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念教養培育好人>不只是教養書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這是一本不能只是花時間閲讀,而是要在生活中「體悟」的書,也是一本被書名耽誤的好書。 


之所以會說是被書名耽誤,是因為一開始看到:「正念教養培育好人」的書名時,其實壓根提不起興趣。「好人」的定義太狹隘,況且對於正念的觀念我聽很多了,也看過無數本教養書籍,但在教養孩子的路上挫折一樣沒少過。書就這樣靜靜躺在桌上好幾天,連翻閲的動力也沒有。 


直到前天兒子在浴室玩吹泡泡,弄得地板又濕又滑就算了,還整身濕漉漉的,連打了好幾個噴涕,接著開始咳嗽咳個不停。 我聽見浴室傳來咳嗽聲,原本是想過去關心一下兒子,不是感冒才剛好,怎麼又開始咳了?結果,頭甫探進浴室,映入眼簾的是,一個光著身子吹泡泡的男孩。 


「你到底在幹嘛?」我的關心頓時轉為憤怒,心中一把怒火燒掉我的母愛,變成噴火龍狂罵了孩子一頓。這傢伙到底在幹嘛?不知道天氣變冷了嗎?吹泡泡有必要光著身子嗎?萬一又感冒了怎麼辦? 


然而,兒子其實也被罵得很委屈,家裡能玩泡泡的地方就只有浴室,怕把衣服弄髒,還特地脫光衣服玩,反正等一下就要洗澡了,先脫衣服也只是剛剛好而已,怎麼就被罵了呢? 


母子倆各有各的委屈,各有各的立場。但飆罵完兒子後,我就後悔了。明明是想關心孩子,怎麼變成了怒罵?等到夜深人靜回到書房時,看見躺在書桌上的這本書,副標寫著:「一堂不必生氣、走出困局的親子必修課」我心想:「教養怎麼可能不生氣?我才剛剛吼完孩子呢!」這未免也太諷刺了吧! 


內疚的母親,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還是翻開了這本書。


 「你阻止不了大浪,但可以學習如何衝浪。」—喬·卡巴金 


原以為作者是要教我們如何不生氣,但作者在書中提到,在教養過程中會感到憤怒,是很正常的生理反應。我們要做的不是去阻止情緒浪潮,而是學習衝浪。 在學會衝浪之前,要懂得如何和大浪和平共處。還不會衝浪,至少也要看見「浪來了」,而不是茫然地被浪捲走。


 承認你的憤怒

「承認吧!你明明就在生氣!」不想被憤怒的浪捲走,就得先看見它,承認你的憤怒。如果你覺得壓力沉重、心情煩躁,那就承認吧!容許這些感受存在,而不是企圖否認,假裝自己一點也沒事。 可是,承認完之後呢?承認我有這些負面情緒,難道一切就海闊天空嗎?


 作者在書中提出了一個實際有用的作法,那就是「跳脫負面思緒」。當我們一旦有了負面情緒,很容易就會不自覺陷進去,被情緒的枷鎖困住。尤其是父母,不小心失控罵了孩子,下一秒就又會陷入自責:「我剛剛幹嘛那麼兇?」、「我怎麼又吼了孩子?」、「我真是糟糕的父母」…… 


然而,這些負面思緒會阻礙我們做出好的選擇。作者建議我們可以練習當察覺到自己有負面思緒時,將「#我正在產生一個想法,那就是……」這個句子放在負面思緒之前。以客觀的角度看待這些念頭,讓自己和這些無益的思緒之間產生一些空間,進而選擇將注意力放回當下此刻。


#了解情緒為何被引爆 

透過正念練習,可以幫助我們清楚看見自己的問題,了解情緒為何被引爆。就像我看見兒子光著身子在浴室吹泡泡,然後咳嗽咳個不停,之所以會氣得抓狂,是因為擔心孩子反覆感冒一直吃藥對身體不好。但我沒說出我的擔憂,而是以憤怒取代。 


