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賠罪觀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FaceBook發表於2018/8/23

年中看了《三塊看板》(Three Billboards Outside Ebbing, Missouri)這部電影後,有點感想,如今得以藉吳睿軒事件發揮。故事裡,美國中西部的一位媽媽因女兒被姦殺而警方未能破案,遷怒警方,先是租鎮外公路旁的三塊看板發言羞辱、逐步升級到放火將警局燒毀,最後由一位先前打壓過她、後來被她收服的去職警員陪同,開車前往另一州去殺一名吹噓在伊拉克犯過案情類似的姦殺案的退役軍人。

吳睿軒的“宣言”

吳睿軒的“宣言”

《三塊看板》電影海報

《三塊看板》電影海報

這並非伸張正義,亦非“基度山恩仇記”,而是任意抓一個報復對象。看完電影後,立即聯想在校園任意射殺同學、從拉斯維加斯大飯店客房窗戶朝下掃射廣場上聚歡的群眾等美國案件。自己的不幸或不如意需由全民賠罪的心理相同,差異在一為罪案,一為肯定與提倡。《三塊看板》獲該年度的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電影也如此安排故事:警方明知警局是女主角放火的,但她既然是故事裡的“女英雄”,因此警方連案都不查、形同認可。至於我們這位“女英雄”呢,警局毀了鎮上如出現治安問題將會殃及鎮民不在她考慮之列,她只念念不忘“我的權利!”

講到“我的權利!”,我卻有一個“世風日上”觀。在早期基督教裡,為信仰受酷刑慘死是往天國的直達車,透露當時人們面對殘酷唯有認命、到天國去討賠償,天國賠償促使殉道者擁抱慘死,且把救世主耶穌當作受酷刑慘死的楷模。待到有“人權”的普遍覺醒,大概是在二戰以後,湧現為猶太人集體大屠殺討回公道的共識,猶太人得以成為“樣板受害者”。人權意識日趨發達自然是好事,受害者意識也隨著擴散,卻很難為之設限、說該適可而止,蓋設限總隨人的主觀而異,例如女權主義祭出“泛強姦論”,說它過火者總不免是“男性中心”立場。

1992年美國出版了《受害者國度》(A Nation of Victims)一書,透露受害者(要求賠償)思想之氾濫:在停車場偷車的竊賊遁走時因慌張至因撞車身亡者,家屬反去控告停車場的經營者“過失殺人”、到速食店買咖啡被熱咖啡燙傷就循法律途徑追索賠償、更有“尼古丁受害者”一邊靠在沙發上抽煙,一面受訪問大談她成功地控告煙草公司賠償千萬美元的經驗。然而,在高爾夫球場被球打傷控告營業者也好、在人家門口踩到一淌水滑倒受傷將物業主告個傾家蕩產也好,總有一個可抓住的“加害者”。如果心中瀰漫“受害感”卻連一個模糊的“加害者”都辨認不了,那麼就在空氣裡隨便抓一個或一大片。

raw-image

孫安佐案發之時,我想一個在臺灣連做夢都不會想到殺同學的,怎麼入了美國境就隨俗了。吳睿軒案使我改變了這種國別思維方式:不論在那裡,大概都是到了“我們這樣的一個時代”。

 【後記:吳睿軒與孫安佐都受到譴責與懲罰,至於那部毫無救贖價值(no redeeming value)的 《三塊看板》,其女主角法蘭西絲·露易絲·麥朵曼(Frances Louise McDormand)與演夥同她去跨州殺陌生人的前警員山姆·洛克威(Sam Rockwell)同時獲得第90屆奧斯卡最佳女主角與男配角金像獎。】

