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防衛機制(二)|逃避事實只會讓當下好受點,但會讓事情往更壞的方向發展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在前一篇文章中,我們了解到逃避最大原因就是我們的「心理防衛機制」,初步談到這個概念也許還不夠清楚,所以這一篇會實際點出我們究竟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反應呢?在《為什麼我們總是在逃避》這本書提到十種消極且無用的心理防衛機制,聽思想和大家分享其中最常見的兩大心態,和你一起了解更多。

如果還沒有看過上一篇讀者,可以點擊下方文章連結閱讀唷!

心理防衛機制(一)|為什麼我們總是想要逃避?

心態一:壓抑與否認

在佛洛伊的的論文中,對「壓抑」有過這樣的解釋:「壓抑的本質就是在意識中避開某些東西,和它保持距離。」而那個需要避開的「東西」可能是我們無法面對或是無法接受的事情。

壓抑不會只發生一次,它是一個過程,需要不斷消耗精神能量,以保證被壓抑的事情不再回到意識中被你發現,也就是說,我們會不斷制定出一些策略,目的就是為了讓那些被你壓抑的感受牢牢的深埋在內心之中,而學習辨別自己的精力正被想壓抑下去的心給消耗掉,是我們認出防衛機制正在運作的方式之一。

若不了解壓抑的運作模式,就根本不可能實現真正的成長,因為沒機會接觸到自己正在極力迴避的傷痛。-《為什麼我們總是在逃避》

很多壓抑自己敵意的人,會用隱密且間接的方式表達出來,而這些方式通常連我們自己都看不出來,書中用了結婚伴侶的行為說明,一位妻子長期壓抑對丈夫的憤怒與怨懟,雖然沒有正面表現出來,卻被動攻擊丈夫,像是不會直把感受說出來或是作出攻擊性的行為,反而會透過迂迴的方式表現,例如在一些重要的事情上扯後腿、潑冷水、抱怨,甚至是倔將的不配合。

這樣「被動攻擊」的方式其實可以用來觀察自己或是對方是否有壓抑的情形發生,因為所有的防衛機制都是在無意識間發生的,如果你能意識到自己的行為,防衛也會跟著消失。

心態二:你只相信你想讓自己相信的

我們的思緒常常不停的糾結在某件事上,可能是與家人的爭吵或是一個職涯中的決定,思考是一個強大的工具,但有時候不間斷地思考就像是折磨,那這樣的情形與我們內心的防衛機制有什麼關係呢?

思考會成為一種內在謊言,引導我們偏離真相或是掩蓋痛苦的現實,這種情況下,思考就會變成心理防衛機制:合理化與理智化

合理化

當我們不願意為做過的事情承擔全部的責任時,我們會為自己的行為找藉口(就是合理化這個行為),目的是為了讓這個謊言比較容易接受或是理由正當,另一個目的則是在謊言不那麼可信時,方便找藉口。

「我工作績效那麼低,是因為老闆不喜歡我。」(而不是因為自己沒有努力做好)

「減肥吃一點甜點,是為了要讓自己開心一點。」(而不是因為自己自制力不足)

「男友的行為一而再再而三讓我不開心,但因為我很愛他所以就先這樣吧!)(而不是去面對彼此的問題)

「家人的要求讓我壓力很大,但我是他們的兒女既然能力所及就先答應了。」(而不是和家人表達內心想法)

每個人都會合理化自己的感受和行為,不來點自我欺騙的把戲,我們或許都沒辦法安然度日,值得慶幸的是合理化並不屬於強大的防衛機制,事情的真相通常就藏在表象之下,只要稍微提醒自己或是靜下心來,我們可以在一番掙扎後去接受現實。

理智化

如果合理化的機制是為了事實進行的辯解,那理智化則是試圖控制所有令人不安的情緒,也是一種持續表現的一個巨大的謊言體系,甚至定義了一個人的個人性格。

我們會聽到某人被形容「很理智」或是「活在自己的腦海裡」,這類型的人會借助注意力和注意力集中的位子,幫助他們思考理智化。理智化乍聽之下並沒有什麼不好,好像可以幫助我們更好的與這個世界相連,而不受情緒的影響。

