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陣子沒有寫文章了,最近從自己的網站出走,想換個創作空間試試看,來到了方格子,用一種新的心情來爬格子。想幫自己的創作空間取個名字,想了很久,決定用「製片媽媽」的這個聽起來不太酷的名字來試試看,它乍聽起來很像某種團購水餃或是分享化妝品的線上社團,不過它確實就是我的最重要的兩個身份。
今年剛好是自己的四十歲,回頭看自己工作的這十幾年,在創立的公司裡拍了七部長片(之後可以再跟大家細說故事),然後在疫情期間生了一個小孩,邊工作邊育兒的這幾年,從一開始的跌跌撞撞,到慢慢抓到這兩件事情的平衡,也突然意識到這兩件事情有許多共同之處。
英文有句常講的話叫做:It takes a village to raise a child. 這句話套用在拍片也適用,It takes a village to make a film. 「拍一部電影」跟「養一個孩子」都需要一群人的合作,你是無法獨自完成的,即便它們都是很personal的事情!拍電影講的可能是導演一輩子的故事,有點私密有點赤裸,卻需要一群人合力才有辦法完成;孩子是爸媽愛的結晶,也是很辛苦生出來的孩子,一樣需要其他家人、保母、學校老師或甚至整個社會才有辦法一起來扶養。
先生常說,養孩子的過程就是一個放下的過程。真的在這幾年中體悟到許多關於「拍電影」跟「養孩子」的放下與學習,我想也許也會適用於其他創作領域或生活中吧~
在成為製片與媽媽之前,我總習慣獨立完成所有事情,從小獨生女,爸媽又離異,「獨立」對我來說不是選擇的結果而是必備的能力。一路完成學業與出來創業,雖幸運的有個很懂我的先生一起工作與生活,但我們也是走自己的路,所以還是常獨立完成很多事情。但拍片的時候沒辦法獨立,拍片需要夥伴的幫忙,就像小孩,生產的過程可能可以靠自己,但養育的過程必須要靠一群夥伴,於是我開始學習相信身邊的夥伴,他們是我的teammates,我需要放手相信他們,事情才有辦法完成。
這個聽起來好像很容易,但執行起來就會頻頻跟自己內心打架。拍片算是工作,工作上有合作夥伴,這部分是比較好理解與執行的,因為有些事我真的不會做,比如說我真的不懂攝影,我需要攝影師;我不懂編劇與指導演員,所以跟導演合作就很重要。但育兒上就很容易攬在自己身上了,因為育兒的東西比如說換尿布餵奶或陪伴,我幾乎都會,在「自己都會做」的情況下要給別人幫忙,就會覺得是在麻煩別人,然後繼續攬在自己身上做,這也是常見會發生在媽媽身上的,英文裡常講的“Mom guilt”(媽媽內疚),就是覺得沒充分陪伴小孩、沒給小孩100分的照顧,就是媽媽失職。
疫情期間,我沒有找保母,一方面是怕疫情,一方面是覺得孩子還小就給陌生人照顧不太放心。但是又得工作,於是跟婆婆詢問長輩支援,公婆很樂意幫忙,但好幾次因工作雃把孩子交給公婆時,內心還是覺得愧疚。後來看到其實公婆也喜歡孩子的陪伴,才開始放下,漸漸也把公婆們視為項工作上的夥伴一樣,我不是把工作丟給他們,我們是合作,像拍片一樣我們各司其職。
拍電影你希望電影叫好又叫座,養小孩你希望孩子聰明又乖巧,但這些都只是「希望」,是你自己的期望值,不能代表什麼,也更不適合拿來當作KPI,因為如果拿這些期望值作KPI,很容易失望。自己創業的習慣就是常會替工作訂定KPI,就是這次這個作品我希望要達到這幾點成果,列出來激勵自己。很多時候完成後回頭看,這些KPI可能只達成其中幾項,但過程中達到了另外幾項不在這清單裡的,如果要打分數,總分可能不高,但問問自己內心感覺如何,常是mixed feelings,有成就感、高興、滿足、感動,或可能也有挫折、擔心害怕、得失心很高等等。
我有次在"Sherry's Notes 雪力的心理學筆記"的Youtube Channel裡看到她的影片"五十而知天命,簡單卻難領會的九個人生課題",其中一個是「設定目標不如設定感受」,當時我覺得這方向很棒,於是開始練習,當我想要設定KPI的時候,先想想看我想在這過程中獲得什麼感受,我想要覺得有成就感?我想要有感動的感覺?我想要感受到自己戰勝了恐懼?我想要重新感受自由?這種打破框架的“期待”我是目前還在練習的作法,不見得每次都可以這麼順利的放下設定目標的習慣,不過確實有減少自己的期望值落差。
再次舉個養小孩的例子,今年終於在疫情過後、工作也告一段落,決定帶小孩第一次出國旅行,當時小孩快滿三歲,還是個半獸人狀態,雖然在生小孩前我跟先生已經背包客自助旅行了18個國家,包含難度很高的印度,還有騎單車環島。但要帶著一個半獸人旅行,想必很多事情會被打回原點,重新練習怎麼旅行。行前想了很多計畫與期待,後來覺得何必如此要求自己,想想看自己在這趟旅途中想要獲得什麼感受?我想要感受一家人愉快出國旅行的感覺,累積親子回憶,而這回憶是可能忘記到底去了哪裡,而是家人在一起歡笑的溫馨感受。這樣去設定後,心境也轉變了,最後也確實收集了許多大家的歡笑畫面。
工作十幾年間的這七部作品,真的每部都像個孩子,個性截然不同,有些從小就資質不錯,有些要慢慢長大後才發出光,七個孩子讓我學會等待,要看到每個孩子的真實樣沒需要時間,又或者沒有所謂的真實樣貌,每個間斷都不斷在改變。而真正養育一個人類孩子,也像在創作,一張白紙上你想用什麼顏料畫畫,你傳達給他的每日話語,它都會一五一十地呈現在畫作上,這也是養育小孩令人感到有趣卻也戒慎恐懼的地方。
我希望可以繼續在這裡,寫一些關於自己這幾年來或未來持續學習的,關於工作與育兒的筆記,也歡迎大家給我feedback或互動,讓我知道,製片媽媽不孤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