avatar-img
22會員
62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孫隆基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原先以為第四冰河時期結束至今的全新世只構成一個時段,如今被國際地層委員會為三個副時段,而“4.2千年事件”被當作是從第2至第3段的分水嶺。三者以目前的階段最長,似乎也該到了臨界點,或者已經越過了也說不定,學術界是否在等待一個大劫以命名第四個副時段的起點“事件”?
寫於2019年7月 這部片子台譯《瞞天過海:八面玲瓏》,乃Ocean's 11系列最晚近的一部,將盜竊集團變成全女性,卻畫蛇添足地插入了華人雜技演員秦少波,該人在故事裡從未參加籌畫,事後分贓也不見有他。他並非偉岸男子,身材比女人還細小,因此不脫美國電影以中國人代表“中性”的窠臼。
這部據云揭臺灣政壇黑幕的電影,以棠府祖孫三代三位女性為核心,涉及政商勾結、地下交易、掏空公款、滅門慘案等罪孽,最後的贏家是氣質高雅、虔誠信佛、總是笑臉迎人,卻心如蛇蠍的棠夫人。為避誨淫誨盜之嫌,故事對惡人做出“世上最可怕不是眼前的刑罰,而是那無愛的未來”的詛咒。”劇情卻對“愛”與“人情”都缺乏批判。
【寫於2020年5月新冠疫情期間,有感川普有二度當選美國總統的可能而重發】 我在美國任教職時,一位美國同事告訴我:他從小就抗拒用吸管喝飲料,因為如此做有點“娘娘腔”。我想起了這段插曲,是當白宮在防疫期間對全國作每日報告,美國總統繼佛奇博士提倡戴口罩後,說他本人是不會戴的。卻由第一夫人梅蘭妮去戴。
此文乃2020年初的舊作,當時全球爆發新冠疫情。距當時剛巧一百年前,一場當時算是“新型”的H1N1流感導致全世界5億人被感染,5千萬到1億人死亡,而當時世界人口是18億人,規模遠超於歐洲中古的“黑死病”,但卻從不見於歷史教科書,說明所謂“歷史”確實是一個視差問題。
古羅馬滅猶太人,把他們的原鄉改名為“巴勒斯坦”。一千八百年後,猶太人拿了一張東漢時代的地契索回“祖產”,恢復最古老的國名”以色列“,驅逐在“巴列斯坦”棲息的阿拉伯人,閱讀《聖經》長大的西方人認同了這份地契。今日巴勒斯坦人被以色列困死在加薩,足與二戰期間納粹在華沙畫地為牢予以滅絕的“猶太區”比擬。
原先以為第四冰河時期結束至今的全新世只構成一個時段,如今被國際地層委員會為三個副時段,而“4.2千年事件”被當作是從第2至第3段的分水嶺。三者以目前的階段最長,似乎也該到了臨界點,或者已經越過了也說不定,學術界是否在等待一個大劫以命名第四個副時段的起點“事件”?
寫於2019年7月 這部片子台譯《瞞天過海:八面玲瓏》,乃Ocean's 11系列最晚近的一部,將盜竊集團變成全女性,卻畫蛇添足地插入了華人雜技演員秦少波,該人在故事裡從未參加籌畫,事後分贓也不見有他。他並非偉岸男子,身材比女人還細小,因此不脫美國電影以中國人代表“中性”的窠臼。
這部據云揭臺灣政壇黑幕的電影,以棠府祖孫三代三位女性為核心,涉及政商勾結、地下交易、掏空公款、滅門慘案等罪孽,最後的贏家是氣質高雅、虔誠信佛、總是笑臉迎人,卻心如蛇蠍的棠夫人。為避誨淫誨盜之嫌,故事對惡人做出“世上最可怕不是眼前的刑罰,而是那無愛的未來”的詛咒。”劇情卻對“愛”與“人情”都缺乏批判。
【寫於2020年5月新冠疫情期間,有感川普有二度當選美國總統的可能而重發】 我在美國任教職時,一位美國同事告訴我:他從小就抗拒用吸管喝飲料,因為如此做有點“娘娘腔”。我想起了這段插曲,是當白宮在防疫期間對全國作每日報告,美國總統繼佛奇博士提倡戴口罩後,說他本人是不會戴的。卻由第一夫人梅蘭妮去戴。