但在《為什麼我們總是在逃避》書中表示:理智化傾向避開人類全部的情感,因為恐懼強烈的情緒,傾向迴避引發情緒問題的事物或關係,而這會衍生出我們逃避進入一段親密關係,或是無法與人擁有緊密的連結,因為過於擔心自己受傷或是想避免任何衝突的可能。

無論是合理化或是理智化,大多數人都會有不同程度的依賴,思考的過程佔據個人意識的核心位子,因此,當你想要覺察到自己為自己所設下的謊言,就需要對自己的想法保留一些懷疑的態度。

這一篇文章主要是要帶大家了解心理防衛機制的運作模式,讓你能了解到原來自己的某個行為是逃避的表現!下一章節將和大家分享幾個方式解除你的心理防衛機制,有興趣的人,別忘了追蹤Tings 聽思獲取即時更新的消息。

如果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的話,也可以按下下方的贊助按鈕,給我一點支持唷❤️





avatar-img
122會員
31內容數
【理想自我實驗室】以 BE BETTER YOU 作為出發點,劃分三大主軸,分別為「推薦書單」每個月一本好書,從內容精華延伸到生活運用,「啟發思維」每篇文章一個關鍵思維,帶你找到改變契機,「自我學習」以理想自我為出發,讓你成為更好的自己。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理想自我實驗室 的其他內容
在《為什麼我們總是在逃避?》的這本書中,直接指出我們遇到問題就想逃避的消極心態,是「心理防衛機制」為了躲避痛苦而為自己做出的反應。防衛機制是一種只顧當下而不計後果的反射性行為,你可以想像這樣的防衛機制就像你常走的路,因時間而留下的車輪痕跡,久而久之會成為你的思維習慣。
最後一章想和大家分享正念是如何影響我們的生活?以及該如何把正念的力量應用在實際生活裡?已經有許多研究發現:人類大腦改變與成長的能力會持續一輩子,這代表我們的確可以透過練習來強化或是改寫大腦的迴路。 練習正念可以幫助我們改變觀點,從個人主觀性轉化為非個人的客觀性。
初步了解正念對我們的益處後,在練習上你可能還是很困惑正念到底該如何為我們的生活帶來影響,起初我也有同樣的想法,認為正念是幫助自己平靜以及專注的方式,但作者在《訓練大腦,讓自己更強大》中提到這三大核心要素,分別為意圖、注意力、態度,這三要素並非按照順序的步驟,而是同時發揮作用讓我們可以在人生每個時刻都
前陣子看完 Shauna Shapiro 的 TED Talk 演講,她是一位將正念融入臨床科學研究的先驅之一,在她的研究正念與大腦的結果中,發現我們總是沈浸在過去也執著於未來,於是我們的大腦無時無刻都在分神、焦慮,甚至有研究指出:大腦有 47% 的時間都在走神,這幾乎佔據了我們人生一半的時間。
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你想改變,卻總是改變不了呢?我們一部分的自我,可能想要早上五點起床,讓自己在上班前還有時間閱讀、運動,但是另一部分的自我,一大早在黑暗中醒來,卻蜷縮在溫暖的棉被中賴床。 其實這就是我們的理智面與情感面的相互糾結的過程。在《象與騎象人》中,作者認為:人類的情感面是一頭大象,理智面則
前兩篇文章分別探討了自我教練的概念與擺脫瞎忙狀態的方法,最後一個章節想擴大範圍和你分享「職涯發展」,職涯發展不只是升遷,還包括你在職涯中持續前進的力量,藉此提高對職涯的掌控力,不怕未來的變動。 還沒看過前兩篇文章的人,可以點擊下面連結先閱讀後再往下看唷! 成為職涯的主人,探索發展可能性
在《為什麼我們總是在逃避?》的這本書中,直接指出我們遇到問題就想逃避的消極心態,是「心理防衛機制」為了躲避痛苦而為自己做出的反應。防衛機制是一種只顧當下而不計後果的反射性行為,你可以想像這樣的防衛機制就像你常走的路,因時間而留下的車輪痕跡,久而久之會成為你的思維習慣。
