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新玩具比玩還重要?你染上了嗜新瘋 (neomania)嗎?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各個領域的嗜新瘋

我一直是對科技新知很有興趣的人,只要有什麼新的app、新的SNS、新的影音平台,我都會想要嘗試一下。

在工作上,身為一個文書工作為主的人,過去很長一段時間,我自然也會嘗試各種生產工具。從Evernote、Google Keep、Onenote、Roam Research、Notion、Obsidian等等,我都研究嘗試過。我的理由是,我想找出能讓我生產輸出最大化的工具。

當然這些工具有好有壞,我也不否認這些文書工具越來越強大。但在這追逐過程中我漸漸發現,創作過程中,最重要的其實不是這些工具,而是你自己有沒有好好持續的投入文字的生產、持續的在書寫。

很多人,包括從前的我,有時花太多時間在玩這些科技玩具,陷入到嗜新瘋 (neomania)的陷阱裡,以為學會了一種新工具、新技能,從此就能大量生產、就能產出好東西。可是一旦發現事與願違後,就又開始尋找新玩具,落入惡性循環。

其實不只是在科技領域會有這樣的現象發生,嗜新症可說廣泛流行於社會各個角落。例如學畫畫的人,很多人會陷入畫具迷思,買了一堆高級畫具,期待自己畫工能因此變好。想跑馬拉松的人,買了高級的球鞋,昂貴的運動錶。想成為身心靈療癒師的人,學了一階又一階課程,付了一筆又一筆高額的學費。NFT、元宇宙話題當熱時,一頭熱的投進去,滿心期待美好的願景到來。學術理論推陳出新,學者急切的學習,希望能在論文、期刊、會議上展現自己的超群。政治人物到處挪用社會各界新知,期望能為國家社會帶來新氣象……。

在追求新事物的時候,很多人會不自覺陷入了迷思,把「新」的價值放得過大,忘記了其他更重要的基本。

raw-image

正因為新,所以才需要面臨失敗的考驗

嗜新瘋這一詞,我最初是在《反脆弱》一書看到的。《反脆弱》一書的要旨,就是在探討什麼東西、什麼行為會製造脆弱,其中嗜新瘋就是會製造脆弱的行為之一。為什麼喜歡新東西會製造脆弱?

其實新東西、新技術不一定都會帶來成功,甚至一次all in新事物可能會帶來大失敗。實際上任何新的事物要成功,往往需要長時間的鍛造:它需要經過一次次的嘗試,一次次的失敗,一次次的調整,才能在嚴酷的現實中存活下來。然而太多人在這些新技術、新科技接受考驗與調整之前,就投入太多時間與精力,導致最後常常換來一場空。

反之,那些被我們貶抑的舊技術、傳統的事物,你說他陳腐,但他能在殘酷的現實中存活下來,就代表他並不脆弱。而這些傳統的技術,之所以能存活下來,正是因為他早已經過長時間的失敗與修正,才能具有韌性流傳下來。


輕賤人文的重症嗜新症患者

或許有人會說,就是因為舊技術不能帶來成功,所以才期待新技術的發明。或許吧,也許真的會有劃時代革新的發明產生,但就如前面所述,這些發明都需要時間的鍛造。以ChatGPT為例,他並非橫空出世,在這技術誕生之前可謂累積的好多年的實驗與失敗經驗。

話說回來,若將事情成功與否、進步與否、堅韌與否的評判點都放在新技術、新工具上,那也太瞧不起人的價值了。較為重度的嗜新瘋患者,由於他們太關注在新事物上,變得執著於工具,而忽略了操作這些工具的人。

《反脆弱》的作者塔雷伯就說他很受不了那些有自閉傾向科技宅,說這些人只對新科技著迷,對人卻沒啥興趣,然而「缺乏文學素養其實是對未來發生視盲的一種標誌,因為這通常伴隨著貶低過去,而這是無條件求新的副產品。」

raw-image

關於這點,我想以宮崎駿的例子做說明。宮崎駿的紀錄片有一段讓我印象很深刻:某天宮崎駿參訪數位動畫的部門,他們展示了電腦繪製的喪屍動畫,畫面中屍體用很噁心的方式不停扭動著。

就在工作人員得意的介紹時,宮崎駿打斷了簡報。他說他有一個朋友是身障者,連揮個手都很困難。他覺得如果不知道這種肢體障礙者的痛苦,就以電腦畫出這樣動畫,這會讓他覺得很噁心。

接著,那些工作人員被問到他們工作的目的是什麼,工作人員回答是希望透過科技快速畫出很多畫。對此宮崎駿覺得世界快滅亡了。他說無論飛機、火箭發明者的說詞多麼美好,他最終只會淪為工業文明的工具而已。對宮崎駿來說,有比工具之外更重要的價值存在著。

當然對某些人來說,宮崎駿的脾氣或許太硬。但這小故事其實給我們了一個啟示:如果宮崎駿過度沉迷於電腦特效的技術,忘卻了故事的好壞才是真正的重點,動畫界可能就少了《神隱少女》、《龍貓》、《霍爾的移動城堡》等優秀的故事了。


