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發佈:不用等到新的一年才開始,現在就是最好的開始

立即發佈:不用等到新的一年才開始,現在就是最好的開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不知道每次要按下立即發佈前的你有什麼想法,是輕而易舉、是被完美主義或拖延症拖累而變得遙不可及、是需要給予自己信心並鼓起勇氣,或是經常性回頭進行了幾番的修改與檢視。

Photo by Slidebean on Unsplash

Photo by Slidebean on Unsplash


維持初心,立即發佈

不論你已經是資深創作者,或是創作新人,還是想創作卻還未開始,若你經常有很多想法,有無限的理想與動機,卻經常一再擱置,接下來的日子,試著成為「行動先於動機」的信奉者,讓具體行動帶領下一個行動(源自更快樂的選擇及如何成為不完美主義者),讓一次次的行動像電影分鏡一樣,構築你的自信心與成就。

Photo by Slidebean on Unsplash

Photo by Slidebean on Unsplash


不要辜負那些蹦出在自己腦海的那些創作想法

以下跟各位分享,目前真正有幫助到我逐漸擺脫完美主義以及拖延心態,開始順利創作的方法:

攝於2021年,台中

攝於2021年,台中


  1. 起飛5分鐘」(take-off five minutes)

我們對於不緊急、但是重要的事(例如:想要成為創作者,要先從發布一篇文章開始),這件事屬於人生規劃,不會有人逼迫,也不會有一個真正的截止期限,今日未能展開,就可能永遠是明天的事。

哈佛大學正向心理學教授塔爾.班夏哈(Tal Ben-Shahar)在其著作《更快樂的選擇》中提到「起飛5分鐘」這個能有效幫助想要無限拖延開始的大腦的概念。我們就預設只要先做5分鐘就好,會讓我們更容易產生行動,而其實一旦開始,就幾乎能比5分鐘久,行動的狀態起來之後,就能幫助自己持續行動。

如此下來,也會認為自己更有成就,每天的小成就,會讓我們更有信心以及用更有動力去進行接下來一連串為了實現目標而需要完成的每一個小任務。這也是班夏哈教授希望我們能信仰「行動先於動機」首則的原因,行動的背後會有動機,但是我們不一定要找到或完善那個動機才能行動。

Photo by Avel Chuklanov on Unsplash

Photo by Avel Chuklanov on Unsplash


例如寫一篇讀書心得或創作一篇討論特定議題的文章,你深知這是自己想要做的事,但腦袋就是會蹦出「明天晚上再來寫」、「不然假日再寫好了」、「整本讀完再寫,觀點比較清晰」、「把所有討論這個議題的文章都看完再寫」等等想法,如果真的有按照預想的去寫,那就沒問題,但我就是那個累犯者,往往一天過一天,就會對自己產生錯誤的信念與想法,讓自己更無法享受創作的收穫與成就感,所以為什麼需要先告訴自己至少先開始,先寫個200字、先專注5分鐘就好,先產生小行動,讓此刻的小行動成為下一個行動的動機,才不會將自己置於一事無成的懊惱迴圈。

  1. 「設定最後開始時間」

設定一個開始做這件事的最後時間,也就是如果在這個最後截止日沒有開始進行,就乾脆不要做了。做不到Now or Never的理想實踐精神(現在不做,就以後都別想做了,勸人把握良機、機不可失),設定計畫「開始的截止日」不失為一個較符合人性且有助臻於Now or Never精神的方式。

這個原理其實就是運用人面對最後期限的逼迫,總是能湧出靈感而順利完成任務的狀態而成立,舉例:原本一件事只需要3天便可完成,但如果期限是一個月後,人們就會用一個月的時間來完成它,或在最後一天的幾個小時內去完成,這就是著名的帕金森定律。
註:帕金森定律在說明「工作總會不斷膨脹,直到填滿所有可用時間。」的現象(Work expands to fill the time available for its completion.