此文乃2020年初的舊作,當時全球爆發新冠疫情。距當時剛巧一百年前,一場當時算是“新型”的H1N1流感導致全世界5億人被感染,5千萬到1億人死亡,而當時世界人口是18億人,規模遠超於歐洲中古的“黑死病”,但卻從不見於歷史教科書,說明所謂“歷史”確實是一個視差問題。
古羅馬滅猶太人,把他們的原鄉改名為“巴勒斯坦”。一千八百年後,猶太人拿了一張東漢時代的地契索回“祖產”,恢復最古老的國名”以色列“,驅逐在“巴列斯坦”棲息的阿拉伯人,閱讀《聖經》長大的西方人認同了這份地契。今日巴勒斯坦人被以色列困死在加薩,足與二戰期間納粹在華沙畫地為牢予以滅絕的“猶太區”比擬。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上個星期到怡保郊區一間購物中心的戲院觀看《五月雪》。雖然不知道為何怡保市中心的戲院為何沒有上映,但在這門可羅雀的購物中心的戲院院廳,還是有十多位觀眾一同觀賞這部多處被消聲和模糊化的電影。觀眾全都是華裔,顯示部份馬來西亞華裔還是關注和好奇五一三族群暴動這議題,這段歷史傷痕「並沒有過去」。 被消音和模
Thumbnail
究竟汙名化被害者要持續幾個世紀呢?從古至今,協助加害者脫身的文化為什麼會一直存在?分明有令人遺憾的事實發生,卻不能為它進行真正的哀悼
Thumbnail
當子女發生重大事故時,無論是被傷害還是傷害別人,為人父母的在第一時間往往義無反顧的站在孩子這一邊,可置理智、道德、規範於度外,可拿名聲、操守、性命來交換--這種不理性的行為模式,源自於親子間純粹天然的情感,但卻可能走火入魔。最近在Netflix上架的台劇《誰是被害者2》將這個現象發揮得淋漓盡致……
Thumbnail
盲點是一部著重社會議題的電影,故事敘述發生在美國加州的一系列槍擊事件,以及主角對於種族歧視和社會底層問題的思考。電影通過角色的視角切換,讓觀眾感受到不同的懸疑和恐懼。故事末尾呼籲觀眾以包容和理解的態度面對社會。觀看者的心得和感受也是值得分享和討論的。整部片充滿情感起伏和對社會現況的深刻反思。
Thumbnail
今天的影片內容全部都是我的個人意見,裡面很可能有些我過度解釋,或者我夢到的劇情環節,請各位理智討論、海量包容,給怕被捏的孩子們一句無雷簡評:2019年台劇神作在此,不看?神經病喔!啊,不能說神經病,很敏感。
Thumbnail
*張藝謀導演感人至深的人文關懷之作 *五顆星推薦 這部電影以中國《刑法》第二十條為題,根據社會熱點案件「昆山反殺案」、「福州趙宇案」和「淶源反殺案」進行改編。特別是昆山反殺案,發生於2018年8月,喚醒了司法實踐中沉睡的正當防衛制度。 《第二十條》交織三條線索,分別描述了校園霸淩、公交車上
Thumbnail
隨機殺人犯的家屬試圖在輿論指責之下生存、重新開始。 隨機殺人事件的受害者家屬無法走出陰霾,最終導致夫妻間、親子間的關係破裂。 專門替重刑犯辯護的人權律師,因為害家人受到正義魔人死亡威脅,在志業與家庭的衝突中掙扎。
Thumbnail
在各媒體發展迅速的年代,輿論有著令人畏懼的力量;輿論能夠造神,亦能造惡魔。我們總以為自己公正客觀、保有批判性思考、能明理地分辨是非,但我們仔細回想一下,自己是否也曾在媒體的推波下,與大眾一起未審先判呢? 我想起2017年的南港小模案,媒體報導風向將受害者的好友推向了輿論風口,直指她和犯人男友共同涉
Thumbnail
《雙面女弒親案》,昭顯並非親子關係的危險及脆弱,當然也無關乎疾患或人的先天道德或屬性。那只是一個這方逼迫,那方反抗無能,雙方都被倫理及情感束縛,最終以解放惡意鑄成的悲劇。
Thumbnail
