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防衛機制(二)|逃避事實只會讓當下好受點,但會讓事情往更壞的方向發展

2023/11/27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在前一篇文章中,我們了解到逃避最大原因就是我們的「心理防衛機制」,初步談到這個概念也許還不夠清楚,所以這一篇會實際點出我們究竟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反應呢?在《為什麼我們總是在逃避》這本書提到十種消極且無用的心理防衛機制,聽思想和大家分享其中最常見的兩大心態,和你一起了解更多。

如果還沒有看過上一篇讀者,可以點擊下方文章連結閱讀唷!

心理防衛機制(一)|為什麼我們總是想要逃避?

心態一:壓抑與否認

在佛洛伊的的論文中,對「壓抑」有過這樣的解釋:「壓抑的本質就是在意識中避開某些東西,和它保持距離。」而那個需要避開的「東西」可能是我們無法面對或是無法接受的事情。

壓抑不會只發生一次,它是一個過程,需要不斷消耗精神能量,以保證被壓抑的事情不再回到意識中被你發現,也就是說,我們會不斷制定出一些策略,目的就是為了讓那些被你壓抑的感受牢牢的深埋在內心之中,而學習辨別自己的精力正被想壓抑下去的心給消耗掉,是我們認出防衛機制正在運作的方式之一。

若不了解壓抑的運作模式,就根本不可能實現真正的成長,因為沒機會接觸到自己正在極力迴避的傷痛。-《為什麼我們總是在逃避》

很多壓抑自己敵意的人,會用隱密且間接的方式表達出來,而這些方式通常連我們自己都看不出來,書中用了結婚伴侶的行為說明,一位妻子長期壓抑對丈夫的憤怒與怨懟,雖然沒有正面表現出來,卻被動攻擊丈夫,像是不會直把感受說出來或是作出攻擊性的行為,反而會透過迂迴的方式表現,例如在一些重要的事情上扯後腿、潑冷水、抱怨,甚至是倔將的不配合。

這樣「被動攻擊」的方式其實可以用來觀察自己或是對方是否有壓抑的情形發生,因為所有的防衛機制都是在無意識間發生的,如果你能意識到自己的行為,防衛也會跟著消失。

心態二:你只相信你想讓自己相信的

我們的思緒常常不停的糾結在某件事上,可能是與家人的爭吵或是一個職涯中的決定,思考是一個強大的工具,但有時候不間斷地思考就像是折磨,那這樣的情形與我們內心的防衛機制有什麼關係呢?

思考會成為一種內在謊言,引導我們偏離真相或是掩蓋痛苦的現實,這種情況下,思考就會變成心理防衛機制:合理化與理智化

合理化

當我們不願意為做過的事情承擔全部的責任時,我們會為自己的行為找藉口(就是合理化這個行為),目的是為了讓這個謊言比較容易接受或是理由正當,另一個目的則是在謊言不那麼可信時,方便找藉口。

「我工作績效那麼低,是因為老闆不喜歡我。」(而不是因為自己沒有努力做好)

「減肥吃一點甜點,是為了要讓自己開心一點。」(而不是因為自己自制力不足)

「男友的行為一而再再而三讓我不開心,但因為我很愛他所以就先這樣吧!)(而不是去面對彼此的問題)

「家人的要求讓我壓力很大,但我是他們的兒女既然能力所及就先答應了。」(而不是和家人表達內心想法)

每個人都會合理化自己的感受和行為,不來點自我欺騙的把戲,我們或許都沒辦法安然度日,值得慶幸的是合理化並不屬於強大的防衛機制,事情的真相通常就藏在表象之下,只要稍微提醒自己或是靜下心來,我們可以在一番掙扎後去接受現實。

理智化

如果合理化的機制是為了事實進行的辯解,那理智化則是試圖控制所有令人不安的情緒,也是一種持續表現的一個巨大的謊言體系,甚至定義了一個人的個人性格。

我們會聽到某人被形容「很理智」或是「活在自己的腦海裡」,這類型的人會借助注意力和注意力集中的位子,幫助他們思考理智化。理智化乍聽之下並沒有什麼不好,好像可以幫助我們更好的與這個世界相連,而不受情緒的影響。

但在《為什麼我們總是在逃避》書中表示:理智化傾向避開人類全部的情感,因為恐懼強烈的情緒,傾向迴避引發情緒問題的事物或關係,而這會衍生出我們逃避進入一段親密關係,或是無法與人擁有緊密的連結,因為過於擔心自己受傷或是想避免任何衝突的可能。

無論是合理化或是理智化,大多數人都會有不同程度的依賴,思考的過程佔據個人意識的核心位子,因此,當你想要覺察到自己為自己所設下的謊言,就需要對自己的想法保留一些懷疑的態度。

這一篇文章主要是要帶大家了解心理防衛機制的運作模式,讓你能了解到原來自己的某個行為是逃避的表現!下一章節將和大家分享幾個方式解除你的心理防衛機制,有興趣的人,別忘了追蹤Tings 聽思獲取即時更新的消息。

如果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的話,也可以按下下方的贊助按鈕,給我一點支持唷❤️





90會員
34內容數
【理想自我實驗室】以 BE BETTER YOU 作為出發點,劃分三大主軸,分別為「推薦書單」每個月一本好書,從內容精華延伸到生活運用,「啟發思維」每篇文章一個關鍵思維,帶你找到改變契機,「自我學習」以理想自我為出發,讓你成為更好的自己。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