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不要變成壞掉的大人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raw-image

📘閱讀書名

不要變成壞掉的大人:當世界崩壞時,我們更要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


📖閱讀筆記

第1章 什麼是「鋼鐵之心」

「鋼鐵之心」是指擁有高度的心理復原力的精神狀態。

「後設認知」是可以獲得鋼鐵之心的一種方式。所謂的「後設認知」就是「客觀審視自己的能力」。

第2章 什麼是「後設認知」

  • 後設認知

擁有第三者觀點的能力,就是「後設認知」。後設認知是在日常中無意識會進行的行為。

  • 後設認知知識

後設認知所需的必要知識與經驗稱為「後設認知知識」。

  • 後設認知活動

以「後設認知知識」為基礎,修正自己行動的這個行為,就稱為「後設認知活動」。

「後設認知活動」分成評價自己行動的「觀察檢視」,以及修正行動的「控制」兩個程序。透過這兩個程序不斷循環,能使行動更加俐落。

第4章 「大猩猩派後設認知訓練」的實踐

很多時候「目的」會被設定為長期性質,而「目標」則是短期性質。

正如登山家利用GPS(=後設認知)、以路標(=目標)為提示,朝山頂(=目的)出發一樣,能以紮實安穩的步伐前進。

「大猩猩派後設認知」的本質——後記

「大猩猩派後設認知訓練」:

  • STEP 0. 設定明確的終點
  • STEP 1. 透過大猩猩派思考客觀思考
  • STEP 2. 利用證據強化及判斷思考
  • STEP 3. 像鍛鍊肌肉一樣重覆練習
  • STEP 4. 自發休息

以上為完整過程。

這個訓練法參考了《GLOBIS MBA Critical Thinking》及《後設認知訓練(MCT)》等書籍及論文而製成。


📝閱讀心得

本書目的為引導讀者學會「後設認知」,打造「鋼鐵般的強韌心靈」。

這本書其實並不精確,內容也有東拉西扯感,不過關於後設認知的中文書籍很少,這本能作為《誰說你一定非得要想通?》的補充,但後設認知治療重點在於「擱置」,此日本作者雜揉後設認知訓練與批判性思考顯然有很大的問題。

不過就藉此來談談後設觀點會遇上的問題,在《誰說你一定非得要想通?》心得中提到後設觀的治療以及修行方式:覺察。

其實不論斯多葛主義、佛法止修、NLP、認知行為治療、後設認知治療等,都涉及後設觀點,都是從事件本身中跳脫出來看,都是一種抽離的狀態觀察自我在某種情境中,也能說是種上帝視角。

問題一:抽離有其極限?

例如意義治療的弗蘭克,透過抽離重新定義事件,靠著意義讓自己活下去,也就是分離了身心,身體受的痛,心中不附加苦,確實像是製造一道隔離區,讓心靈維持平靜。就如同藏人遭受迫害,用止觀修來渡過身體折磨,不過在現今,似乎過勞的身體,也被使用此種正念方式來繼續受壓榨,工作導致焦慮而尋求抽離訓練,無異於讓身體持續扣血。

生活焦慮已經是消費主義下的循環產業(焦慮→賺錢→焦慮→花錢),但連減緩焦慮也成了另一項消費主義下的循環產業,就像是:「你焦慮嗎?來點冥想紓壓吧!現在報名課程只要6999!」

再者,只有活下來的人才有機會表述,怎麼知道放棄而死亡會比活下來還不幸呢?有句話是不怕死,只怕生不如死。靠著抽離而持續受苦是好的選擇嗎?

沒有死人會回過頭來告訴活人,死後的狀態是否比活著時快樂或痛苦,就算能,社會也不會同意告知死後注定比活著快樂或痛苦,因為如果注定快樂,那為何怕死呢?如果注定痛苦,那為何活著時還要受苦呢?唯有不確定性具有操縱性,當不知道死後究竟是快樂還是痛苦,則購買贖罪券能讓你死後上天堂,如果不聽指示則會下地獄。

問題二:抽離的抽離?

