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嚴書院筆記-學佛五講第二講佛法的正見之一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常施法師授課前言先說,建立佛法正見的先決條件有二,一是要讓自己成為乾淨倒空的容器,不讓主觀或成見的分別心所干擾;二是有專注的心,先靜坐讓心先回到身體裡。

一、何謂佛法的正見

(一)何謂佛法

  1. 佛說的教法是佛法:經典、律典
  2. 佛弟子解釋經和律:論典、歷代諸師的著作

(二)佛法的正見

  1. 合乎三法印的道理是正見(1)諸行無常(2)諸法無我(3)涅槃寂靜
  2. 合乎因果觀及因緣論的是正見(1)因果三世都有(2)因緣十方皆無
  3. 中道的空觀是正見(1)捨兩邊不執中間(2)不落有無去來

第二講的學習目的在對佛法有基礎與全面的了解,並建立佛法的正知正見。分成兩大部份介紹,第一部份是說明何謂佛法的正見,第二部份是說明佛法正見的核心-緣起論。

佛法正見的核心是緣起,佛觀察到緣起而成佛,如果不清楚緣起,就難以掌握佛法。宗教有許多相同之處,而正見和緣起即是佛教與其他宗教鮮明的不同處,法師比喻如球賽之中,要分出是否同隊,球衣必須有鮮明顏色區分,緣起即是佛教的核心特色

(一)何謂佛法?

分為佛說的經典、律典和佛弟子解釋經和律:論典、歷代諸師的著作。《大智度論》卷二云,佛法有五種人說:一者、佛自口說,二者、佛弟子說,三者、仙人說,四者、諸天說,五者、化人說。是故佛法不一定是由佛說。(補充:大智度論卷二「佛法非但佛口說者是,一切世間真實善語、微妙好語,皆出佛法中。」)但律典則是由佛親制,是佛為七眾弟子制定不同的戒律,七眾戒律集結成為律典。經典是指引修行的理論方法,律典則是淨化身口意行為規範。論典為佛弟小解釋經和律典分為三類:(1)釋經論:對經典一字一句的解釋,如《大智度論》注解《大品般若經》(2)宗經論為對經典要義的發揮,非一字一句,如龍樹菩薩的中論(3)釋律論:解釋律典的論,如《毘尼》《毘婆沙》,結集(Samgiti) 共有四次,產生了經律論三藏。除了經律論三藏,歷代祖師的著作,如太虛大師全書、印順導師的妙雲集、聖嚴師父的法鼓全集等,也都是佛法。

(二)佛法的正見

1. 合乎三法印的道理是正見

法師以雪山童子的故事為例,惡鬼吟「諸行無常,是生滅法」,雪山童子一聽,知有下半句,便求惡鬼說出下半句,惡鬼卻說:「我肚子餓,沒力氣講,我找不到東西吃,要吃飽了才有力氣。」雪山童子答應給他吃,說:「我從樹上跳下來時,你趕快說。」惡鬼便說:「生滅滅已,寂滅為樂」法師說,正見正法也可能是惡鬼說出來的,我們要如何區分?有三個標準,稱為三法印,三法印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即是「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

諸行無常

泛指一切有為法和世間的現象都是無常的,是第一個世間的事實。在生理層面上,我們可以看到「生老病死」,心理層面則是「生住異滅」,在物質層面上是「成住壞空」。

法師說了一個故事,一位荒野旅行的行人,掉入枯井,抓著枯藤(命根),井底有四隻毒蛇(地水火風),井上有兩隻老鼠(日夜)咬著枯藤,吊掛的旁邊有個蜂窩,行人一邊舔著蜂蜜(五欲之樂),一邊忍受蜜蜂的叮咬。故事刻畫人生在世的現象,而佛教徒的態度就是要積極面對,找尋解脫的方法。

諸法無我

法指色法和心法,這裡指的是五蘊、十二入、十八界。無我指的是沒有固定不變的本質。有我指的是(1)本來如此(2)自己如此(3)永遠如此。無我則是否定自主、獨立和恆存性。生理和心理現象組合成的我並非永久不變,環境不斷變化,非能主宰,認識無我,身心受種種因緣變化影響。當順則喜,逆則憂都表示有主宰之心理,但其實外境無法主宰,身體亦無法主宰。學佛之人認為此生是來受報和還願,因還願而能支持同時受報,轉化過去生邪見和自我中心的執著,以無我的智慧取代自我中心。

