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嚴書院筆記-學佛五講第二講佛法的正見之三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一)複習

緣起論的基本定義《阿含經》:「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此故彼)談緣起論的兩個主要作用(1)說明時空中前後的因果關係(2)說明流轉生死的因果,而導出流轉門和還滅門,還滅門即是斷苦因、離苦果。緣起論的具體內容為十二因緣。相續的十二因緣如何斷?無明為王,擒賊先擒王,如何認出無明,貪愛反應即為無明具體的表現,離貪愛斷無明。

(二)緣起論的種類

不管何種都是為了斷苦因苦果,那為何要有不同的說法?是為了順應不同眾生的根器,發展出多種,師父主要介紹中國佛教三種

(1)業感緣起(原始佛教)

原始佛教指的是佛陀在世說法的四十餘年的根本佛教至佛陀入滅後但尚未分列成部派佛教的時期,約至佛陀入滅後一至二百年的這段時間。

這個時期的緣起論是說,生命遭遇的種種都是由業感緣起而來,造有漏業因,而受煩惱果報,有漏即煩惱,業指身口意三業造作貪嗔痴,痴即是以為有我的自我中心,和貪嗔痴的我執相應,即得有漏果報,而有六道輪迴。

造無漏因,得無漏果報。聖者果位有四,初果須陀洹、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四果阿羅漢,而在即將斷煩惱入果位的前一剎那就是加個「向」,須陀洹向、斯陀含向、阿那含向、阿羅漢向。全部合稱為四向四果或四雙八輩。果位愈高,斷除的煩惱愈多。

六道眾生住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欲界是貪著五欲和淫欲,不僅止於地球;色界仍有物質,但比人間更微妙精細是天人所住;無色界已經無物質,只有心識活動,貪著深禪定,禪定愈深,層次愈高。佛教鼓勵大家出三界,而非升天,所以要斷十二因緣。

(2)阿賴耶緣起(唯識的大乘佛教)

大乘佛教時期,瑜伽行派講究身心相應,來作經驗的分析。說一切現象都是阿賴耶識所變現。十二因緣中說無明(自我中心的錯誤認識和盲目的衝動)為首,瑜伽行派由此切入,認清錯誤發生的開始。

(i)流轉生死:阿賴耶識是生死的主人,又稱藏識。是所有業力種子的總集合,十二因緣中「行」是無明產生的業力,「有」是現在的愛取產生的業力。

法師問:「大家現在的阿賴耶識和上課前一樣嗎?」不一樣,聽聞佛法,經由意識傳入阿賴耶識,有種過的種子很快就聽懂,沒有的就先熏習種種子,阿賴耶識一直在變動。當種子起現行(唯識的專有名詞),即是種子成熟,起現行即受報,再熏回阿賴耶識。我們因為種子起現行,才會來上課聞法,聽聞時再送回阿賴耶識,所以開始和結束都是阿賴耶識。《八識規矩頌》說阿賴耶識「去後來先做主翁」,是生死的主人,若累積有漏因,則生死輪迴不得止息。

(ii)轉識成智是成佛條件,即可還滅解脫

《壇經》「六七因中轉,五八果上圓」

原始佛教只有六識,到大乘認為有些特殊功能需要獨立出來,再分出七八識。

前五識是感覺功能,觸外境,很單純地把外境複寫進來,認識的功能在第六識。

第六識又分為五俱意識及不俱意識。五俱意識又分為五同緣意識(眼見青,認出青色)及不同緣意識(眼見遠方煙,認為是起火)。不俱意識分成五後音識(境界後起的念頭,有說一彈指十六次生滅,或大智度論說的一彈指六十次生滅)及獨頭意識(定中、 獨散(回憶過去幻想未來)、夢中)

第七識末那識:我執根源,把第八識當成我,是有色眼鏡

第八識:中性的,又稱能藏(因能涵藏一切業力種子)、所藏(從種子角度來說)、執藏(從第七識角度來說)

轉有漏成無漏的八識成就四種智慧:(1)轉前五識為成所作智,把凡夫認識作用變成智慧功能,利用身口意利益一切眾生。(2)第六識轉為妙觀察智:把第六識用來清楚分辨眾生特性和緣起自性空,依眾生根基自在說法教化,給他需要的,聖者用第六識利益眾生,凡夫用第六識來分辨好惡。(3)第七識轉為平等性智,升起無私大悲心(4)第八識大圓境智,比喻如清澈無染的鏡子,如實地顯現,不抓取,不像凡夫一起心動念就黏著。

《六祖壇經》六七因中轉,在因地修行不自我中心染著,將煩惱斷除轉為無漏,五八識圓滿,累積清淨的行為而了出生死。

(3)如來藏緣起(唯心的大乘佛教)