了解我們的反應是來自自己內在的東西,能幫助我們在教養的情境裡後退一步。然而,這不是一蹴可幾的事情,教養沒有捷徑,只能透過一點一滴、一天一天地增強自我覺察。 並不是看完這本書後,就能成為開悟的完美父母。我們可能還是一樣會失控,偶爾還是會陷入情緒風暴,但要相信我們絕對都有能力可以 #重新開始。


在衝突過後,修補已經造成的傷害,實際作法包括三個部分: 

1.提出欣賞與感謝

2.表達歉意表達

3.傷痛與難處 


透過欣賞和感謝看見對方的好,為自己還沒來得及說出口的對不起表達歉意,同時也讓對方理解你的傷痛和難處。讓僵化的關係因為這份理解,重新產生連結。 


教養孩子確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經常會感到無力與挫折。坊間五花八門的教養書,提供了許多工具和建議,但之所以知易行難,是因為在教養路上飽受挫折的父母,連恢復理智都有困難了,怎麼可能照著教養書上的方法執行? 


不過,「正念教養培育好人」這本書卻有點不一樣,我常常讀著讀著會以為在看修行書,可能因為教養本身其實就是一種修行。書中教的不是教養方法或技巧,而是「正念靜心練習」。面對孩子失序的行為,我們還是會生氣,但可以透過正念修習,慢慢減少吼罵的次數與頻率,進而選擇更有效的溝通方式。

 當我們透過正念與巧妙的溝通,把教養變成是一種合作模式,和孩子一起合作,或許就能走出困局,與孩子建立起終生相愛的連結! 


