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防衛機制(一)|為什麼我們總是想要逃避?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在《為什麼我們總是在逃避?》的這本書中,直接指出我們遇到問題就想逃避的消極心態,是「心理防衛機制」為了躲避痛苦而為自己做出的反應。防衛機制是一種只顧當下而不計後果的反射性行為,你可以想像這樣的防衛機制就像你常走的路,因時間而留下的車輪痕跡,久而久之會成為你的思維習慣。

那我們該如何擺脫這樣的消極心態呢?先讓我們了解心裡防衛機制吧!

了解心理防衛機制

來自英國著名的心理分析學家 Donald Meltzer 曾說:「一切防衛機制,都是我們為了逃避痛苦而向自己撒的謊。」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無法意識到自己內心世界的隱藏面向,而處在無意識或是自動駕駛模式,雖然這樣的生活方式讓我們可以順利的度過每一天,但如果不去探究或是意識到自己的狀況,會阻礙我們的成長,也會妨礙我們看清自己真正的需求。雖然直面痛苦很難,但在這個過程中,也會體驗到釋放。

在我們的潛意識中藏著許多想法與感受,這些感受可能很痛苦讓人無法承受,或是與道德和價值觀互為衝突,而這就是心理防衛機制開始發揮作用的時候,讓我們可以逃避連自己都難以承受的部分。

簡單來說在你面對一種想法或感受時,如果會為自己帶來痛苦,或是道德層面無法接受時,我們便會竭力避開,抵擋到潛意識中。

防衛機制只顧眼下一刻,而不計後果,是思慮不周的反射性行為,只是為了規避當下的痛苦,卻不考慮由此帶來的長期損失。-《為什麼我們總是在逃避?》

引發心理防衛機制的原因

在作者從事心理治療的三十年間,面對前來尋求幫助的人,他發現當人們面對強烈的情感時,會因為不知道如何與之相處而選擇了迴避或壓制,例如:採取麻痹自我的方式逃避失去摯愛的悲痛、用視而不見的方式逃避童年與家人相處的陰影等,當我們拒絕接納自身大部分情感時,我們會持續消耗自己,而這些都可能是無意識的行為。

防衛機制的兩面性包括:防衛本身對我們每個人來說都是必須且有益的,可以幫助人積極應對那些不可避免的痛苦,但是另一面當這樣的機制太過根深柢固時,反而會阻礙我們接觸所應面對的情緒問題,像是我們面對與家人、愛人、朋友以及同事之間的情感問題。

  • 忍耐與逃避
    無論是在家或是和朋友在一起時,當你強迫自己過度忍耐憤怒與不愉快時,你會喪失動力去做為你帶來糟糕感受的事情。
  • 害怕與逃避
    你曾經遇到別人威脅或是情緒勒索而影響到你的情緒時,習慣性採取退縮的人,會發展出受限且不如意的人際關係,像是容易選擇自我欺騙。

上方列出兩個常見在關係中逃避的事情,有時候我們需要坦然面對痛苦,逃避事實也許會讓當下的那一刻感覺好受一點,就像之前流行的一句話:逃避雖然可恥但有用!但是如果長遠來看逃避只會讓事情往更壞的方向發展(因為事情從未被解決),同時也讓你失去學會處理生命中類似難題的機會。

當你封閉了對自己需求的覺知,你就不可能與他人發展出真正的親密關係。-《為什麼我們總是在逃避?》

你的心理防衛機制是什麼呢?

你可以帶著耐心去問問看下面這些問題,近一步了解你在「抗拒」什麼?

  • 為什麼我總是不停想起某件事,堅信它是錯誤的?
  • 我對上面這些內容最有感觸的是哪一段呢?
  • 你讀到某一段時想起.........的片段,當時你究竟想到了什麼呢?

盡你所能的對自己誠實也練習不評判自己,試著只將焦點放在事實本身,像是你的實際感受(沒有經大腦竄改的反應),你不需要逼迫自己改變什麼,有時我們會終於「醒悟」過來,選擇面對事實,有時候會在突破一些無意識的認知時,開始「意識」到內心長久以來潛藏的需求。

但是更多情況是,我們依舊像過去一樣充滿防衛(沒有任何改變),想要改變除了要覺察自我外,更重要的是持續的練習,透過辨別不洽當的防衛機制,從而實現並建立面對事實的更有效方式,藉此來提高我們的生活與人際關係品質。