批評嗜新瘋不是為了貴古賤今,而是將焦點轉回真正重要的地方

揭示嗜新瘋的目的,不是要貴古賤今。社會上有新的技術、新的思維並非壞事。但我們要時時謹記,新技術、新思想的產生,其目的最終還是要回到人本身。

也許做為投資標的,投資這些新東西未嘗不可,投資10個新技術,就算只有一個成功也會換來超高報酬。或是不幸得了絕症,在既有醫療束手無策之際,新的醫療技術也值得一試。但在大多時候,如果你期望手中正在進行的事情順利,運用既有的方法,風險都會比新手段小得多。

所以面對新科技、新技術、新思想,不妨有耐心一點,可以慢慢等待他成熟後再來使用。當然,如果將新東西當做新玩具,抱著嘗試的心態玩玩看也是很好。如果願意當作白老鼠,為後世的人優先嘗試,做為新事物優化過程中的犧牲,這也值得人們致上敬意。

但若你目的只是想把手上的工作做好,那請你勇敢、專注地面對自己的工作。若有不足之處,老實的把困難點克服,這會比期待有新東西能拯救你還來得有效。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洪七的沙龍
27會員
87內容數
洪七 隨意系部落客
洪七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4/09/26
有時我們人單單一個念頭的反覆,好像就會創造出不同的人生支線。 例如當女生跟男生說自己懷孕了,男生的一個反應,也許是出於懦弱、不負責任、甚或相反的喜悅、嚴肅等等,好像都會創造出不一樣的未來。
Thumbnail
2024/09/26
有時我們人單單一個念頭的反覆,好像就會創造出不同的人生支線。 例如當女生跟男生說自己懷孕了,男生的一個反應,也許是出於懦弱、不負責任、甚或相反的喜悅、嚴肅等等,好像都會創造出不一樣的未來。
Thumbnail
2024/09/15
我們真的可能光靠內心有夢,用想的,就將夢想實現嗎? 這太不現實了,對不對?更多時候,其實是一堆一些奇想積在腦中,想法一直是想法,沒辦法落地。等過了一段時間,那些擱置在腦中的念頭就一個個沉入潛意識裡堆灰塵了。那麼,這些標榜靠書寫改變人生的書籍,他真正的意義為何?
Thumbnail
2024/09/15
我們真的可能光靠內心有夢,用想的,就將夢想實現嗎? 這太不現實了,對不對?更多時候,其實是一堆一些奇想積在腦中,想法一直是想法,沒辦法落地。等過了一段時間,那些擱置在腦中的念頭就一個個沉入潛意識裡堆灰塵了。那麼,這些標榜靠書寫改變人生的書籍,他真正的意義為何?
Thumbnail
2024/08/04
這本書談及遺物整理和孤獨死的話題,內容並不會讓人感到過於悲傷。小島美羽的寫作風格輕盈,不帶太多情緒渲染,他只是平淡地記錄事實。在書中,他詳細描述了各種不同的孤獨死場景,並以微縮模型的方式再現了這些場景,讓讀者更直觀地理解這種現象背後的社會問題。
Thumbnail
2024/08/04
這本書談及遺物整理和孤獨死的話題,內容並不會讓人感到過於悲傷。小島美羽的寫作風格輕盈,不帶太多情緒渲染,他只是平淡地記錄事實。在書中,他詳細描述了各種不同的孤獨死場景,並以微縮模型的方式再現了這些場景,讓讀者更直觀地理解這種現象背後的社會問題。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人們經常對新事物感到癡迷。然而在追求新科技、新思想、新技術時,常常不自覺將新的價值放得過大,忘卻了使用工具的「人」才是真正的重點所在。
Thumbnail
人們經常對新事物感到癡迷。然而在追求新科技、新思想、新技術時,常常不自覺將新的價值放得過大,忘卻了使用工具的「人」才是真正的重點所在。
Thumbnail
從疫後產業的突然蕭條,重新檢討與對產業蕭條的原因進行一場自我思辯。
Thumbnail
從疫後產業的突然蕭條,重新檢討與對產業蕭條的原因進行一場自我思辯。
Thumbnail
世界瞬息萬變,我們得先問問自己的慣性思維模式是否依然適用?在不同時代的趨勢面前,我們面對問題勢必要彈性思考,並隨時更新觀點。然而放下舊有觀念與思維並非易事,長期以來大眾習慣接受專家、學者或是高影響力大人物提出的答案和論點主張,壓根沒有質疑的念頭,營造出一種虛假的和平社會,同時,也是失去進化的社會。
Thumbnail
世界瞬息萬變,我們得先問問自己的慣性思維模式是否依然適用?在不同時代的趨勢面前,我們面對問題勢必要彈性思考,並隨時更新觀點。然而放下舊有觀念與思維並非易事,長期以來大眾習慣接受專家、學者或是高影響力大人物提出的答案和論點主張,壓根沒有質疑的念頭,營造出一種虛假的和平社會,同時,也是失去進化的社會。
Thumbnail
