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賠罪觀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FaceBook發表於2018/8/23

年中看了《三塊看板》(Three Billboards Outside Ebbing, Missouri)這部電影後,有點感想,如今得以藉吳睿軒事件發揮。故事裡,美國中西部的一位媽媽因女兒被姦殺而警方未能破案,遷怒警方,先是租鎮外公路旁的三塊看板發言羞辱、逐步升級到放火將警局燒毀,最後由一位先前打壓過她、後來被她收服的去職警員陪同,開車前往另一州去殺一名吹噓在伊拉克犯過案情類似的姦殺案的退役軍人。

吳睿軒的“宣言”

吳睿軒的“宣言”

《三塊看板》電影海報

《三塊看板》電影海報

這並非伸張正義,亦非“基度山恩仇記”,而是任意抓一個報復對象。看完電影後,立即聯想在校園任意射殺同學、從拉斯維加斯大飯店客房窗戶朝下掃射廣場上聚歡的群眾等美國案件。自己的不幸或不如意需由全民賠罪的心理相同,差異在一為罪案,一為肯定與提倡。《三塊看板》獲該年度的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電影也如此安排故事:警方明知警局是女主角放火的,但她既然是故事裡的“女英雄”,因此警方連案都不查、形同認可。至於我們這位“女英雄”呢,警局毀了鎮上如出現治安問題將會殃及鎮民不在她考慮之列,她只念念不忘“我的權利!”

講到“我的權利!”,我卻有一個“世風日上”觀。在早期基督教裡,為信仰受酷刑慘死是往天國的直達車,透露當時人們面對殘酷唯有認命、到天國去討賠償,天國賠償促使殉道者擁抱慘死,且把救世主耶穌當作受酷刑慘死的楷模。待到有“人權”的普遍覺醒,大概是在二戰以後,湧現為猶太人集體大屠殺討回公道的共識,猶太人得以成為“樣板受害者”。人權意識日趨發達自然是好事,受害者意識也隨著擴散,卻很難為之設限、說該適可而止,蓋設限總隨人的主觀而異,例如女權主義祭出“泛強姦論”,說它過火者總不免是“男性中心”立場。

1992年美國出版了《受害者國度》(A Nation of Victims)一書,透露受害者(要求賠償)思想之氾濫:在停車場偷車的竊賊遁走時因慌張至因撞車身亡者,家屬反去控告停車場的經營者“過失殺人”、到速食店買咖啡被熱咖啡燙傷就循法律途徑追索賠償、更有“尼古丁受害者”一邊靠在沙發上抽煙,一面受訪問大談她成功地控告煙草公司賠償千萬美元的經驗。然而,在高爾夫球場被球打傷控告營業者也好、在人家門口踩到一淌水滑倒受傷將物業主告個傾家蕩產也好,總有一個可抓住的“加害者”。如果心中瀰漫“受害感”卻連一個模糊的“加害者”都辨認不了,那麼就在空氣裡隨便抓一個或一大片。

raw-image

孫安佐案發之時,我想一個在臺灣連做夢都不會想到殺同學的,怎麼入了美國境就隨俗了。吳睿軒案使我改變了這種國別思維方式:不論在那裡,大概都是到了“我們這樣的一個時代”。

