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嚴書院筆記-學佛五講第三講人間的佛教

更新 發佈閱讀 2 分鐘

破題

為何要講「人間的佛教」?因為有情是以人為主的,大乘佛法偏向「理」、「境界」,而忽略了「人」的問題,唐宋以後,直接討論「超人」的境界,只講理而忽略了事,使得中國佛教「超人化」,不易從貼切人的問題來解決,不易從人的立場來「實踐佛法」,變成兩極化的發展:知識份子只講理論,知識化變得高調;民間信仰又只求感應,得到現世利益而民俗化,理想化。為了回到佛教的基本精神,代表的人為太虛大師、印順長老、東初老和尚和聖嚴師父。

綱要

首先「佛法是解說人的問題」(人成即佛成),接著說明「人生的現象」是什麼(五蘊、十二處、十八界、三毒、三學),並解說大乘佛法如何來看待人生的現象(用六度、四攝、菩提心),進而產生世界觀、人生觀、和心理觀。


一. 佛法是解說人的問題

(一)三世諸佛皆以人身在人間成佛-人成即佛成

太虛大師「仰止唯佛陀,人成即佛成」。印順法師在讀到《增一阿含經》:「諸佛皆出人間,終不在天上成佛也」,頓時領悟到:佛不是天神、天使,是在人間修行成佛的;也只有生在人間,才能受持佛法,體悟真理,而得正覺的自在解脫。法師用google地圖,縮小來讓我們看見我們所在的渺小和法界的廣大,佛陀說法的世界遠超過我們的認知,但佛陀仍是以人間身成佛。

(二)人類為本的佛法

  1. 眾生的類別:十法界,四聖六凡。四聖已斷煩惱、超三界、了生死、不落輪迴。
  2. 六道眾生以人為本:人類既受報又能造引業,異類唯受報不能造引業,日常生活中,清楚心念,逐漸地趣向佛道
  3. 佛法的對象是人:原始經典是對人說,乘經典的對象雖有十法界眾生,仍用人的語言思想來宣說
  4. 佛教在人間,由人類傳播
四聖

四聖

六凡

六凡

二.基本佛法是說明人生現象

(一)五蘊、十二處、十八界-觀察分析人的身心現象:五蘊是精神的分析、十二處是色蘊的分析、十八界是色心的結合。三科所指的是「蘊、處、界」

  1. 蘊是聚集的意思,蘊藏,蘊含。六根(內六處)的眼耳鼻舌身意,結合六塵(外交處)的色聲香味觸法,合稱十二處,「處」能夠進入及生長之意。受想(取相)行(動作)識(了別)是心的作用。當我們在上課的時候,色身表現出上課的模樣,用我們的六根在聽聞聲音,看投影片,而產生法的學習作用。再舉例,當我們還是嬰兒,在玩玩具,嬰兒有眼根,眼根看到色塵,開始了別即是眼識,後來我們學習事物的名稱,接觸到了「法」,而用意識給這個見到的「色塵」命名為「積木、車子、或飛機」。
  2. 當六根接觸六塵,結合六識,即是十八界(界:界定,界限)。

(二)四大、六識-分析生理、心理、物理的果報

  1. 六根六塵是物質界的,由四大組成;受想行識則是精神的。
  2. 四大
  3. 六識前五識(眼、耳、鼻、舌、身、意),第六識:意識分為五俱意識和獨頭意識(又分為定中意識、夢中意識、獨散意識)
四大

