail
險惡的外界可以很輕易辜負你任何努力和決定,誠實認清自己,那是最實在。
Thumbnail
一個性格不好的人把所有的快樂都看成不快樂,好比美酒在充滿膽汁的口中也會變苦一樣。
Thumbnail
父母的不易從來是他們自己的選擇,而非你出世的過失。
Thumbnail
縱容他人,是對自己殘忍。 「一個人越是善良,待人的底線應該越高,這樣才能避免縱容他人,也能保護自己。」一昧忍讓,只會把自己憋成內傷,我非常認同。 求學時期,曾經有個同學這麼評價我:「你真是一個好人。」 「好人,我嗎?」鮮少被用「好人」這個詞彙形容的我,當下有點動容,我暗自想
Thumbnail
覺得自己為何要被人這樣對待? 很委屈、很生氣、很傷心難過,對與錯和前因後果都不是那麼重要, 畢竟有理說不清..是因為各站各的理, 我無法控制別人,只能全心全意的放在我自己上, 因為這個人根本不值得占據我的心理、影響到我本來的心境。
別讓真心被辜負 我以為做人應該真心待人, 做朋友要兩脅插刀,對待朋友要真誠以待。 但原來,真心,只會被人當傻子, 心軟亦只會被視為軟弱。 被傷害的我,令我產生恨意, 我恨,是恨自己的不成熟, 明知現實世界的規範,卻不願意遵守。 人際關係本就是欺善怕惡, 無底線就是讓
Thumbnail
遇見糟心的人與事 你可以選擇不善良 只因為… 所謂的善良,從來就是~有條件的 不是對一些當成“應該”及“理所當然”這樣的付出 就該概括承受,這是錯誤的觀念 如同我們的好,是付予懂得感恩惜福的人 從來不是任由當成很沒價值的付出與奉獻 沒有所謂應該要,甚至必須這麼做 許多時事教
Thumbnail
人性是複雜的,但卻有跡可循。有些人窮極一生都在研究人性,有些人則在生活的磨礪中逐漸悟透了人性。 在利己的驅使下,人們往往會做出一些傷害他人的事情。比如,有些人為了利益,會欺騙他人。在利他的驅使下,往往會做出一些幫助他人的事。了解人性,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他人,也幫助我們更好地保護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