《惡女》終究展示了兩種惡:專屬於女性的,以及*「普世價值」的惡。前者虛假,卻實在帶來痛苦;後者真實,當事人卻毫無代價。正是這種反差指控了社會對「女人」的要求,甚至無關乎對錯,單憑浮光掠影就能定罪的膚淺。它餽贈觀眾的奧義,則是人應溫吞、無傷舒張自己的欲求,並捍衛自己舒張的權利;或者壓抑,期待不瘋。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上個星期到怡保郊區一間購物中心的戲院觀看《五月雪》。雖然不知道為何怡保市中心的戲院為何沒有上映,但在這門可羅雀的購物中心的戲院院廳,還是有十多位觀眾一同觀賞這部多處被消聲和模糊化的電影。觀眾全都是華裔,顯示部份馬來西亞華裔還是關注和好奇五一三族群暴動這議題,這段歷史傷痕「並沒有過去」。 被消音和模
Thumbnail
究竟汙名化被害者要持續幾個世紀呢?從古至今,協助加害者脫身的文化為什麼會一直存在?分明有令人遺憾的事實發生,卻不能為它進行真正的哀悼
Thumbnail
當子女發生重大事故時,無論是被傷害還是傷害別人,為人父母的在第一時間往往義無反顧的站在孩子這一邊,可置理智、道德、規範於度外,可拿名聲、操守、性命來交換--這種不理性的行為模式,源自於親子間純粹天然的情感,但卻可能走火入魔。最近在Netflix上架的台劇《誰是被害者2》將這個現象發揮得淋漓盡致……
Thumbnail
盲點是一部著重社會議題的電影,故事敘述發生在美國加州的一系列槍擊事件,以及主角對於種族歧視和社會底層問題的思考。電影通過角色的視角切換,讓觀眾感受到不同的懸疑和恐懼。故事末尾呼籲觀眾以包容和理解的態度面對社會。觀看者的心得和感受也是值得分享和討論的。整部片充滿情感起伏和對社會現況的深刻反思。
Thumbnail
今天的影片內容全部都是我的個人意見,裡面很可能有些我過度解釋,或者我夢到的劇情環節,請各位理智討論、海量包容,給怕被捏的孩子們一句無雷簡評:2019年台劇神作在此,不看?神經病喔!啊,不能說神經病,很敏感。
Thumbnail
*張藝謀導演感人至深的人文關懷之作 *五顆星推薦 這部電影以中國《刑法》第二十條為題,根據社會熱點案件「昆山反殺案」、「福州趙宇案」和「淶源反殺案」進行改編。特別是昆山反殺案,發生於2018年8月,喚醒了司法實踐中沉睡的正當防衛制度。 《第二十條》交織三條線索,分別描述了校園霸淩、公交車上
Thumbnail
隨機殺人犯的家屬試圖在輿論指責之下生存、重新開始。 隨機殺人事件的受害者家屬無法走出陰霾,最終導致夫妻間、親子間的關係破裂。 專門替重刑犯辯護的人權律師,因為害家人受到正義魔人死亡威脅,在志業與家庭的衝突中掙扎。
Thumbnail
在各媒體發展迅速的年代,輿論有著令人畏懼的力量;輿論能夠造神,亦能造惡魔。我們總以為自己公正客觀、保有批判性思考、能明理地分辨是非,但我們仔細回想一下,自己是否也曾在媒體的推波下,與大眾一起未審先判呢? 我想起2017年的南港小模案,媒體報導風向將受害者的好友推向了輿論風口,直指她和犯人男友共同涉
Thumbnail
《雙面女弒親案》,昭顯並非親子關係的危險及脆弱,當然也無關乎疾患或人的先天道德或屬性。那只是一個這方逼迫,那方反抗無能,雙方都被倫理及情感束縛,最終以解放惡意鑄成的悲劇。
Thumbnail
《惡女》終究展示了兩種惡:專屬於女性的,以及*「普世價值」的惡。前者虛假,卻實在帶來痛苦;後者真實,當事人卻毫無代價。正是這種反差指控了社會對「女人」的要求,甚至無關乎對錯,單憑浮光掠影就能定罪的膚淺。它餽贈觀眾的奧義,則是人應溫吞、無傷舒張自己的欲求,並捍衛自己舒張的權利;或者壓抑,期待不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