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2008年北京奧運時間點的中國高考亂象為背景,直擊「現代科舉」下,家長為了讓孩子「鯉躍龍門」而無所不用其極,付出金錢、勞力、時間、尊嚴,甚至是人性。
這樣的題材,在整個東亞或說是儒家文化圈內,應該都算是非常有感觸的了。
眾所皆知,中國幅員廣大,人口眾多,但是最上等的大學仍然就是那麼幾間,還有許多都集中在北京。
為了「公平」,中國的大學高考是全國共通的,你生在海南島,一樣能考上北京清華大學。
但讓我們面對現實,海南島是能有多少學生考得上北京清華大學?
生在北京的學生,有最好的師資,最好的環境,最好的家長,甚至還有當地保障名額,那他們當然考得上囉。
於是同樣是為了「公平」,海南島的學生可以「加分」。這方面電影比較模糊,似乎是直接加分,也可能是海南島出的考題就是比較簡單。
然後就有全中國各地的家長到處鑽營、托關係,把孩子送去類似的偏遠省分考試,以求能利用分數優勢高中狀元,稱為「高考移民」。
其實說高考是「現代科舉」一點都沒錯,因為這種制度真的在科舉時代就有了,各地省分的中舉名額是不同的,所以也真的有考生千里迢迢去名額多的省份應試。
但現代不是交通便利了嗎?資訊流通了嗎?這種行為也就越來越普遍、越來越方便,掮客甚至狂到敢說出「加五萬保你證件無誤、再加五萬直接給你一個北京清大的名額,不要就滾。」
用幣值和購買力來換算,大約台幣一百萬以內就能有一個台大的名額...說實在不算貴,難怪這麼多中國家長不管有關係沒關係,都趨之若鶩。
「移民」的方法其實意外的古典,就是冒充當地考生的身分。這方面連新聞都有很多報導,有時用的是輟學或是失蹤的人口去當地考試,那還算穩當;有的直接把考中的人給頂替掉了:「中舉」的考生苦等不到錄取通知,沒奈何回家種田去,殊不知幾千里外你「本人」都已經去學校註冊好了呢!
《菠蘿,鳳梨》的主角是一對母女,更正確說是母親,單親拉拔女兒長大,幫哥哥一家照顧癱癰在床的岳母,換來一個棲身之地與一點經濟支援。
媽媽當年的學校成績似乎並不比哥哥差,但是為了支援哥哥上學而輟學去北京打工,終於讓哥哥考中北京的三流大學,現在成了家鄉一個還有點能量的官,何等的威風。反之媽媽打了半輩子工,現在除了一個女兒外一無所有。
媽媽心中能不苦嗎?能不怨嗎?她用標準「虎媽」的姿態嚴厲督促女兒讀書,希望能在高考中代替自己揚眉吐氣,最起碼不用複製自己的人生。
但是讀書也是講天分的,女兒的成績連考個專科(大約等於台灣的五專或技術大學?)都很勉強,照當地「名師」的說法,那還不如去打工呢。
也是「名師」看在跟媽媽做過幾天同學(因為媽媽輟學)的份上給出了路子,也就是「高考移民」,人民幣七萬,不,甚至他那一份的一萬傭金都不用了,六萬就好。
媽媽上天下海,求哥哥求嫂嫂求朋友,最後幾乎是和哥哥撕破了臉放了狠話湊夠了錢,和女兒千里迢迢地從山東坐長途火車到了海南島。
才剛租了個房間,這邊掮客不認了,得加錢。想盡辦法湊夠了錢後,卻又看到一個又一個的「高考移民」被抓包,甚至還有已經考上的被舉報開除的消息。
母女倆怎看都不像是海南島人,北方的菠蘿和南方的鳳梨那是一樣的嗎?被舉報根本就是時間的問題,而時間也就這樣一點一滴的過去,滴答、滴答...
《菠蘿鳳梨》前半段像是同情社會底層的寫實片,而後半段簡直就像是犯罪驚悚片了。
看著媽媽隨著故事進展,為了女兒能「成龍成鳳」而一點一滴的放棄自己的底線,一開始不想要讓女兒去北京大染缸打工賺那不清不白的錢,甚至連「好閨蜜」發現老公外遇時情緒崩潰而大方提供的借款都不要。
但為了湊錢,媽媽情緒越來越焦躁,衣服領口也是越開越低。她幾乎是情緒勒索自己的哥哥才湊到錢,但到了海南島沒有退路之後,面對掮客的勒索,自己也開始以類似詐騙的手段去搞錢了。
為了女兒的出人頭地,她的肉體和原則都是可以出賣的了,但她的人性呢?她最後的底線在哪裡呢?電影的結尾用了好幾顆有夠長的長鏡頭(當然不能跟某些台灣名導相比),應該就是為了強調她最後的掙扎。
那還是太長了。我能體會到導演的用意,能讚嘆主演那走鋼絲一樣的演技,但那終究還是,有點太長了。
除了這最後一段劇情外,整部片是接近滿分的,母女倆那相愛相恨、互相折磨的表演實在是太到位了。
說說女兒,一個在「名師」口中在班上最努力的幾個人之一,而在成績單上卻又是倒數的幾個人之一。這樣的人我們求學途中應該都見過,甚至自己就是其中之一。
女兒會想要放棄高考,早點和朋友一樣去北京打工賺錢真的一點都不意外。她甚至對另外一個早就用「高考移民」考上一流大學的朋友嗤之以鼻。
她對於外表光鮮亮麗卻似乎把媽媽當作廉價傭人來用的舅舅一家既嫉妒又厭棄,對於自己不得不依賴舅舅的「好意」才有四堵牆一扇天花板能棲身,肯定有著說不出的憤怒。
她有著樸素的正義觀,對於自己用高考移民搶了當地學生的名額有所疑慮;她身處底層時因為憤怒而強大,能夠不聲不響地收拾行李準備孤身「進京」;但當她來到海南島成為「學霸」後卻無比膽怯,一舉一動都像在做賊。
可惜電影沒有對她給出一個明確的結局。不知道導演是無法決定呢,或是在中國的拍片環境下不允許呢?
畢竟,她若真考上了,那不就是鼓勵犯罪,造成很壞很壞的影響嗎?
但她若真被舉報了,那不就是在說韭菜要認命,乖乖去打工嗎?
也正因此,就連電影的結局、媽媽最後的決定,看起來也是透著一股妥協的味道。
但總的來說,這部片還是好看的,編劇和主演都確實不愧金馬獎入圍的強大。作為台灣人,我也很推薦大家去看看的,畢竟台灣近年似乎很少有這種「現代科舉」的題材,畢竟我們的大學多到只要你想讀,幾乎沒有讀不到的。
但我們真有擺脫科舉思維嗎?寒窗苦讀十年,一躍龍門的夢想?趁著年少拚死命學習,過了一道坎就一路坦途的期盼?如果沒有,為什麼我們的孩子要學習的才藝越來越多,補習的時間也越來越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