想看更多育兒經分享嗎?歡迎來我的粉絲專頁按讚喔 和你一樣都是媽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和你一樣都是媽的沙龍
39會員
169內容數
韓劇王后傘下系列劇評,道出媽媽的心聲,看劇學教養
2024/01/16
這不只是一本書,而是一份禮物,來自生命的禮物。讓我們在日復一日繁忙的生活中,能夠靜下心來閱讀,透過文字的魔力,找回身心安在力量。 當媽媽之後,時常聽到專家們強調,教養孩子必須要「溫柔而堅定」。對於急性子的我來說,忍不住懷疑:「到底要怎樣才能做到溫柔而堅定?」面對怎麼講都講不聽的孩子,沒有火冒三丈就
Thumbnail
2024/01/16
這不只是一本書,而是一份禮物,來自生命的禮物。讓我們在日復一日繁忙的生活中,能夠靜下心來閱讀,透過文字的魔力,找回身心安在力量。 當媽媽之後,時常聽到專家們強調,教養孩子必須要「溫柔而堅定」。對於急性子的我來說,忍不住懷疑:「到底要怎樣才能做到溫柔而堅定?」面對怎麼講都講不聽的孩子,沒有火冒三丈就
Thumbnail
2024/01/07
若要問我,人生中最愛自己的時刻,我想那就是此刻。母愛就是最好的保養品,雖然有時候母愛不小心也會燃燒殆盡,但即便吼了孩子三千遍,他們還是愛妳不厭倦,覺得媽媽全世界最溫柔、最漂亮的人。孩子無條件地愛我,才讓我更懂什麼是愛
Thumbnail
2024/01/07
若要問我,人生中最愛自己的時刻,我想那就是此刻。母愛就是最好的保養品,雖然有時候母愛不小心也會燃燒殆盡,但即便吼了孩子三千遍,他們還是愛妳不厭倦,覺得媽媽全世界最溫柔、最漂亮的人。孩子無條件地愛我,才讓我更懂什麼是愛
Thumbnail
2023/11/24
這是一本很溫暖的書,並不是讀完書後,從此關係就暢行無阻,或是自信心大幅提升。但至少可以善用書中「給自己的心理學小蛋糕」實踐指南,替自己送上一塊蛋糕,在感到心累或不知道如何應對時,翻閱這部分,實踐在生活中,相信就能慢慢長出屬於自己的力量。
Thumbnail
2023/11/24
這是一本很溫暖的書,並不是讀完書後,從此關係就暢行無阻,或是自信心大幅提升。但至少可以善用書中「給自己的心理學小蛋糕」實踐指南,替自己送上一塊蛋糕,在感到心累或不知道如何應對時,翻閱這部分,實踐在生活中,相信就能慢慢長出屬於自己的力量。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正念教養培育好人」這本書有點不一樣,我常常讀著讀著會以為在看修行書,可能因為教養本身其實就是一種修行。書中教的不是教養方法或技巧,而是「正念靜心練習」。面對孩子失序的行為,我們還是會生氣,但可以透過正念修習,慢慢減少吼罵的次數與頻率,進而選擇更有效的溝通方式。
Thumbnail
「正念教養培育好人」這本書有點不一樣,我常常讀著讀著會以為在看修行書,可能因為教養本身其實就是一種修行。書中教的不是教養方法或技巧,而是「正念靜心練習」。面對孩子失序的行為,我們還是會生氣,但可以透過正念修習,慢慢減少吼罵的次數與頻率,進而選擇更有效的溝通方式。
Thumbnail
給每天要面對孩子情緒的你 教導孩子真的很難,或是要面對他們生氣或是不開心時,不能動粗,我們做家長的也是人,會生氣,會傷心,或寂寞,也需要被人同理,如果真的無法處理好孩子的情緒,不要太自責,因為我們不是專家,我們是家長,一起陪伴孩子們成長的好朋友。
Thumbnail
給每天要面對孩子情緒的你 教導孩子真的很難,或是要面對他們生氣或是不開心時,不能動粗,我們做家長的也是人,會生氣,會傷心,或寂寞,也需要被人同理,如果真的無法處理好孩子的情緒,不要太自責,因為我們不是專家,我們是家長,一起陪伴孩子們成長的好朋友。
Thumbnail
以下一位有緣人分享,來文照登: 《阿伯的話—現場開示精華節錄》:「遇到事情不要動不動就生氣。有時候係佛菩薩在考驗你的忍辱與耐心」。 「與人相處要凡事圓滿,才不會結來世怨」。 家裡有個調皮搗蛋的小兒子,真的沒少讓我操心。曾經有個師父跟我說,我的小兒子是來報恩的。當時我說:「不可能吧?這小的反而是最難教
Thumbnail
以下一位有緣人分享,來文照登: 《阿伯的話—現場開示精華節錄》:「遇到事情不要動不動就生氣。有時候係佛菩薩在考驗你的忍辱與耐心」。 「與人相處要凡事圓滿,才不會結來世怨」。 家裡有個調皮搗蛋的小兒子,真的沒少讓我操心。曾經有個師父跟我說,我的小兒子是來報恩的。當時我說:「不可能吧?這小的反而是最難教