最後一章想和大家分享正念是如何影響我們的生活?以及該如何把正念的力量應用在實際生活裡?已經有許多研究發現:人類大腦改變與成長的能力會持續一輩子,這代表我們的確可以透過練習來強化或是改寫大腦的迴路。 練習正念可以幫助我們改變觀點,從個人主觀性轉化為非個人的客觀性。
初步了解正念對我們的益處後,在練習上你可能還是很困惑正念到底該如何為我們的生活帶來影響,起初我也有同樣的想法,認為正念是幫助自己平靜以及專注的方式,但作者在《訓練大腦,讓自己更強大》中提到這三大核心要素,分別為意圖、注意力、態度,這三要素並非按照順序的步驟,而是同時發揮作用讓我們可以在人生每個時刻都
前陣子看完 Shauna Shapiro 的 TED Talk 演講,她是一位將正念融入臨床科學研究的先驅之一,在她的研究正念與大腦的結果中,發現我們總是沈浸在過去也執著於未來,於是我們的大腦無時無刻都在分神、焦慮,甚至有研究指出:大腦有 47% 的時間都在走神,這幾乎佔據了我們人生一半的時間。
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你想改變,卻總是改變不了呢?我們一部分的自我,可能想要早上五點起床,讓自己在上班前還有時間閱讀、運動,但是另一部分的自我,一大早在黑暗中醒來,卻蜷縮在溫暖的棉被中賴床。 其實這就是我們的理智面與情感面的相互糾結的過程。在《象與騎象人》中,作者認為:人類的情感面是一頭大象,理智面則
前兩篇文章分別探討了自我教練的概念與擺脫瞎忙狀態的方法,最後一個章節想擴大範圍和你分享「職涯發展」,職涯發展不只是升遷,還包括你在職涯中持續前進的力量,藉此提高對職涯的掌控力,不怕未來的變動。 還沒看過前兩篇文章的人,可以點擊下面連結先閱讀後再往下看唷! 成為職涯的主人,探索發展可能性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投射(projection)  佛洛依德認為當個體產生焦慮時,為了不在意識層次經驗到痛苦與壓力,而產生自我防衛機轉(ego-defense mechanisms)將其壓抑。常見的方式有投射、否認、合理化等。
Thumbnail
心理學有一個詞叫「rumination」(縈思),在這裡指人類像反芻食物一樣,不斷地在腦中重播負面事件,沉溺於負面情緒之中。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縈思的傾向,尤其是負面事件剛發生的時候。但這樣的人並不一定是心理韌性不夠強。我認為的其中一個可能是,我們只是太過認真看待世界,輕易就將自己毫無保留交付出去。
Thumbnail
生氣時,內心的需求未被滿足,使我們將責任和期望轉嫁給他人。然而,責怪他人的方式只是掩蓋了我們對自己無能感和匱乏感的逃避。真正的解決之道在於正視自己的情感需求,學會自我照顧和自我負責。通過這樣的自我探索與成長,我們不僅能減少憤怒,還能建立更健康的人際關係,並找到真正的自我價值。
Thumbnail
衝突在日常生活中無處不在,但許多人卻害怕衝突,試圖逃避甚至壓抑不滿。本文將探討害怕衝突的原因、應對衝突的方法和衝突處理能力的鍛鍊,旨在幫助讀者更好地應對衝突,促進人際關係的進步。
Thumbnail
瞭解消極情緒的重要性,如何正確面對消極情緒,並運用心理學技巧來應對。
Thumbnail
情緒勒索這個詞,從2017年開始在台灣火紅之後似乎就一直沒有停下過,我第一本說書就是在探討情緒勒索的主題,欸...等等...真的別回去看了...我不是做效果,拜託黑歷史就別回頭了。通常面對情緒勒索,大部分的書籍都是建議撕票或者溝通,但多數環境其實是不允許我們這麼做的,畢竟還是有人情壓力債對吧。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面對恐懼的困難,過去因逃避習慣,現在在面對時感到痛苦並想逃。作者認為逃避只會減少轉換的時間,但也是一個生存模式。他描述了內心的狀態和麵對自我的挑戰,並提到了接納自己是一生的功課。這篇文章充滿了自我覺察和成長的內容。