聖嚴師父在《華嚴心詮》對如來藏的詮釋:「如來藏的梵文是Tathāgata-garbha,意為在一切眾生心中,藏有如來的覺性,若能除去一切無明煩惱,即是清淨的佛心,即見本具的如來覺性(佛性),是故如來藏與佛性,是異名同義。」

如來藏緣起由迷和悟來說明,迷時如來藏被覆蓋,悟時如來藏顯露。

流轉門「如來藏中藏如來如來是眾生個個有佛性」

還滅門「如來藏中如來現是諸佛皆由眾生成」

佛與眾生是否相同?這要由二諦:勝義諦和世俗諦來說明,諦的意思是真實。

勝義諦是只有聖者才能體會到真實境界,只有如實體證如來解脫真實自性的聖者才能體會,即聖者進入空的法流後發現,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因為體證形式超出一切分別、相對,故無法用語言表達,一旦表達便落入有無分別,但一定要去解釋說明,只好用「假名」說是佛心、自性清淨心、如來藏。

世俗諦是世俗凡夫在人間體認到的真實。我們可以體驗到「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此事與學佛無關,即使不學佛,世間仍是如此。佛和眾生各有因緣果報,凡夫隨染緣流轉生死,如來藏不變,聖者親證如來藏在聖不增,在凡不減,如來藏自性清淨心對聖者來說是「不變隨緣」,對凡夫來說是「隨緣不變」。佛體現如來藏自性清淨心,凡夫如來藏被染緣(煩惱)所蒙蔽。「只要染緣止息,即還本淨」「但莫汙染」何謂染淨?要修正見才能分辨染淨,要如何不被汙染,要有足夠覺知,修正念和正定,即修八正道,雖然緣起不同,但都是要修八正道。

如來藏不是梵我,神我(這句法師沒有解釋太多,但看杜正民老師《如來寶藏-聖嚴法師的如來藏思想研究》可看出師父在最初最初認識如來藏的時候,認為如來藏來有梵我,神我的色彩,直到後面慢慢深入,在《華嚴心詮》中有了非常清楚明確的意涵解釋)

(三)緣起便是性空

(1)性空因為緣起

凡是因緣所生一切法都沒有獨立恆存,例如法鼓山,是因緣所生,由僧俗四眾,建築物等構成,並無永恆不變性,如果我們現在開始不談佛法,開始談股票,法鼓山就變得不一樣了。會變,沒有根本不變的東西叫性空

(2)空與空性

空在佛教裡也是有演進的,一步步認識無獨立恆存性。

(i)在原始佛教《阿含經》的空觀是修行的方法,修空觀時,用教室來比喻,是去把教室裡的所有一切都空掉,沒有人,沒有桌子,椅子,什麼都沒有。《小空經》教人不執著外在現象,畢竟離欲,心得解脫,此時的空即是涅槃。

(ii)般若經的自性空

大般若波羅蜜經有六百多卷,早期與後期般若的解釋也有不同,到般若時期稱自性空,和早期體現涅槃本性是空不同,是演變成「自性」發展,利用排除法的方式敘述「非常非壞,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3)緣起無自性

到了龍樹菩薩,將過去的阿含的空觀和般若自性空整合。事物為因緣所生暫時存在的,是假名,我也是由各種元素組成而存在,亦是假名。假名有是自性空,互不妨礙,「空有」無礙,因為是共同建立在緣起的基礎上。