 【後記:吳睿軒與孫安佐都受到譴責與懲罰,至於那部毫無救贖價值(no redeeming value)的 《三塊看板》,其女主角法蘭西絲·露易絲·麥朵曼(Frances Louise McDormand)與演夥同她去跨州殺陌生人的前警員山姆·洛克威(Sam Rockwell)同時獲得第90屆奧斯卡最佳女主角與男配角金像獎。】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孫隆基的沙龍
28會員
89內容數
孫隆基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4/27
我從詢問DeepSeek有關一部耆那教經典的中譯名稱,打開了比較印度古代宗教的話匣子:耆那教與佛教一般不相信天啟,但耆那教的經集“阿笈摩”在佛教裡只是“阿含經”即最古老的層次。耆那教典籍的地位反類似印度教的天典“吠陀”。佛教與印度教都有次級經典,耆那教沒有,雖然佛教與印度教極端不同。
Thumbnail
2025/04/27
我從詢問DeepSeek有關一部耆那教經典的中譯名稱,打開了比較印度古代宗教的話匣子:耆那教與佛教一般不相信天啟,但耆那教的經集“阿笈摩”在佛教裡只是“阿含經”即最古老的層次。耆那教典籍的地位反類似印度教的天典“吠陀”。佛教與印度教都有次級經典,耆那教沒有,雖然佛教與印度教極端不同。
Thumbnail
2025/04/20
該文無一字提及台灣。境外一位猶太友人認為諷喻以色列在製造國際人球。與該文發布時日吻合的陸委會刁難“陸配”事件亦有製造人球的潛能。如為了”防諜“,民進黨內核亦出共諜案,用反滲透法即可。陸委會卻是將人口的一部分“敵體化”,是與本地人婚配的,無“配”在不在被歧視之列,故似納粹德國的紐倫堡法。
Thumbnail
2025/04/20
該文無一字提及台灣。境外一位猶太友人認為諷喻以色列在製造國際人球。與該文發布時日吻合的陸委會刁難“陸配”事件亦有製造人球的潛能。如為了”防諜“,民進黨內核亦出共諜案,用反滲透法即可。陸委會卻是將人口的一部分“敵體化”,是與本地人婚配的,無“配”在不在被歧視之列,故似納粹德國的紐倫堡法。
Thumbnail
2025/04/19
拿破崙在1812進攻俄國,為何捨俄京聖彼得堡,而直奔深入內陸的莫斯科?與兩種AI程式對談的結果是:俄軍的主力在莫斯科方向,乃法軍消滅的對象;聖彼得堡是沼澤地帶,不利行軍。本來,沿波羅的海北上聖彼得堡,補給較便利。但法國在波羅的海沒制海權,聖彼得堡反而是俄海軍的母港。
Thumbnail
2025/04/19
拿破崙在1812進攻俄國,為何捨俄京聖彼得堡,而直奔深入內陸的莫斯科?與兩種AI程式對談的結果是:俄軍的主力在莫斯科方向,乃法軍消滅的對象;聖彼得堡是沼澤地帶,不利行軍。本來,沿波羅的海北上聖彼得堡,補給較便利。但法國在波羅的海沒制海權,聖彼得堡反而是俄海軍的母港。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今天的影片內容全部都是我的個人意見,裡面很可能有些我過度解釋,或者我夢到的劇情環節,請各位理智討論、海量包容,給怕被捏的孩子們一句無雷簡評:2019年台劇神作在此,不看?神經病喔!啊,不能說神經病,很敏感。
Thumbnail
今天的影片內容全部都是我的個人意見,裡面很可能有些我過度解釋,或者我夢到的劇情環節,請各位理智討論、海量包容,給怕被捏的孩子們一句無雷簡評:2019年台劇神作在此,不看?神經病喔!啊,不能說神經病,很敏感。
Thumbnail
《惡女》終究展示了兩種惡:專屬於女性的,以及*「普世價值」的惡。前者虛假,卻實在帶來痛苦;後者真實,當事人卻毫無代價。正是這種反差指控了社會對「女人」的要求,甚至無關乎對錯,單憑浮光掠影就能定罪的膚淺。它餽贈觀眾的奧義,則是人應溫吞、無傷舒張自己的欲求,並捍衛自己舒張的權利;或者壓抑,期待不瘋。
Thumbnail