四大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默的沙龍
19會員
38內容數
默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4/04/08
「一如生活是一門藝術,愛乃是一門藝術。」-佛洛姆 正好在閱讀《愛的藝術》的這段時間裡,看了文溫德斯和役所廣司的電影《我的完美日常》,重新去認識愛也重新認識禪。
Thumbnail
2024/04/08
「一如生活是一門藝術,愛乃是一門藝術。」-佛洛姆 正好在閱讀《愛的藝術》的這段時間裡,看了文溫德斯和役所廣司的電影《我的完美日常》,重新去認識愛也重新認識禪。
Thumbnail
2024/04/02
今天上完第110堂瑜伽課,我回顧自身的歷程和經驗,整理出三個調整身體的重要元素:覺察、呼吸和方法。內容包含我對這三個元素的理解,希望我的覺察和分享能夠幫助到需要的人。
Thumbnail
2024/04/02
今天上完第110堂瑜伽課,我回顧自身的歷程和經驗,整理出三個調整身體的重要元素:覺察、呼吸和方法。內容包含我對這三個元素的理解,希望我的覺察和分享能夠幫助到需要的人。
Thumbnail
2024/04/01
法鼓山推廣大事關懷的理念,將聖嚴師父相關開示內容分為四類39部。 我邀請正在陪伴家人經歷癌末的朋友,一同共修,我也將自己的體悟和心得書寫下來。
Thumbnail
2024/04/01
法鼓山推廣大事關懷的理念,將聖嚴師父相關開示內容分為四類39部。 我邀請正在陪伴家人經歷癌末的朋友,一同共修,我也將自己的體悟和心得書寫下來。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這本書是一位在家修行人以問答方式回答有關佛陀及佛教的疑問,內容生活化且易懂,適合對佛教感興趣卻不想深入研究的人。書中強調佛教是一種生活態度,讓人覺察當下並用平等心看待事物。
Thumbnail
這本書是一位在家修行人以問答方式回答有關佛陀及佛教的疑問,內容生活化且易懂,適合對佛教感興趣卻不想深入研究的人。書中強調佛教是一種生活態度,讓人覺察當下並用平等心看待事物。
Thumbnail
        此經是阿難尊者聽世尊所說而來,當時佛陀在靈山講經,許多人、天、菩薩等大眾都聚集在此聽聞佛法,佛陀在說完無量義經之後,進入不動三昧狀態,世界立刻出現各種瑞相與震動,並於佛陀的眉間放出大光明,照遍東方十方世界,上至各界諸佛世界,下至各層地獄,都因為世尊的佛光而照現。
Thumbnail
        此經是阿難尊者聽世尊所說而來,當時佛陀在靈山講經,許多人、天、菩薩等大眾都聚集在此聽聞佛法,佛陀在說完無量義經之後,進入不動三昧狀態,世界立刻出現各種瑞相與震動,並於佛陀的眉間放出大光明,照遍東方十方世界,上至各界諸佛世界,下至各層地獄,都因為世尊的佛光而照現。
Thumbnail
「菩薩五相」第二個叫做「愛語相」,菩薩能於一切佛法巧妙宣說。一切的佛法或深或淺視各類眾生的需求,用善巧方便宣說佛法。 宣說佛法跟做學問不一樣,有的人說:「佛法要讀佛學院才能弘揚。」讀佛學院很重要,沒有讀佛學院的成就者(解脫成就的)也很多,佛學院成就倒是有限。 因為一直把佛法當做學問的人,容易起
Thumbnail
「菩薩五相」第二個叫做「愛語相」,菩薩能於一切佛法巧妙宣說。一切的佛法或深或淺視各類眾生的需求,用善巧方便宣說佛法。 宣說佛法跟做學問不一樣,有的人說:「佛法要讀佛學院才能弘揚。」讀佛學院很重要,沒有讀佛學院的成就者(解脫成就的)也很多,佛學院成就倒是有限。 因為一直把佛法當做學問的人,容易起
Thumbnail
以前講大乘佛法給我聽的法師三十二歲「見性」(禪宗講明心見性),他跟我講的時候快六十了。他說:「你知道什麼是佛的境界嗎?佛的境界就是一切遍知。眾生的六道輪迴、一切的苦難、一切的罪業,祂只有一念心:『這些都是我的責任,我都要處理,都扛起來了。』」
Thumbnail
以前講大乘佛法給我聽的法師三十二歲「見性」(禪宗講明心見性),他跟我講的時候快六十了。他說:「你知道什麼是佛的境界嗎?佛的境界就是一切遍知。眾生的六道輪迴、一切的苦難、一切的罪業,祂只有一念心:『這些都是我的責任,我都要處理,都扛起來了。』」
Thumbnail
三論宗,即龍樹宗、提婆宗,是中國大乘宗派之一。以般若空義為本宗思想根幹,所以又稱為中觀宗、空宗、無相宗、無相大乘宗、無得正觀宗。
Thumbnail
三論宗,即龍樹宗、提婆宗,是中國大乘宗派之一。以般若空義為本宗思想根幹,所以又稱為中觀宗、空宗、無相宗、無相大乘宗、無得正觀宗。
Thumbnail
以往在宗教信仰上並無很明確的界線,認為不管是哪一種宗教,都是教人為善,以人為本。深信「萬法唯心造」,如果能夠心存善念,任何宗教都是有它存在的意義。
Thumbnail
以往在宗教信仰上並無很明確的界線,認為不管是哪一種宗教,都是教人為善,以人為本。深信「萬法唯心造」,如果能夠心存善念,任何宗教都是有它存在的意義。
Thumbnail
什麼叫做「共」與「不共」?很多的神通、很多的神變,外道跟佛法都是共通有的,你有天眼,外道有天眼;你有天耳,外道有天耳;你有宿命通,外道有宿命通。但佛陀的「漏盡通」,斷盡一切的煩惱,涅槃寂靜的境界,這就是不共的、獨步的,超絕、超勝於外道,最究竟的所在,這才是佛陀最殊勝的地方。 文殊菩薩為眾生演說,佛
Thumbnail
什麼叫做「共」與「不共」?很多的神通、很多的神變,外道跟佛法都是共通有的,你有天眼,外道有天眼;你有天耳,外道有天耳;你有宿命通,外道有宿命通。但佛陀的「漏盡通」,斷盡一切的煩惱,涅槃寂靜的境界,這就是不共的、獨步的,超絕、超勝於外道,最究竟的所在,這才是佛陀最殊勝的地方。 文殊菩薩為眾生演說,佛
Thumbnail
大家應該截長補短,你會說法那你去說,你會誦經那你去誦經,那你會什麼?會去做菜、煮素食、勸人家吃素,那你去做大廚、幫廚等;或你愛做放生慈善功德、愛印佛經等,大家分工合作,讓法輪運轉起來,攝度有緣。
Thumbnail
大家應該截長補短,你會說法那你去說,你會誦經那你去誦經,那你會什麼?會去做菜、煮素食、勸人家吃素,那你去做大廚、幫廚等;或你愛做放生慈善功德、愛印佛經等,大家分工合作,讓法輪運轉起來,攝度有緣。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