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快閃商店街嗎 ? 2023高雄國際食品展

2023/10/29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今年的觀展人數明顯較往年少了許多

今年的觀展人數明顯較往年少了許多

從多年前的台北食品展第一屆開始,基本上保持每隔一年的頻率北上觀展,直到高雄也自己辦食品展,北上觀展的次數才略有降低,只是沒想到,高雄食品展的與有榮焉與便利與在地,在前幾屆的熱情風光後逐年消散,疫情前那屆已成高級夜市化,疫情後仍是江郎才盡欲振乏力,今年,2023的高雄國際食品展,規模減半、人潮不再,只剩唏噓。

雖然展場現場的試吃、買賣、與產品介紹是參展單位的主要實行方式,但食品展最大的目的,應該是消費者教育,其次才是消費文化的建構與商品流通,並且在這流通的過程中,賦予商品更多的交換價值。

商家透過食品展將產品介紹給民眾,民眾則接收最新的關於產品的資訊,就像多年前介紹經由虱目魚、龍膽石斑的生態養殖法、白蝦的無毒養殖、電子監測管理法等等所得到虱目魚柳、鱸魚等的各式產品,能讓民眾清楚優質產品的深度來源,比如無毒蝦是台灣少數通過歐盟法規的漁產品,能讓吃蝦會過敏的人吃了不會過敏,生態養殖的鱸魚沒有土味多了鮮味、且口感接近野生魚,而透過如此養殖、生產方法的產品,能更多地維護環境品質,這些都是讓民眾了解產品(商品)售價為何略高於市場均價的緣由,可以有效地與消費者溝通'、幫助對產品的定位、建立消費信心與黏著度。在那幾年的食品展裡,政府的相關單位也非常積極地配合,製作各種實體模型、海報、文創商品等幫助民眾理解什麼是生態養殖、有機種植等。

即食醬料包歷經疫情的洗禮,目前已是各種菜色都有,進入品牌百家爭鳴的時代

即食醬料包歷經疫情的洗禮,目前已是各種菜色都有,進入品牌百家爭鳴的時代

食品展以店家為單位參展,自然免不了以食品的商品為主,而農漁牧的產品商機則會從初級往二級、三級品的方向發展,這幾年展場中的商品從果乾、咖啡、茶飲、魚漿製品等往乾拌麵、醬料包便是很明顯的例子,疫情後幾乎各種傳統料理都能做成即食料裡包出售,商品百花齊放的現象對食品展來說,就不應只是跟著起舞招商,而應有更多的思考,比如即食料裡包是好是壞;快速方便是好,以後沒人會做是壞,會不會影響傳統市場或家庭關係 ? 夠不夠美味 ? 是不是傳統料理的形式內容 ? 該不該創新 ?包裝夠不夠環保 ? 營不營養 ? 如何規範或檢驗 ? 等等,主辦單位可以就上述的問題,設定幾個討論或展出的面向,食安、台菜的飲食文化、傳統料理的示範解說、在地與國際的觀光伴手禮等等,光是以滷肉飯、或義大利番茄肉醬為主題,就能延伸出許多的線上、線下、現場與跨界串聯的企劃。

「茶葉」產地雖然離高雄不近,但既然有商家願意來,也是可以做出一個完整企畫

「茶葉」產地雖然離高雄不近,但既然有商家願意來,也是可以做出一個完整企畫

原則上有能力推出二、三級農業加工商品的,大多數是中型以上的農事業(農企業)體,但現實上有許多新創商品,尤其是初級農產品很多都是小農、或小型事業體,這些屬於食品、餐飲業最上流的食材,是產業活力的源頭、農村創生、以及潛在的潮流趨勢,應該由主辦單位尋找後協助參展、並想辦法獲得政府或餐飲業者的支持或合作。很多時候,不是消費者不支持,而是不清楚產品的使用與交換的價值何在,比如掛上高雄鼎鼎大名的「蚵仔寮」小螃蟹酥,售價雖然較一般的餅乾高,但除了試吃之外,若能導入生活情景示範其他吃法,如撒在千島醬的沙拉上(親子)、撒在玉米濃湯上(獨享)、做成焗烤(友聚)、滷白菜(家聚)等,很容易便能藉由飲食文化的品味,帶來愉悅的生活享受。

美食消費者的品味教育,其實才更該是食品展的長期意涵。

學習自日本的小螃蟹酥,靜靜地擺在物架上

學習自日本的小螃蟹酥,靜靜地擺在物架上

造成高雄食品展的逐年商店街化的原因,或許是主辦單位心有餘而力不足、或許是商家參展意願不高(人力吃緊、成效不高),更可能是疫情後的通膨嚴重,餐飲業人才供需失調、線上購物、外送、全球景氣低迷等等,再加上今年面臨選舉的因素(官方人力都分身乏術),即使參展單位有許多老面孔的支持,其參展產品沒什麼新意,偶有幾位新面孔,產品仍在老調舊曲的旋律中,整體來看,當食品展不再受業界重視,就會造成追求美食美感的美食消費者族群的消失、與獨立新創餐廳經營艱難的局面,正式宣告美食消費商品的時代到來。

最終,大家在連鎖餐廳吃的食物都差不多,料理的傳承中斷、難以積澱對食物的品味。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