《惡女》終究展示了兩種惡:專屬於女性的,以及*「普世價值」的惡。前者虛假,卻實在帶來痛苦;後者真實,當事人卻毫無代價。正是這種反差指控了社會對「女人」的要求,甚至無關乎對錯,單憑浮光掠影就能定罪的膚淺。它餽贈觀眾的奧義,則是人應溫吞、無傷舒張自己的欲求,並捍衛自己舒張的權利;或者壓抑,期待不瘋。
Thumbnail
三顆孤獨的心,因一起連續斷指挖心殺人案而串連在一塊。那些意志消沉、自我折磨和苦楚轉嫁,都源自曾受過的傷痛。雖然說沒有悲劇的喜劇很膚淺,人生亦然,但有些痛楚需要更長的時間、更多的毅力才能放下,而放下不容易,所以有些人放棄了喜劇的結尾,讓悲劇延續。 於9月8日上映的國片《查無此心》,以懸疑推理的框架,
Thumbnail
三顆孤獨的心,因一起連續斷指挖心殺人案而串連在一塊。那些意志消沉、自我折磨和苦楚轉嫁,都源自曾受過的傷痛。雖然說沒有悲劇的喜劇很膚淺,人生亦然,但有些痛楚需要更長的時間、更多的毅力才能放下,而放下不容易,所以有些人放棄了喜劇的結尾,讓悲劇延續。 於9月8日上映的國片《查無此心》,以懸疑推理的框架,
Thumbnail
She said 看到兩名記者挺身追線採訪寫稿,他們奮力體現新聞價值,而非娛樂效果, 這之間有著天壤之別。 書裡詳載著事件發生的時間點,他們和溫斯坦團隊的來回攻防,他們用專業克服質疑和挑戰。 面對受害者的憂慮和退縮,展現了不只是身為人類的同理心,透過更齊全的準備和更嚴厲的校正,他們將
Thumbnail
She said 看到兩名記者挺身追線採訪寫稿,他們奮力體現新聞價值,而非娛樂效果, 這之間有著天壤之別。 書裡詳載著事件發生的時間點,他們和溫斯坦團隊的來回攻防,他們用專業克服質疑和挑戰。 面對受害者的憂慮和退縮,展現了不只是身為人類的同理心,透過更齊全的準備和更嚴厲的校正,他們將
Thumbnail
在《三塊看板》這部電影裡,美國中西部的一位媽媽因女兒被姦殺而警方未能破案,遷怒警方,先是租鎮外公路旁的三塊看板發言羞辱,繼而放火焚毀警局,卻不受追究,最後夥同一位前警員跨州去殺害一位陌生人,以洩心中之恨。我們這個時代是提倡這類思想。本文因台灣的吳睿軒事件有感而發。
Thumbnail
在《三塊看板》這部電影裡,美國中西部的一位媽媽因女兒被姦殺而警方未能破案,遷怒警方,先是租鎮外公路旁的三塊看板發言羞辱,繼而放火焚毀警局,卻不受追究,最後夥同一位前警員跨州去殺害一位陌生人,以洩心中之恨。我們這個時代是提倡這類思想。本文因台灣的吳睿軒事件有感而發。
Thumbnail
非常平易近人的律政喜劇,在腐敗、歧視、混亂的社會與司法系統中,藉由一連串個性鮮明的小人物共同演出一齣滑稽劇。 然而在笑鬧過後,卻又足以引人思考「正義」究竟為何物? 真相應該要被揭露、正義應該要被伸張,但,那,又如何? 一部嘲弄司法正義的滑稽劇,但若你真的也去嘲弄,你也就成了被嘲弄的一分子。
Thumbnail
非常平易近人的律政喜劇,在腐敗、歧視、混亂的社會與司法系統中,藉由一連串個性鮮明的小人物共同演出一齣滑稽劇。 然而在笑鬧過後,卻又足以引人思考「正義」究竟為何物? 真相應該要被揭露、正義應該要被伸張,但,那,又如何? 一部嘲弄司法正義的滑稽劇,但若你真的也去嘲弄,你也就成了被嘲弄的一分子。
Thumbnail
正義的復仇是難以理解的,因為正義跟復仇這兩件事情根本不能畫上等號,正義需要去除情感的偏見,但復仇純粹是情感的放縱,沒有事實的基礎和根本不需要事實的基礎。 因此,並沒有所謂的正義的復仇,我們在電影中見證的如果不屬於正義,就屬於復仇。
Thumbnail
正義的復仇是難以理解的,因為正義跟復仇這兩件事情根本不能畫上等號,正義需要去除情感的偏見,但復仇純粹是情感的放縱,沒有事實的基礎和根本不需要事實的基礎。 因此,並沒有所謂的正義的復仇,我們在電影中見證的如果不屬於正義,就屬於復仇。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