Thumbnail
為了讓自己在感受上不再難過,人為此發展出各式各樣的防衛機制,其中包括"假裝不在乎"。本文將討論假裝不在乎的這種防衛機制帶來的影響,並提供療癒的方法。
Thumbnail
有一種心理現象是,當我們不懂處理「內在情緒」時,會採取面對的相反做法,因為承受不起只好逃避,稱為「反向作用」。此種心理防衛機轉是「擔心某些事情發生,反而故意做出相反的事」,例如對某人過度禮貌,其實是掩飾厭惡某人,他若不這樣做,就怕無意間露出馬腳、露出自己不敢面對的脆弱面。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投射(projection)  佛洛依德認為當個體產生焦慮時,為了不在意識層次經驗到痛苦與壓力,而產生自我防衛機轉(ego-defense mechanisms)將其壓抑。常見的方式有投射、否認、合理化等。
Thumbnail
心理學有一個詞叫「rumination」(縈思),在這裡指人類像反芻食物一樣,不斷地在腦中重播負面事件,沉溺於負面情緒之中。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縈思的傾向,尤其是負面事件剛發生的時候。但這樣的人並不一定是心理韌性不夠強。我認為的其中一個可能是,我們只是太過認真看待世界,輕易就將自己毫無保留交付出去。
Thumbnail
生氣時,內心的需求未被滿足,使我們將責任和期望轉嫁給他人。然而,責怪他人的方式只是掩蓋了我們對自己無能感和匱乏感的逃避。真正的解決之道在於正視自己的情感需求,學會自我照顧和自我負責。通過這樣的自我探索與成長,我們不僅能減少憤怒,還能建立更健康的人際關係,並找到真正的自我價值。
Thumbnail
衝突在日常生活中無處不在,但許多人卻害怕衝突,試圖逃避甚至壓抑不滿。本文將探討害怕衝突的原因、應對衝突的方法和衝突處理能力的鍛鍊,旨在幫助讀者更好地應對衝突,促進人際關係的進步。
Thumbnail
瞭解消極情緒的重要性,如何正確面對消極情緒,並運用心理學技巧來應對。
Thumbnail
情緒勒索這個詞,從2017年開始在台灣火紅之後似乎就一直沒有停下過,我第一本說書就是在探討情緒勒索的主題,欸...等等...真的別回去看了...我不是做效果,拜託黑歷史就別回頭了。通常面對情緒勒索,大部分的書籍都是建議撕票或者溝通,但多數環境其實是不允許我們這麼做的,畢竟還是有人情壓力債對吧。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面對恐懼的困難,過去因逃避習慣,現在在面對時感到痛苦並想逃。作者認為逃避只會減少轉換的時間,但也是一個生存模式。他描述了內心的狀態和麵對自我的挑戰,並提到了接納自己是一生的功課。這篇文章充滿了自我覺察和成長的內容。
Thumbnail
為了讓自己在感受上不再難過,人為此發展出各式各樣的防衛機制,其中包括"假裝不在乎"。本文將討論假裝不在乎的這種防衛機制帶來的影響,並提供療癒的方法。
Thumbnail
有一種心理現象是,當我們不懂處理「內在情緒」時,會採取面對的相反做法,因為承受不起只好逃避,稱為「反向作用」。此種心理防衛機轉是「擔心某些事情發生,反而故意做出相反的事」,例如對某人過度禮貌,其實是掩飾厭惡某人,他若不這樣做,就怕無意間露出馬腳、露出自己不敢面對的脆弱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