下一章節將和大家分享各種類型的心理防衛機制,讓你可以更清楚辨別你的「屬性」為何?有興趣的人,別忘了追蹤Tings 聽思獲取即時更新的消息。

如果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的話,也可以按下下方的贊助按鈕,給我一點支持唷❤️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理想自我實驗室
121會員
31內容數
【理想自我實驗室】以 BE BETTER YOU 作為出發點,劃分三大主軸,分別為「推薦書單」每個月一本好書,從內容精華延伸到生活運用,「啟發思維」每篇文章一個關鍵思維,帶你找到改變契機,「自我學習」以理想自我為出發,讓你成為更好的自己。
理想自我實驗室的其他內容
2023/12/26
大家好,我是聽思~ 你最近過的好嗎?2023 年再倒數幾天就要結束了,每年年末聽思都會花上幾天的時間好好回顧這一年來的累積,也想透過這篇文章總結加入 Vocus 方格子後所撰寫的文章、認識的新朋友以及明年的新規劃☺️ 沙龍經營年度總結(2023/05-2023/12) 文章總數:26篇(每個月
Thumbnail
2023/12/26
大家好,我是聽思~ 你最近過的好嗎?2023 年再倒數幾天就要結束了,每年年末聽思都會花上幾天的時間好好回顧這一年來的累積,也想透過這篇文章總結加入 Vocus 方格子後所撰寫的文章、認識的新朋友以及明年的新規劃☺️ 沙龍經營年度總結(2023/05-2023/12) 文章總數:26篇(每個月
Thumbnail
2023/11/29
你可以把防衛機制想像成是你平常常走的那條路,所留下的車輪痕跡。它們是我們一生習得的思維習慣,已經深深的刻在大腦中的神經連結和路徑,變成我們的反射動作與下意識反應,不會僅僅因為我們意識到它的存在就離開或消失。如果想要從這些固有模式中跳脫出來,我們必須練習「走不同的路」
Thumbnail
2023/11/29
你可以把防衛機制想像成是你平常常走的那條路,所留下的車輪痕跡。它們是我們一生習得的思維習慣,已經深深的刻在大腦中的神經連結和路徑,變成我們的反射動作與下意識反應,不會僅僅因為我們意識到它的存在就離開或消失。如果想要從這些固有模式中跳脫出來,我們必須練習「走不同的路」
Thumbnail
2023/11/27
在前一篇文章中,我們了解到逃避最大原因就是我們的「心理防衛機制」,初步談到這個概念也許還不夠清楚,所以這一篇會實際點出我們究竟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反應呢?在《為什麼我們總是在逃避》這本書提到十種消極且無用的心理防衛機制,聽思想和大家分享其中最常見的兩大心態,和你一起了解更多。
Thumbnail
2023/11/27
在前一篇文章中,我們了解到逃避最大原因就是我們的「心理防衛機制」,初步談到這個概念也許還不夠清楚,所以這一篇會實際點出我們究竟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反應呢?在《為什麼我們總是在逃避》這本書提到十種消極且無用的心理防衛機制,聽思想和大家分享其中最常見的兩大心態,和你一起了解更多。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你可以把防衛機制想像成是你平常常走的那條路,所留下的車輪痕跡。它們是我們一生習得的思維習慣,已經深深的刻在大腦中的神經連結和路徑,變成我們的反射動作與下意識反應,不會僅僅因為我們意識到它的存在就離開或消失。如果想要從這些固有模式中跳脫出來,我們必須練習「走不同的路」
Thumbnail
你可以把防衛機制想像成是你平常常走的那條路,所留下的車輪痕跡。它們是我們一生習得的思維習慣,已經深深的刻在大腦中的神經連結和路徑,變成我們的反射動作與下意識反應,不會僅僅因為我們意識到它的存在就離開或消失。如果想要從這些固有模式中跳脫出來,我們必須練習「走不同的路」
Thumbnail
在前一篇文章中,我們了解到逃避最大原因就是我們的「心理防衛機制」,初步談到這個概念也許還不夠清楚,所以這一篇會實際點出我們究竟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反應呢?在《為什麼我們總是在逃避》這本書提到十種消極且無用的心理防衛機制,聽思想和大家分享其中最常見的兩大心態,和你一起了解更多。
Thumbnail
