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改編電視劇的小說登上排行榜後的散文作品,也有一定可看性,主要探討起女性處境議題。主線是作者從與家人的互動中,梳理自己在諸多與主流價值不相容的各種行為與想法。
不喜歡人人都有,但不意味著每個人都能為不喜歡付出代價,甚至並沒有真的掌握不喜歡對抗了什麼樣的價值與會承受怎樣的壓力。生長環境的關係,和父親的關係在家中經濟條件改變後,有了本質上的變化。面對母親所做的決定,從各種不理解、不接受中,轉而試著母親角色中看出不同的風景,然後才接到可是偏偏不喜歡。
要知道,重男輕女的社會遺毒,從久遠以先直至今日,仍舊像詛咒一樣,沒能全然擺脫。比起遺傳性疾病,社會遺傳的遺毒恐怕也沒少過。求神問卜的想要生男,卻完全不顧生男者,依舊需要女子。同性婚姻立專法之後,依舊改變不了的除了生殖總得精卵結合外,女子合在一起看是好,但好的太寬,就像身材往橫走,並不這麼討喜。
從母親來的經驗,攤在陽光下以前,都不知道那些嘮叨恐怕是以前的苦所釀出的醋,酸味足,但並不每個人都懂珍惜欣賞。現代、流行、進步的各樣價值,對比起恐怕沒太多選擇的真實人生,批判起只怕有人再跌上一跤的提醒,還沒跌倒之前是雞婆,跌倒之後又怪乎提醒得不到位。容易嗎?每個時代都有難以擺脫的宿命,輝格史觀式花式嘴起來,其實也沒比較高級,就是時代不同罷了。
是說,明白來龍去脈之後,也不就接受了,而是知曉之後做出決定。磕磕碰碰的,不僅是母親的人生,還有自己的。各種不諒解多年後像火山一樣累積了種種不滿,只是不像母親能忍能吞,倔強的活出自己,到頭來壓縮的恐怕是母親的空間。不經意的互相傷害,不順從的握住了看似有道理的那方,遲遲不願退讓,並把這樣的不退讓作為不同世代的選擇不同,偏偏不喜歡能打開新的可能嗎?恐怕只有不斷摩擦之後,接受下個世代的挑戰。
學業、身材、性別的種種條條框框,持續的逼問著,但每次的回答都是選擇。那些曾經不快的經驗都結痂了,但並不都已經不痛。迷失過之後,來時路有時回望起來,多了不同的視角,經驗的疊合,讓這些偏偏不喜歡除了理由之外,多了一些支持別人也有自己選擇的力量。
最後,如果你也和母親有點摩擦,多年後還是有些碰不得的回憶,或許看了這書之後,得到一點和解的力量也是不錯的。傷人的即便不能回復原狀,至少可以期待部分修復。
推薦給想知道女性視角社會困境的朋友讀一讀作家視角的故事,當你以為已經性別平權,還是有很多鬼故事提醒著大家。是的,社會進步中,但或許還需要更多的累積,包容所有的偏偏,以及偏偏喜歡和偏偏不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