Photo by Kevin Ku on Unsplash

Photo by Kevin Ku on Unsplash


通常人們習慣設定我哪一天要來做這件事,但當這件事本身不具備急迫性卻有重要性,可能不自覺就會認為要有一個完美的時間、地點才能開始(不自覺拉高自己開始執行的門檻),運用帕金森定律歸結出的人類行為特性,「設定最後開始時間」會比設定開始時間來得更能讓人感受到不得不行動的急迫性,特別是對長期受拖延困擾而有想做出改變的人。

2024的寫作方向-時時提醒自己:要開始才會變厲害,不是很厲害才開始

可以感受得出來方格子的成長與做的每一個調整,無不是在符合他們一直以來堅信的「內容有價」以及想要幫助持續在耕耘內容的創作者的宗旨,所以希望2024年能更加善用方格子的功能。

一些未來的文章&沙龍主題:

  • 身為狗派的我從狗狗身上學到的事、以及為了狗狗去了解的事
  • 經常穿梭在台南的咖啡廳,不是在咖啡廳,就是在去咖啡廳的路上。有時候帶著狗狗,有時候自己前往,也因為如此,經常會跟咖啡廳店主聊天,希望來記錄一些在咖啡廳的故事
  • 一些書籍、電影、所思所想、對自己的揭露
  • 沒有特定的命題(主要也是為了避免自己又陷入:必須要想好主題、想好分類再開始撰寫內容,避免讓自己在開始前又被完美主義框架,把「開始」 這件事想得太艱鉅。)
攝於2022年,台南奇美博物館

攝於2022年,台南奇美博物館


日後,我也希望與大家分享或交流一些真正幫助我順利「開始」,並能持續產出文章的心法。歡迎新手創作者一起來互相監督、互相激發創作能量唷!

avatar-img
婕後餘生 Afterlife of Chieh的沙龍
2會員
6內容數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我們」的樣子如今已不再只會在夢裡作祟,讓清醒的此刻悵然。後來,我將之交付給當年播放著《刻在你心底的名字》的影廳,由電影的時間線在似實似幻的時空裡揉捻,讓既真摯又純粹無比的年少執著之愛,跨越時間發酵在「我們」之後的那些故事裡,如今,我慶幸共度那段生命的決定,即便沒有史詩電影般偉大,也動盪了整個青春。
很多時候我覺得自己整個人並不好時,就不想跟任何人保持聯繫,我經常害怕身邊的人看透我對自己狀態描述的心虛,或者也可以說,我總是預設我必須是什麼樣子,人們才會喜歡與我來往,至今為止絕大部分的時間,似乎都陷入在自己給自己定義的「狀態好」指標。
「遺忘不會使人幸福,是那些將傷害他人與被他人傷害的、痛苦難受的、深感懊悔的、被拋棄的記憶藏在內心深處過活的人,才能變得更有韌性、更熱情、更加強大,唯有那樣的人才能獲得幸福。」魔女這麼和少年說。
「我們」的樣子如今已不再只會在夢裡作祟,讓清醒的此刻悵然。後來,我將之交付給當年播放著《刻在你心底的名字》的影廳,由電影的時間線在似實似幻的時空裡揉捻,讓既真摯又純粹無比的年少執著之愛,跨越時間發酵在「我們」之後的那些故事裡,如今,我慶幸共度那段生命的決定,即便沒有史詩電影般偉大,也動盪了整個青春。
很多時候我覺得自己整個人並不好時,就不想跟任何人保持聯繫,我經常害怕身邊的人看透我對自己狀態描述的心虛,或者也可以說,我總是預設我必須是什麼樣子,人們才會喜歡與我來往,至今為止絕大部分的時間,似乎都陷入在自己給自己定義的「狀態好」指標。
「遺忘不會使人幸福,是那些將傷害他人與被他人傷害的、痛苦難受的、深感懊悔的、被拋棄的記憶藏在內心深處過活的人,才能變得更有韌性、更熱情、更加強大,唯有那樣的人才能獲得幸福。」魔女這麼和少年說。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身為一個經常在行天宮發呆兼寫作的人……欸對,我都會坐在廟前一排階梯打限動跟文章,待在行天宮很容易文思泉涌。也包含,我對行天宮的籤詩運作,不敢說真理,但和祂們相處久,抽的籤詩多,對照的現實也多,自然就發現了神明的弔詭之處。 會寫這篇,是來自昨天遇到一位女孩,我認為她的頻率反映了時下人,尤其想要以
身為一個經常在行天宮發呆兼寫作的人……欸對,我都會坐在廟前一排階梯打限動跟文章,待在行天宮很容易文思泉涌。也包含,我對行天宮的籤詩運作,不敢說真理,但和祂們相處久,抽的籤詩多,對照的現實也多,自然就發現了神明的弔詭之處。 會寫這篇,是來自昨天遇到一位女孩,我認為她的頻率反映了時下人,尤其想要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