在前一篇文章中,我們了解到逃避最大原因就是我們的「心理防衛機制」,初步談到這個概念也許還不夠清楚,所以這一篇會實際點出我們究竟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反應呢?在《為什麼我們總是在逃避》這本書提到十種消極且無用的心理防衛機制,聽思想和大家分享其中最常見的兩大心態,和你一起了解更多。
Thumbnail
在《為什麼我們總是在逃避?》的這本書中,直接指出我們遇到問題就想逃避的消極心態,是「心理防衛機制」為了躲避痛苦而為自己做出的反應。防衛機制是一種只顧當下而不計後果的反射性行為,你可以想像這樣的防衛機制就像你常走的路,因時間而留下的車輪痕跡,久而久之會成為你的思維習慣。
Thumbnail
在《為什麼我們總是在逃避?》的這本書中,直接指出我們遇到問題就想逃避的消極心態,是「心理防衛機制」為了躲避痛苦而為自己做出的反應。防衛機制是一種只顧當下而不計後果的反射性行為,你可以想像這樣的防衛機制就像你常走的路,因時間而留下的車輪痕跡,久而久之會成為你的思維習慣。
Thumbnail
趨吉避凶是一種天性,源自於我們的求生本能,是為了保護自己和提高生存機會而產生的行為。所以在遇到壓力的心理狀態,下意識不想面對而想逃避是自然反應。
Thumbnail
趨吉避凶是一種天性,源自於我們的求生本能,是為了保護自己和提高生存機會而產生的行為。所以在遇到壓力的心理狀態,下意識不想面對而想逃避是自然反應。
Thumbnail
《心理防衛:壓抑、投射、成癮……我們用傷人傷己的方式保護自己嗎?》 📖書籍內容簡介: 吃不停,不是放鬆;買不停,不是犒賞。 這是心理防衛機制「壓抑」(情緒)+「合理化」(心態)+「成癮」(行為)。 心理防衛看似保護自己, 但,其實是傷人傷己的惡性循環。   ◎特別企劃:15種常見的心
Thumbnail
《心理防衛:壓抑、投射、成癮……我們用傷人傷己的方式保護自己嗎?》 📖書籍內容簡介: 吃不停,不是放鬆;買不停,不是犒賞。 這是心理防衛機制「壓抑」(情緒)+「合理化」(心態)+「成癮」(行為)。 心理防衛看似保護自己, 但,其實是傷人傷己的惡性循環。   ◎特別企劃:15種常見的心
Thumbnail
《給習慣逃避的你:心理諮商師告訴你,每個逃避行為的背後,都有需要被關心的理由》 📖 書籍簡介: 逃避,其實是一種心理防衛機制,能夠保護我們暫時不受傷害,所以在碰到問題時,每個人都會依照成長過程中學到的經驗,自然地產生不同程度的逃避行為。   然而,當逃避變成習慣,不只原本的問題沒有真的解決,
Thumbnail
《給習慣逃避的你:心理諮商師告訴你,每個逃避行為的背後,都有需要被關心的理由》 📖 書籍簡介: 逃避,其實是一種心理防衛機制,能夠保護我們暫時不受傷害,所以在碰到問題時,每個人都會依照成長過程中學到的經驗,自然地產生不同程度的逃避行為。   然而,當逃避變成習慣,不只原本的問題沒有真的解決,
Thumbnail
★探查自己、伴侶、孩子和他人的內心感受,看到焦慮、委屈、憤怒、緊張、挫敗、壓抑背後的需求和動力。 ●精神分析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是一個人怎樣進行自我保護,即自我防衛機制。意思是說,在我有一段痛苦的經歷或者情緒的時候,我可以調動自我功能,把它排斥在意識範圍之外,即痛苦依然存在,只是我感覺不到它。 我們
Thumbnail
★探查自己、伴侶、孩子和他人的內心感受,看到焦慮、委屈、憤怒、緊張、挫敗、壓抑背後的需求和動力。 ●精神分析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是一個人怎樣進行自我保護,即自我防衛機制。意思是說,在我有一段痛苦的經歷或者情緒的時候,我可以調動自我功能,把它排斥在意識範圍之外,即痛苦依然存在,只是我感覺不到它。 我們
Thumbnail
情緒的產生是人對生活經驗的一種自然反應。情緒產生先於認知面與意識面,類似本能反應,幫助當事人處理一些緊急和危險的突發事件,EX「感到害怕就先逃跑」。另一種是當事人若面臨失去親人、遭遇挫敗等重大事件,失落與悲傷的情緒也能指引自己進行安撫、重整何謂最重要的事物,再讓生活繼續前進。
Thumbnail
情緒的產生是人對生活經驗的一種自然反應。情緒產生先於認知面與意識面,類似本能反應,幫助當事人處理一些緊急和危險的突發事件,EX「感到害怕就先逃跑」。另一種是當事人若面臨失去親人、遭遇挫敗等重大事件,失落與悲傷的情緒也能指引自己進行安撫、重整何謂最重要的事物,再讓生活繼續前進。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