Thumbnail
生氣,一個讓人感到害怕的情緒,真的有這麼糟糕嗎?會不會生氣其實是有用途的呢?生氣的時候可以大力吸氣再吐氣、可以找人幫忙或聊一聊、也可以去做一些自己喜歡的事讓自己冷靜下來唷!《我好生氣》帶我們好好生氣!
Thumbnail
生氣,一個讓人感到害怕的情緒,真的有這麼糟糕嗎?會不會生氣其實是有用途的呢?生氣的時候可以大力吸氣再吐氣、可以找人幫忙或聊一聊、也可以去做一些自己喜歡的事讓自己冷靜下來唷!《我好生氣》帶我們好好生氣!
Thumbnail
如果可以選擇,絕大多數的人都想當個脾氣好的人吧?可是當我們受到刺激,情緒總是本能地一瞬間就上來,有時候都還來不及思考該如何反應比較恰當,就先面露凶光,甚至口出惡言。但不管是對別人還是對自己生氣,事後回想起來,都是百害而無一利,後悔卻也來不及。 然而,「不生氣」是可以練習的。 當我們一次又一次的檢視生
Thumbnail
如果可以選擇,絕大多數的人都想當個脾氣好的人吧?可是當我們受到刺激,情緒總是本能地一瞬間就上來,有時候都還來不及思考該如何反應比較恰當,就先面露凶光,甚至口出惡言。但不管是對別人還是對自己生氣,事後回想起來,都是百害而無一利,後悔卻也來不及。 然而,「不生氣」是可以練習的。 當我們一次又一次的檢視生
Thumbnail
這個月小宇宙出版一套「親子情緒管理小學堂」,《我再也不鬧脾氣》、《我從此不愛比較》、《我變得有自信》、《我能做到答應的事》、《我敢向霸凌說不》、《我學會接納分手》分別探討的議題包含生氣、嫉妒、自信、約定、霸凌與父母離婚。
Thumbnail
這個月小宇宙出版一套「親子情緒管理小學堂」,《我再也不鬧脾氣》、《我從此不愛比較》、《我變得有自信》、《我能做到答應的事》、《我敢向霸凌說不》、《我學會接納分手》分別探討的議題包含生氣、嫉妒、自信、約定、霸凌與父母離婚。
Thumbnail
最近,面對兩歲多的女兒時,我特別容易發怒。她正在處學習自主的階段,很多事情都堅持自己來,若是我阻止她,她便會哭鬧,而我也跟著生氣起來,接連幾次下來,我越發沒有耐心能靜下心來溝通。 我其實不太喜歡這樣的容易生氣的自己。從小我就是個溫和的女生,在家裡排行老二,所以「忍耐」與「妥協」是我學習最好的功課。然
Thumbnail
最近,面對兩歲多的女兒時,我特別容易發怒。她正在處學習自主的階段,很多事情都堅持自己來,若是我阻止她,她便會哭鬧,而我也跟著生氣起來,接連幾次下來,我越發沒有耐心能靜下心來溝通。 我其實不太喜歡這樣的容易生氣的自己。從小我就是個溫和的女生,在家裡排行老二,所以「忍耐」與「妥協」是我學習最好的功課。然
Thumbnail
這是一本值得買的書。 禪宗的世界,總是說空道無;他們想透過各種故事案例來說明,語言文字只是表達的工具,其中的道理依然隱藏在生活之中。所以,繞了一大圈,生活還是生活,只是並不只是那樣而已。對很多人來說,這樣的探討實在有講跟沒講一樣,說道最後,只好歸結於自己沒有“慧根”。殊不知,即便“知道”了,也
Thumbnail
這是一本值得買的書。 禪宗的世界,總是說空道無;他們想透過各種故事案例來說明,語言文字只是表達的工具,其中的道理依然隱藏在生活之中。所以,繞了一大圈,生活還是生活,只是並不只是那樣而已。對很多人來說,這樣的探討實在有講跟沒講一樣,說道最後,只好歸結於自己沒有“慧根”。殊不知,即便“知道”了,也
Thumbnail
從小把孩子當成獨立的個體,碰到友人時他能回答的都讓他自己答;平日的生活作息有規範,有情緒也知道會被看到被瞭解,而且身邊會有人幫助自己;你尊重孩子,孩子自然感受得到,自然也較能尊重自己從而尊重別人,有了情緒父母已教導如何減溫,如何因應,那麼獨立後,有了情緒,其因應也就不會太離譜了。
Thumbnail
從小把孩子當成獨立的個體,碰到友人時他能回答的都讓他自己答;平日的生活作息有規範,有情緒也知道會被看到被瞭解,而且身邊會有人幫助自己;你尊重孩子,孩子自然感受得到,自然也較能尊重自己從而尊重別人,有了情緒父母已教導如何減溫,如何因應,那麼獨立後,有了情緒,其因應也就不會太離譜了。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