涅槃寂靜

涅槃即不生不滅,生滅心不動。原始佛教的涅槃是證阿羅漢果。自我中心執著停止作用,煩惱止息。寂靜是由自我中心引發的痛苦皆歸寂滅,由無常、無我、觀察進入涅槃境界,只有聖人才能到達。涅槃並不等於死亡,活著就可以進入涅槃。

2. 合乎因果觀及因緣論的是正見

(1)因果三世都有

緣起的因果觀

種瓜為因,天候種種因素為緣,得瓜為果。會產生因果的因緣也是因緣所現。因為因也是因緣所現,所以無第一因。因緣有簡單易解的,如種瓜得瓜,也有不易理解的,例如,土壤、水質、蟲子等種種的因素。

我們有三種方法肯定三世因果,即是三量。「三量」的修行意義,在佛教看來,知識主要有三種途徑,分別是經驗知覺的現量、類比推知的比量,以及依據經典記載、篤信聖者言教的聖教量(又作至教量、正教量)

一世因果:現世報,無法解釋為何惡人此生無惡報;二世因果:今生和來生,但無法解釋為何每個人出生就不一樣。三世:過去、今生、未來。過去的果成為今生的因,今生因造的果又成為來世的因。而有三世因果。

(2)因緣十方皆無

這點是與其他宗教有所區分的不同點。緣起的因果觀認為產生結果的因緣條件仍是由因緣條件聚合而成,因此沒有第一因。

「找不到殺我的人?」金剛經中歌利王被人節節支截,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因為找不到單一因,因此找不到可以被仇恨的對象。