現在是一個資訊爆炸的時代,相信大家這句話已經聽到很多次了。每天從四處而來的資訊,佔據了我們的腦袋與眼睛。電子信箱裡的新聞、廣告,社群軟體裡一則一則的貼文,讓我們的大腦開始超載。 在這樣的世界裡,有價值的好資訊也非常多,混雜在其中。這個情況間接促使了想要成長的人,陷入了有如倉鼠滾輪般的輪迴。 知
Thumbnail
現在是一個資訊爆炸的時代,相信大家這句話已經聽到很多次了。每天從四處而來的資訊,佔據了我們的腦袋與眼睛。電子信箱裡的新聞、廣告,社群軟體裡一則一則的貼文,讓我們的大腦開始超載。 在這樣的世界裡,有價值的好資訊也非常多,混雜在其中。這個情況間接促使了想要成長的人,陷入了有如倉鼠滾輪般的輪迴。 知
Thumbnail
請試著想想看,隔著螢幕或手機後面,有上千個數據工程師,他們高薪聘請來找出可以吸引你目光的做法,發展各種實驗讓你願意花更多的時間與專注力、讓你願意交出更多的生活點滴;在這樣龐大的動力下,你真的能夠隻身一人抵擋這些不斷滑進你眼裡的資訊,不被左右思緒嗎?
Thumbnail
請試著想想看,隔著螢幕或手機後面,有上千個數據工程師,他們高薪聘請來找出可以吸引你目光的做法,發展各種實驗讓你願意花更多的時間與專注力、讓你願意交出更多的生活點滴;在這樣龐大的動力下,你真的能夠隻身一人抵擋這些不斷滑進你眼裡的資訊,不被左右思緒嗎?
Thumbnail
科技是生來服務於人,不是人生來服務於科技。問題不是用不用,而是怎麼用。
Thumbnail
科技是生來服務於人,不是人生來服務於科技。問題不是用不用,而是怎麼用。
Thumbnail
蘋果手機每年都會更新並產出新的商品,但每一代手機之間少有重大的創新,卻不斷以花俏的行銷方式吸引全世界的蘋果迷買單。這樣的商業模式,嚴重地忽視了科技的其他社會功能,特別是對人類文明的重大意義,若再一次陷入資本主義的新花樣,缺乏精神文化的進步,根本不是科技造成人類孤獨,而是人類自願孤獨
Thumbnail
蘋果手機每年都會更新並產出新的商品,但每一代手機之間少有重大的創新,卻不斷以花俏的行銷方式吸引全世界的蘋果迷買單。這樣的商業模式,嚴重地忽視了科技的其他社會功能,特別是對人類文明的重大意義,若再一次陷入資本主義的新花樣,缺乏精神文化的進步,根本不是科技造成人類孤獨,而是人類自願孤獨
Thumbnail
科技日新月異取代的不只是傳統市場,更奪走多數人們學習的動機與動力。 科技的日新月異,取代了傳統市場,但是其實取代的是人們學習的動力、目標與動機,怎麼說呢?科技的進步,誘惑也變得更多,很多線上遊戲,娛樂的項目,如果無法拿捏分寸的人,可能會因此沉迷遊戲,而丟棄學習。 誘惑變多(手遊、電腦遊戲),人們必須
Thumbnail
科技日新月異取代的不只是傳統市場,更奪走多數人們學習的動機與動力。 科技的日新月異,取代了傳統市場,但是其實取代的是人們學習的動力、目標與動機,怎麼說呢?科技的進步,誘惑也變得更多,很多線上遊戲,娛樂的項目,如果無法拿捏分寸的人,可能會因此沉迷遊戲,而丟棄學習。 誘惑變多(手遊、電腦遊戲),人們必須
Thumbnail
很多人探討過這部紀錄片《智能社會:進退兩難》(The Social Dilemma)的內容了,今天我想先著重討論兩個重點: 1.限時動態往往不是現實動態,但我們往往在限時動態把自己包裝得光鮮亮麗的。 2.我們每個人都有社群媒體成癮症,即便你本來沒有,最後你也會陷進去,因為他的傳染力太強了。
Thumbnail
很多人探討過這部紀錄片《智能社會:進退兩難》(The Social Dilemma)的內容了,今天我想先著重討論兩個重點: 1.限時動態往往不是現實動態,但我們往往在限時動態把自己包裝得光鮮亮麗的。 2.我們每個人都有社群媒體成癮症,即便你本來沒有,最後你也會陷進去,因為他的傳染力太強了。
Thumbnail
「這些平台確實帶來了許多好處,我們卻對他的黑暗面過於樂觀。」片中所邀請的受訪者都曾在各大科技公司工作,包括了我們熟悉的Facebook、Google、Youtube、Instagram,但如今他們願意冒著冒犯前東家的的風險在鏡頭前接受訪談,表示他們對自己所創造出的產品,抱持著一定的憂慮。
Thumbnail
「這些平台確實帶來了許多好處,我們卻對他的黑暗面過於樂觀。」片中所邀請的受訪者都曾在各大科技公司工作,包括了我們熟悉的Facebook、Google、Youtube、Instagram,但如今他們願意冒著冒犯前東家的的風險在鏡頭前接受訪談,表示他們對自己所創造出的產品,抱持著一定的憂慮。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