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開始只是單純的想找一個空間,和自己對話。就這麼說著說著會有陌生人來探望,甚至問候,久而久之,這成了個持續的故事⋯⋯
我透過講座來接觸人群,經由諮詢梳理故事,最後用文字釋放自己,這個循環讓我心靈舒適而滿盈,或許因為沒有預期,過程中收到的反饋往往給予我更多反思的機會,這種一直能成長的驚喜化為「#持續」的原動力。
大部分願意提供關注是因為契合與同理,是否「有料」不在一開始的想像中,純粹分享工作和孩子們拋給我的難題,曾聽其他講師提醒過文章要有知識點,實在沒有把握成為知識的"Giver",嘗試條列式整理,建立系統化閱讀模式(有點像系統家具櫃給人一目了然的清晰感)。
幾位好友們不約而同地陸續加入類似「日更三十」的活動,當然也收過邀請,但始終沒加入這行列。倒不是做不到,只是比起「畫出時間軸,做到打個勾」,我更喜歡自發的、不是別人要求的、隨心所欲的做著自己喜歡的事。
相信很多人有過類似的經驗,一旦興趣變成了工作,似乎就少了那麼點讓人開心的元素。
說是「商品」有些沉重,姑且稱為克萊珥的數位創作吧,能否商品化不敢過度期盼,若持續、清晰傳達著【我】,希望能吸引頻率相近的同行人常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