avatar-img
18會員
36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默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第一講是宗教與佛教。講的是「何謂宗教?」「宗教有哪些分類?」「佛教是不是宗教?」和佛教的起源。 這種研究學問的講題,看了讓人退後三步,聽完卻釐清我內心很大一部份的困惑。
佛教的歷史,其實有許多是因為中國僧人前往印度取經,而留下歷史風土相關的紀錄而來,因為當時的印度文化並沒有歷史的概念,所以經由中國佛教的保存而留下足跡。
開講緣起:學佛五講是1991年三月為聖嚴師父編纂,為農禪寺的常住法師講的五次課程,目的在讓大眾理解基礎的佛學,知道如何以佛法來修行。也為成為一般大眾深入浩瀚的佛法的一塊指引的敲門磚
由三學到三慧:透過訓練、行為改變、達到學佛目標。戒為行為訓練,定為心理訓練,慧為改變/轉變,聞慧/思慧為佛學,修慧為學佛,藉由佛學和學佛,轉凡成聖。
十二因緣說明人怎麼形成來到世間,貫穿現在/過去/未來。任何人事都不可能沒有原因而發生。十二因緣分析過去現在至未來會怎麼發生
為什麼佛陀初轉法輪談苦,而不是談樂?快樂使我們暫時忘卻苦,卻像是缺鹽但拼命吃糖。
第一講是宗教與佛教。講的是「何謂宗教?」「宗教有哪些分類?」「佛教是不是宗教?」和佛教的起源。 這種研究學問的講題,看了讓人退後三步,聽完卻釐清我內心很大一部份的困惑。
佛教的歷史,其實有許多是因為中國僧人前往印度取經,而留下歷史風土相關的紀錄而來,因為當時的印度文化並沒有歷史的概念,所以經由中國佛教的保存而留下足跡。
開講緣起:學佛五講是1991年三月為聖嚴師父編纂,為農禪寺的常住法師講的五次課程,目的在讓大眾理解基礎的佛學,知道如何以佛法來修行。也為成為一般大眾深入浩瀚的佛法的一塊指引的敲門磚
由三學到三慧:透過訓練、行為改變、達到學佛目標。戒為行為訓練,定為心理訓練,慧為改變/轉變,聞慧/思慧為佛學,修慧為學佛,藉由佛學和學佛,轉凡成聖。
十二因緣說明人怎麼形成來到世間,貫穿現在/過去/未來。任何人事都不可能沒有原因而發生。十二因緣分析過去現在至未來會怎麼發生
為什麼佛陀初轉法輪談苦,而不是談樂?快樂使我們暫時忘卻苦,卻像是缺鹽但拼命吃糖。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在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是心作佛」,你想佛,就是你這個心在作佛。你這個心本身,「是心」,這個心就「是佛」。所以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從你心的想念裏頭就産生了。我們這起心在念佛,我們念念之間念佛,這就是「是心在作佛」,你在修。你作佛的心就本來是佛嘛,這我們自己就是「妙明真心」,就是「佛心」,就是「法性」。
「所緣境」就是「方法」,譬如念佛的人,佛號就是所緣境;參話頭的人,話頭就是所緣境;數息的人,數數就是所緣境;修不淨觀的人,不淨的境,即不淨的身體,就是所緣境。緣一境,然後繼續不斷地修,這與《佛遺教經》的「制之一處,無事不辦」完全相同;也就是心繫於一境,就能夠入定,入定而能夠產生三昧,從三昧而得智慧。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佛由心生,心隨佛現,心外無境,全佛是心,境外無心,全他即自,洪名正彰自性,淨土方顯唯心,感應道交,呼應同時,十萬億程,去此不遠,心作心是,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Thumbnail
佛三種說法,一、方便說,二、譬喻說,三、因緣說。唯以方便說,為對最上機。今淨土法門,為方便中之方便,故曰異方便。三根普被,九界同收,乃諸佛之最上大法,為正法輪。
Thumbnail
※經文:   須菩提!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是中無實無虛,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須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導讀:【須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金剛經》前半段經文闡述「緣起性空」的義理,世俗諦緣生,救度諸眾生,勝義諦性空,實無
Thumbnail
出離三界六道的輪迴就是「解脫道」。佛法才講解脫道,所以修學佛法最高指導原則:要尋求無上的解脫境界。大家接觸佛法都知道,「佛」是所有解脫境界(十法界中)最究竟、最圓滿的境界;再來是「菩薩」法界;再「聲聞」、「緣覺」兩種聖人的法界。
Thumbnail
二諦指的是世俗諦(俗諦),以及勝義諦(真諦、第一義諦)。諦是道理的意思。  世俗諦是凡夫見,以四大假合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認識世界萬事萬物的現象以及原理,是「有」見。有是如幻假有,因緣生法,因緣和合而生,緣散而滅,無一真實,非恆常不變,是「緣生」、「緣起」的概念,說的是「事」法。   勝義
Thumbnail
我們的一切感覺愛恨情仇都不是真的,我佛曾經入世示現也不是假的。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在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是心作佛」,你想佛,就是你這個心在作佛。你這個心本身,「是心」,這個心就「是佛」。所以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從你心的想念裏頭就産生了。我們這起心在念佛,我們念念之間念佛,這就是「是心在作佛」,你在修。你作佛的心就本來是佛嘛,這我們自己就是「妙明真心」,就是「佛心」,就是「法性」。
「所緣境」就是「方法」,譬如念佛的人,佛號就是所緣境;參話頭的人,話頭就是所緣境;數息的人,數數就是所緣境;修不淨觀的人,不淨的境,即不淨的身體,就是所緣境。緣一境,然後繼續不斷地修,這與《佛遺教經》的「制之一處,無事不辦」完全相同;也就是心繫於一境,就能夠入定,入定而能夠產生三昧,從三昧而得智慧。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佛由心生,心隨佛現,心外無境,全佛是心,境外無心,全他即自,洪名正彰自性,淨土方顯唯心,感應道交,呼應同時,十萬億程,去此不遠,心作心是,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Thumbnail
佛三種說法,一、方便說,二、譬喻說,三、因緣說。唯以方便說,為對最上機。今淨土法門,為方便中之方便,故曰異方便。三根普被,九界同收,乃諸佛之最上大法,為正法輪。
Thumbnail
※經文:   須菩提!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是中無實無虛,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須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導讀:【須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金剛經》前半段經文闡述「緣起性空」的義理,世俗諦緣生,救度諸眾生,勝義諦性空,實無
Thumbnail
出離三界六道的輪迴就是「解脫道」。佛法才講解脫道,所以修學佛法最高指導原則:要尋求無上的解脫境界。大家接觸佛法都知道,「佛」是所有解脫境界(十法界中)最究竟、最圓滿的境界;再來是「菩薩」法界;再「聲聞」、「緣覺」兩種聖人的法界。
Thumbnail
二諦指的是世俗諦(俗諦),以及勝義諦(真諦、第一義諦)。諦是道理的意思。  世俗諦是凡夫見,以四大假合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認識世界萬事萬物的現象以及原理,是「有」見。有是如幻假有,因緣生法,因緣和合而生,緣散而滅,無一真實,非恆常不變,是「緣生」、「緣起」的概念,說的是「事」法。   勝義
Thumbnail
我們的一切感覺愛恨情仇都不是真的,我佛曾經入世示現也不是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