「眾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

(四)實證諸法無自性便得解脫

要達到這個目標,要學習止觀的具體方法,因此需要禪修。

  1. 業因業果無自性-由業感緣起觀得解脫業因無自性,業果無自性,業因召感果報並沒有絕對性,要配合現前的因緣才能合成,受報的果也無永恆不變性,有一口氣在就是最大的福報,可以消除惡種子,造善種子,業果若有自性,我們永遠是凡夫,但造無漏因,即可得無漏果,所以可以轉凡成聖。
  2. 業種業報無自性-由阿賴耶緣起觀得解脫業力種子的總集合無不變性,業種無自性,可轉有漏為無漏,現行的身心果報(正報)也無永恆不變性,依報(所處環境)亦無永恆不變性,端看如何去經營,如同身在可以學習佛法的國家,但不學習佛法也是無用。
  3. 如來藏是真空- 由如來藏緣起觀的解脫實證如來真空體性即得解脫是勝義諦,超出一切分別,真空法性不隨不變,隨無漏體現清淨。例,真如法性如萬里無雲太虛空,聖者智慧本性如太陽,照徹虛空使雲消散,顯露被覆如來藏。太陽和烏雲非虛空所生,所以和梵我神我思想不同,不是第一因。不管是那一種緣起論述都是圍續著十二因緣,所以十二因緣是關鍵。
    11會員
    36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TQC+ 程式語言Python3證照必勝!~第一步開發環境,安裝下載Spyder超簡單,無需輸入程式碼無痛安裝~開始準備練習考照前,請務必下載Spyder~ 為何要下載Spyder? 學校與聯成電腦考照,都是用Spyder。 輸入程式碼,執行看結果。 使用Spyder,按tab鍵,省去打字時間。 將執行成功的程式碼,複製貼上到CodeJudger即時線上評分。 這篇主要是透過Anaconda安裝下載Spy
    Thumbnail
    avatar
    pc000
    2023-07-12
    唯樂,藝人王思平代言✨女神養成的亮顏保養聖品✨Isoduce曖舒優煥活粉 我相信愛美是刻進骨子裡的,追求青春靚麗就是女人ㄧ輩子事業,永遠無法放棄,ㄧ懶惰就被歲月趕超,想要健康又想要容光煥發 , 曖舒優煥活粉就是我保持光采的捷徑! 還記得國民女神王思平嗎? 想當年可是炙手可熱的青春歌手深受歌迷喜愛,沉寂多年後,居然在我愛用的保健品牌看到她的身影,有了她的推薦代言,我更
    Thumbnail
    avatar
    蜜糖的百寶箱
    2023-05-07
    【持楞嚴咒感應故事】|《楞嚴經》九大殊勝_開悟必讀|觀音山 2023 十日楞嚴大法會觀音山2023十日楞嚴大法會_《楞嚴經》功德略述: 你不可不知的咒王,恭誦一遍妖魔鬼怪盡退散! 佛陀曾在《法滅盡經》經中預言,云:「《首楞嚴經》、《般舟三昧》,先化滅去,十二部經尋後覆滅,盡不復現,不見文字,沙門袈裟自然變白」。由此可知《楞嚴經》和〈楞嚴咒〉,將是在末法時期第一步滅去的經和咒。
    Thumbnail
    avatar
    雲淡風輕
    2023-04-13
    書 ◆《高捧顏值的時代,勝出需要腦袋》《高捧顏值的時代,勝出需要腦袋》 作者:萬特特 出版社:高寶書版 本書總結:直面自己與自己的生活,找到我為何為我,想要吸引的人事物自然會來到身邊。 我覺得這本書的內容大概上可以分成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是作為個人,讓自己過得好是每個人的義務,而讓自己過得好的方式就是不再對自己敷衍,當一個人不再對自己敷
    Thumbnail
    avatar
    Yawen
    2022-11-05
    觀音山告訴您楞嚴經有多殊勝觀音山好文分享~佛陀在即將涅槃前,對眾位弟子說:「在我涅槃後,佛法會有滅亡的時候,那時,社會混亂,魔道盛行,會有魔對佛法進行破壞。佛法在滅亡之際,魔首先就會令《楞嚴經》消失,緊接著,三藏十二部也不能『倖免』」這些都記錄在《法滅盡經》中。 佛陀住世傳法四十九年,宣講浩如煙海的聖言,為何佛陀會預言《楞
    Thumbnail
    avatar
    alice wang
    2021-07-10
    【我讀-聖境預言書】Life Review往回 review 自己的人生,試著釐清自己在聖境預言書中所提到的4種 drama (脅迫者、審問者、冷漠者及乞憐者 )中,自己是屬於哪一種。我看見了自己的 drama 是乞憐者,因為我總是害怕被遺棄、害怕失去親人。 1. 小時候的我,總是因為意外事件而受傷,我想這是為了得到媽媽關愛的眼神吧。 2.
    Thumbnail
    avatar
    YUN
    2020-10-10
    【我讀-聖境預言書】與母親和解回想小時候、自己跟父母的關係,突然間我清楚地能以不同的角度看見了父母的偉大。我哭了,那是很深的釋放,特別是我跟我的媽媽(美美媽)。 爸媽之間的婚姻其實很偉大,彼此為遠距夫妻,小時候我爸爸對家裡而言是周末爸爸。這是需要多大的彼此信任、彼此獨立才有辦法維持下去呀。 在媽媽的照顧下,我以前卻看不到她的偉大
    Thumbnail
    avatar
    YUN
    2020-10-03
    【我讀-聖境預言書】想法及靈感讀了聖境預言書,過程中突然很想記下自己的想法及靈感:  覺醒是一種不可逆的過程,我的覺醒意識應該始於2018年1月的西班牙之旅,與姐姐一同在10天在巴塞隆納及馬德里間的旅行,我們兩個人在旅途中發生了不同的神奇境遇,讓我們兩個人都算是有著初步的覺醒,想要擺脫過去的自己,活出New Me 的生活。
    Thumbnail
    avatar
    YUN
    2020-10-02
    avatar
    We Are Young Family
    2017-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