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僅僅以一個週末的時間就宣告它即將降臨,後天的天氣將會急速冷卻到十五度以下。
冬天的遲到可以解釋很多事情。例如,地球的氣候正在轉變,變成全然的夏天與冬天;或者,將人類的生活型態改變 (立冬了還再穿短袖);可能迎接一個更暖和更寒冷的冬天,這件事情將有待明年驗證。
對我來說,其實只是代表著過去的九到十一月份被英雄聯盟回鍋影響所吃掉的歲月就這樣流逝。
爸爸最後一次住院的十月,下班時打開LOL是很自在、放縱的。能夠輕鬆獲得成就感,或者不甘心然後再繼續下一場。LOL在我的生命中來來去去,自大學入坑之後就沒有停止玩過,或者像最近幾年,棄坑了一陣子又回鍋。除了喜歡與三五好友講著幹話彼此嘲笑以外,就是一種懷念感吧?畢竟它現在越來越少人玩了,都只剩下老人。
過去三四個月,每周都要去探望爸爸兩次,然後出門一到兩次,加班一到兩次,一周的時間也就這樣就過去了。
終於在上周五,我的堅定意志又再度甦醒,又將LOL給移除,象徵著我人生中美好的未來即將來臨?
//
最近對我的同溫層來說還有另一個重要的事情,那就是《進擊的巨人》終於迎來最終章。
早在多年前《巨人》的連載完結時我就知道它的結局,我對它的結局一點也不失望,而且我也從未覺得艾連的「窩不知道」很糟糕。
對我來說,一直以來跟著艾連視角長大的我來說,我不知道的結局就是象徵著一言難盡。在當下那個情境,艾連也不知道他為何會這樣做,只是順應著某些直覺、第六感做出的決定。
會將它列為神作的理由很簡單但又複雜。
不知道從何開始,我在觀賞一個故事的時候,我鮮少去做聯想或猜測。在進入了故事的框架後,按照故事的主軸、劇情走向,跟著主角層層剝開起承轉合的面紗。
身邊有些朋友,喜歡對任何故事的發展都進行臆測,並對自己推算正確的結局暗自竊喜或大肆宣傳。但我從來都不是這樣的人,我就只是很盲目的跟著導演及演員想帶給我的鏡頭或演出。
可能,這來自於我一直以來都是以實證或經驗來做為我人生的標準有關。對於自己沒見過、或是見過了但早已知道走向的結局或故事也會沾沾自喜的覺得自己很優秀 (需要改進的這部分就不講太多),因此沒看過的東西有時也會覺得那些事物想必沒什麼值得探究的地方。
所以,更多年前當《巨人》還在連載九十多話的時候,它在我心目中就已經是神作。我記得蠻清楚,那時的劇情是調查兵團要進行政變,主角一行人跟想皮克希斯都進行了一番算計。對二十五歲的我來說,從一部王道漫畫的感覺體會到了政治鬥爭的劇情讓我很是滿意。
後來,好一陣子我都沒看因為念了研究所又出社會。
我的驚訝程度或許不亞於年幼的艾連,原來我身處的世界,才是最渺小的地方嗎?
也就是說,一直以來牆內的人民就這樣互相取暖度過了一百年嗎?
我不禁想到自己身處的台灣,心想台灣也跟牆內的人民很像,過著很優渥舒服的生活,始終沒有太多危機意識,也對外在的威脅視而不見。
當然,如果要將牆內的人民比喻成台灣,或許又是另外一件事情了。
//
所以,當創哥告訴我牆外的世界很寬廣,並且也有可操控的巨人時,《巨人》神作的地位就更加無法撼動。
之後的劇情各位都知道了,快速而且又將戰爭、正義、統治、穿越等議題拉了進來,《巨人》儼然已經發展成不管從哪個角度來說都太多意涵的一部作品。
雖然很多細節我早已忘記,明年應該會從頭開始觀賞起。但我仍然記得,自己是贊成艾連地鳴行動的滅世派。對於跟著艾連的視角一起長大的我,更重要的一直是身邊的人,從來都不是其他人。
或許這個想法跟一直以來想透過寫文告訴我的讀者這個世界很美好、漂亮的初衷背道而馳。不過這可能只是帶入感的深入導致了這一結果,或許現在31歲的我再度觀賞,又會有不同的想法。
雖然短期內沒辦法用行動支持創哥把最終章看完,但還是感謝諫山創在這個動盪的時代給了一部這麼好的作品。不管從哪個面向來看都是指標性的作品,至少對我來說給我很大的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