在《老到可以死》一書中提到:『如果心智也被降級為一個物質(雖然幸好是能被影響進而塑形和控制的物質),那「我」到哪裡去了?這是嘗試用心智(將其視為一個有意識的行動者)控制心智,會遭遇的其中一個矛盾。』

的確後設觀有無限套娃與自指的問題,例如:

  • 我在觀照著我
  • 我在觀照著「我在觀照著我」
  • 我在觀照著『我在觀照著「我在觀照著我」』

那麼誰是最終的觀察者呢?這是不是預設了要有觀察者才能觀察呢?

問題三:抽離會漸無感?

抽離不僅分離痛苦,同時也分離快樂,當然這是修行的普遍目的,獲得心靈平靜,沒有得失心,對佛法而言,一般的樂受就是壞苦,抽離或許有助於出離心,不過對一般人而言則撞上了人生意義那道牆,沒有痛苦、也失去了快樂,那人生有什麼意義?

這也或許是心理諮商、治療只使用簡化版覺察的原因,只用覺察分解對於痛苦的認同,不認同後痛苦就失去意義,痛苦只是神經傳導的副現象,但對於正面感受則期望案主保持認同狀態,只有在認同狀態下正面感受才會產生意義。當熟練覺察後,勢必會遇上對於任何感受分離、不認同,也就是禪修時常提到「苦受是無常,樂受也是無常,應無所住」,但這或許不是心理諮商、治療希望得到的結果。

簡單來說,對於一道美味的牛排,覺察後不過就是一道牛的屍塊,這時對美味的認同就分離了。

問題四:抽離會失去意義?

無論換框法、改變觀點、打破框架,都是在抽離的、跳脫的、拉開距離的、後設觀點角度,在上帝視角下能變換不同觀點,但換句話說,觀點、意義是賦予的,事件本身並無本質上的意義,半杯水沒意義,「只剩」或「還有」是賦予半杯水的意義、觀點,「痛」本身無意義只是種感覺,「苦」是賦予「痛」的意義,「痛」也能賦予「快樂」的意義,如「痛快」。

而佛法更近一步認為諸法緣起,一切皆依賴他者而生起、形成,所以一切沒有本質上的屬性,諸法無自性,這裡也出現無限套娃:一切皆依賴他者,而他者又依賴他者,沒有原始的他者本質,所以佛法常提到「無始」,而在《我是个怪圈》一書中,可以發現自指的狀態能產生無始,例如站在兩面鏡子間,就能看到無數個自己,沒有開始、沒有結束、是開始也是結束,這概念很有趣。

再者,意義只有在認同狀態下產生,而後設觀是不認同當下的主觀,從主觀分離開來,意義也消失了,這也來到了存在主義與虛無主義的那道牆,至於虛無主義可以參考以前探討的數篇舊文。

總而言之,後設觀有用,但也有其問題,在NLP中常用雲霄飛車來隱喻,你可以坐在雲霄飛車上,也可以切換至在地上觀看雲霄飛車的模式,入戲與出戲是可以選擇的,不過這也暗示著實際本身是戲外的狀態才能夠選擇,而入戲時人生才具有意義,這兩者間存在著某種荒謬:要假裝忘記自己是演員,進入劇本才能感受到意義;但當覺得意義過於沉重時,要回想起自己只是演員。

