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後感|愛的藝術:孤獨是人類焦慮的源頭

讀後感|愛的藝術:孤獨是人類焦慮的源頭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在這個分裂和加速的時代,我們更容易趨向透過外在事物填補內在的缺失。這導致我們對愛也更傾向被愛和向對方索取;或是把自身視為商品以作交換條件。「愛的本質…是一種尋求完整、同時也尋求獨立的本能動力。(個體化的過程)」正因如此,愛其實也涉及了面對孤獨的能力。只有能夠自處的人,才有真正愛的能力,而非因為逃避自處或孤獨感所驅使而去愛。

愛的藝術|埃里希.佛洛姆

愛的藝術|埃里希.佛洛姆

「愛主要是給予,而不是領受。」給予一詞常常落入思維誤區,假定給予就是放棄自我一些東西,使自我被剝奪和作出犧牲。有些人更認為正是被剝奪的痛苦,而使給予成為美德。而我從書本理解到的,是透過與人的連結把自我生命裡鮮活的事物給予出去:把我的興趣、我的喜悅、我的知識、我的一切給予出去。透過如此給予之舉豐富他人,而我也在給予的過程中增強了自我的生命感。我在給予的過程中領受到自我所給予的,使雙方皆成為給予者,享受給予的滿足感及喜悅。

「照顧、責任、尊重和了解。它們是一切形式的愛所共有。」而我很喜歡當中對第三個元素尊重的描述。「尊重不是恐懼和敬畏。它是一種認知他人獨特個體性的能力:他人是什麼樣子,我就照他的樣子來認識他。尊重表示我願意讓另外一個人按照自己的本性去生長。因此尊重剝奪的不存在。我希望我所愛的人依照自己的方式生長而不是以符合我需要的方式成長。」而這裡回應首段所提及的, 愛涉及獨立的能力。只會當我達到了獨立的境界,我才可能尊重別人,才不需要在他人依賴他人或填補自我的缺失。

其後,筆者又透過愛的第四個元素了解娓娓道來其對於照顧與責任的關聯。「如果沒有了解的引導,照顧和責任就是盲目的。而了解如果不是以照顧為動機,它就是空洞的。」盲目沒有明確方向的給予就好比純粹為了自我感動的付出,付出者感到吃力不討好;領受者感受到壓力。

祝福大家都學會如何去愛。

‧̍̊˙· 𓆝.° 。˚𓆛˚。 °.𓆞 ·˙‧̍̊

𖤘 書籍資訊

書名:愛的藝術 |The Art of Loving

作者: 埃里希.佛洛姆 原文作者: Erich Fromm

譯者: 梁永安 出版社:木馬文化

‧̍̊˙· 𓆝.° 。˚𓆛˚。 °.𓆞 ·˙‧̍̊

工餘時間持續創作並不容易嗚~ 

💖|如果喜歡文章請按下 愛心|

🔮|對內容感興趣請按下 追蹤|

🧋|文章若有幫助也歡迎 贊助|

任何一種支持都給我敲大動力!(´▽`ʃ♡ƪ)

更多的我:InstagramVocusMediumMatters:@aaaaalvaread

avatar-img
再多一頁 one more page
22會員
35內容數
人生就是由無數一頁頁構成的書。 當感覺快要活不下去的時候,試著再翻多一頁吧。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這篇文章探討Michelle Zauner的回憶錄《沒有媽媽的超市》,分享書中關於食物、家庭、文化認同和喪親之痛的動人故事,以及作者如何在這些體驗中找到自我和療癒。文章並觸及許多讀者可能感同身受的議題,例如亞裔移民家庭的高期待、含蓄的愛,以及在異鄉尋找歸屬感的掙扎。
3/5沒有媽媽的超市
曾經接觸過無數快餐式的雞湯讀物倡導著「與自己和解」、「相信自己」,但內容大多如出一徹難免讓人感到空洞和「如何和解」的空虛。而這次則是從神經科學)為切入點,了解如何能夠改變慣性的思維陋習。除了幫助人們面對創傷,也讓讀者了解到藉由建立神經連結,克服自我設限信念,並重新學會信任自己。
5/5Rewire-神經可塑性
這本書講述的是一個26歲就是成功的經濟學家的比約恩,在即將要成為跨國大企業最年輕財務長的時間點,毅然辭職便前往泰國進行修行的故事。這一本並不是強迫讀者需要正面思考的書,卻是是一本幾乎每一頁都會畫重點的書。
5/5我可能錯了
這篇文章探討Michelle Zauner的回憶錄《沒有媽媽的超市》,分享書中關於食物、家庭、文化認同和喪親之痛的動人故事,以及作者如何在這些體驗中找到自我和療癒。文章並觸及許多讀者可能感同身受的議題,例如亞裔移民家庭的高期待、含蓄的愛,以及在異鄉尋找歸屬感的掙扎。
3/5沒有媽媽的超市
曾經接觸過無數快餐式的雞湯讀物倡導著「與自己和解」、「相信自己」,但內容大多如出一徹難免讓人感到空洞和「如何和解」的空虛。而這次則是從神經科學)為切入點,了解如何能夠改變慣性的思維陋習。除了幫助人們面對創傷,也讓讀者了解到藉由建立神經連結,克服自我設限信念,並重新學會信任自己。
5/5Rewire-神經可塑性
這本書講述的是一個26歲就是成功的經濟學家的比約恩,在即將要成為跨國大企業最年輕財務長的時間點,毅然辭職便前往泰國進行修行的故事。這一本並不是強迫讀者需要正面思考的書,卻是是一本幾乎每一頁都會畫重點的書。
5/5我可能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