avatar-img
101會員
452內容數
沉思靜心,簡樸生活。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子非魚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給總是越想越糾結的你,不用吃藥的療「鬱」處方箋
再尷尬也能聊出花來,一生受用的人際溝通術
悖謬論、無效論、危害論
德國法律人都在使用的日常修辭邏輯與謬誤偵知法
重要時刻這樣傾聽、那樣對話【英國生命線志工訓練手冊】
因為恐懼而無所畏懼,無私、利他,在於同理他人恐懼!一位心理學家探索大腦、神經和行為科學,實證揭露人性善惡真相之旅
給總是越想越糾結的你,不用吃藥的療「鬱」處方箋
再尷尬也能聊出花來,一生受用的人際溝通術
悖謬論、無效論、危害論
德國法律人都在使用的日常修辭邏輯與謬誤偵知法
重要時刻這樣傾聽、那樣對話【英國生命線志工訓練手冊】
因為恐懼而無所畏懼,無私、利他,在於同理他人恐懼!一位心理學家探索大腦、神經和行為科學,實證揭露人性善惡真相之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打破舊規則就容易改變,並且一次就有感覺!鍛鍊肌肉也是先破壞重構才有壯大的可能,脂肪(混沌不明)永遠包裹在瘦肉(真相)外面,我們必須把那些層層的舊習(脂肪)給清除掉,才能看見那形狀的美麗。會發現原來我們的本質就是簡單、輕盈並充滿無限可能。
Thumbnail
這部視頻「重塑你的心靈:改變生活的第一秘訣」集中於重塑潛意識心靈的變革力量,以實現個人成長和成功。本文將深入探討視頻中提出的關鍵概念,強調實用技術,幫助觀眾解鎖潛能,創造充實的生活。 在這裡觀看視頻 理解潛意識心靈 潛意識心靈在塑造我們的思想、行為,最終影響我們的生活方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因為講座的主題吸引了我,特地跑到台北,想記錄下講座給我的心得 "我們要先把自己搞定,才有辦法搞定別人" 這句話我把它抄寫在筆記本上,提醒著自己,原來在潛意識裡,不覺得自己需要搞定,反而是我需要去搞定好別人又或者別人要搞定好他自己。 心理師提到,人的一生中,會有三大心結(創傷) 1.羞恥 2.
Thumbnail
《當下的力量》提到,人的思維往往陷入對過去身份的執著,同時將未來視為逃離當下的一種途徑。瞭解如何專注當下將有助於減輕內在的心理負擔。
Thumbnail
明白每個人的心靈都有「復原力」,好好增強感受著個部分並學習如何妥善利用「後設認知」,能夠幫助我們在工作、學習、人際關係、自我探索上達到更高程度的發展,以及更舒服的順應在這些關係裡。
Thumbnail
*保持自己重新思考的彈性,對於新的想法及趨勢願意接受,切勿把想法禁錮在一個牢籠裡 *直接說服別人,容易引起敵意及攻擊,最好的方式,是採取不給意見,但互動式談話,比如用問問題的方式讓對方思考 *人類唯有覺得是自己做出的決定才會真正心甘情願 *這本書巧妙融合西方心理學以及中國《孫子兵法》的思想,與
Thumbnail
情緒勒索這個詞,從2017年開始在台灣火紅之後似乎就一直沒有停下過,我第一本說書就是在探討情緒勒索的主題,欸...等等...真的別回去看了...我不是做效果,拜託黑歷史就別回頭了。通常面對情緒勒索,大部分的書籍都是建議撕票或者溝通,但多數環境其實是不允許我們這麼做的,畢竟還是有人情壓力債對吧。
Thumbnail
成長型思維闡述了大腦運作時,用「最糟的角度」來思考事情的後果。躁鬱症患者基於過去失敗的經驗與大腦的功能缺陷,對糟糕的狀況和感覺更加根深蒂固。將挑戰拆成小任務可以增加自信心,透過成長型思維策略幫助患者更聚焦、更專注在進步的動力。
Thumbnail
最近喜歡上認知行為相關書籍,分享書籍的IG中提到這本書把認知行為的內容架構有系統的介紹。這本帶有情緒索的書名,提供了什麼改變人行為的觀點呢?文章中討論了確認目前問題狀況訂定目標、人跟著情緒行動、社會規範跟群體環境影響等觀點。
Thumbnail
新年一年開始,我們訂下豐富目標,但為何許多成為未完成項目?原因可能在於忽略將行動轉為習慣。我在閱讀「背後操控行為決定,你卻不知道的慣性思維」深入探討「事後諸葛」現象,揭示過度仰賴過去經驗的盲點。也透過「厭惡剝奪效應」,探討損失恐懼如何影響個人和企業決策,現在就來一起談談我閱讀後的3項收穫吧!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打破舊規則就容易改變,並且一次就有感覺!鍛鍊肌肉也是先破壞重構才有壯大的可能,脂肪(混沌不明)永遠包裹在瘦肉(真相)外面,我們必須把那些層層的舊習(脂肪)給清除掉,才能看見那形狀的美麗。會發現原來我們的本質就是簡單、輕盈並充滿無限可能。
Thumbnail
這部視頻「重塑你的心靈:改變生活的第一秘訣」集中於重塑潛意識心靈的變革力量,以實現個人成長和成功。本文將深入探討視頻中提出的關鍵概念,強調實用技術,幫助觀眾解鎖潛能,創造充實的生活。 在這裡觀看視頻 理解潛意識心靈 潛意識心靈在塑造我們的思想、行為,最終影響我們的生活方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因為講座的主題吸引了我,特地跑到台北,想記錄下講座給我的心得 "我們要先把自己搞定,才有辦法搞定別人" 這句話我把它抄寫在筆記本上,提醒著自己,原來在潛意識裡,不覺得自己需要搞定,反而是我需要去搞定好別人又或者別人要搞定好他自己。 心理師提到,人的一生中,會有三大心結(創傷) 1.羞恥 2.
Thumbnail
《當下的力量》提到,人的思維往往陷入對過去身份的執著,同時將未來視為逃離當下的一種途徑。瞭解如何專注當下將有助於減輕內在的心理負擔。
Thumbnail
明白每個人的心靈都有「復原力」,好好增強感受著個部分並學習如何妥善利用「後設認知」,能夠幫助我們在工作、學習、人際關係、自我探索上達到更高程度的發展,以及更舒服的順應在這些關係裡。
Thumbnail
*保持自己重新思考的彈性,對於新的想法及趨勢願意接受,切勿把想法禁錮在一個牢籠裡 *直接說服別人,容易引起敵意及攻擊,最好的方式,是採取不給意見,但互動式談話,比如用問問題的方式讓對方思考 *人類唯有覺得是自己做出的決定才會真正心甘情願 *這本書巧妙融合西方心理學以及中國《孫子兵法》的思想,與
Thumbnail
情緒勒索這個詞,從2017年開始在台灣火紅之後似乎就一直沒有停下過,我第一本說書就是在探討情緒勒索的主題,欸...等等...真的別回去看了...我不是做效果,拜託黑歷史就別回頭了。通常面對情緒勒索,大部分的書籍都是建議撕票或者溝通,但多數環境其實是不允許我們這麼做的,畢竟還是有人情壓力債對吧。
Thumbnail
成長型思維闡述了大腦運作時,用「最糟的角度」來思考事情的後果。躁鬱症患者基於過去失敗的經驗與大腦的功能缺陷,對糟糕的狀況和感覺更加根深蒂固。將挑戰拆成小任務可以增加自信心,透過成長型思維策略幫助患者更聚焦、更專注在進步的動力。
Thumbnail
最近喜歡上認知行為相關書籍,分享書籍的IG中提到這本書把認知行為的內容架構有系統的介紹。這本帶有情緒索的書名,提供了什麼改變人行為的觀點呢?文章中討論了確認目前問題狀況訂定目標、人跟著情緒行動、社會規範跟群體環境影響等觀點。
Thumbnail
新年一年開始,我們訂下豐富目標,但為何許多成為未完成項目?原因可能在於忽略將行動轉為習慣。我在閱讀「背後操控行為決定,你卻不知道的慣性思維」深入探討「事後諸葛」現象,揭示過度仰賴過去經驗的盲點。也透過「厭惡剝奪效應」,探討損失恐懼如何影響個人和企業決策,現在就來一起談談我閱讀後的3項收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