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到大,自己腦袋裡裝滿問題,卻偏偏不容許我問。父親是民國時代的老派人,曾經是教書先生和報館編輯,管教甚嚴。父親的教訓就是家裡的「法律」,小孩子,不能問,更加不能反駁,「天下無不是的父母」,真的嗎?英國中世紀也有類似的諺語:children should be seen and not heard!
父母親都是虔誠的天主教徒,所以一出世後就是嬰孩受洗,沒有選擇,做了教友,還有一個自己不喜歡的教名,然後順理成章的入讀天主教學校,可是哥哥姊姊們卻可以在其他學校讀書,為什麼就只有我例外?幸好後來弟弟也跟來了,有人陪我一起上學,雖然心裡比較好過些,但還是想問:「是不是我和弟弟太頑皮,被懲罰要送去天主教學校?」因為學校隔壁就是天主教堂,天天對著神父和修女們,他們除了是老師外,還是星期天的主日學老師和祭司。每個星期五要向神父「辦告解」才可以在星期日領聖體,於是星期五就是自己最討厭的一天。
「我有什麼罪啊?神父又不是天主,為什麼我要向他告解認罪?」神父難道沒有做錯事嗎?」我和弟弟明明從窗外偷偷看到他喝酒和抽煙呢,被發現後給他凶巴巴的駡我們這些頑童一頓,咦?愛心那裡去?另外校長修女,永遠是一副偽善嘴臉,只會討好家境好的學生和家長,我們窮家孩子她不會放在眼裡。星期日的主日學,校長修女總是講嚇唬孩子的話,「不聽話的孩子犯了罪,不落地獄,也要先去*煉獄才可上天堂。」然後她讓我們看一幅幅的地獄圖畫,有魔鬼有火焰,嚇得我不時發惡夢。天主不是愛世人嗎?為什麼要這樣懲罰人類?
聖誕節的故事表演,雖然喜歡,但總是被選做一些布景版的角色,不要說會被選扮演「聖母瑪利亞」,連天使也輪不到自己,每次都是扮演其中一個的牧羊人,一次賭氣索性不合作,反正少我一個牧羊人又如何?後來當然被校長修女懲罰,從此也再沒有上台表演的機會了,但我也沒有不開心,反正已失去興趣,年年如是,不好玩。
話雖如此,在學校裡有兩個修女老師我很喜歡,一個是美國人,她很寵自己,因為我愛跟著她讀英文故事書。另外一個修女很溫柔和滿有愛心,八歲那一年,父親生病逝世,在學校裡她給我溫暖的擁抱,低聲安撫了失去父愛的我,當想到再沒有人給我講孫悟空的故事時,自己就像決了堤的小水壩,在修女老師的懷裡哭過不停。因為她的關懷愛護及鼓勵,我後來很用功讀書,是成績名列前茅的學生,還得過獎。
父親的離去,我們一家的環境更艱辛貧困,一個寡婦帶著六個孩子,怎樣生活啊?年長的哥哥姊姊不能繼續學業,要承擔養家的責任,而我們一家亦因此要搬去市區。「天主若是看顧我們,為什麼爸爸那麼早便離開?」這是我每次看到母親手上拿著念珠,口中念誦「聖母經」時候心裡的問題。
「瑪利亞不是神啊!」在我心裡實在有太多疑問:「她不是天主,所以祈禱沒有作用,直接向耶穌求不是更好嗎?」有一次我問姊姊,她只說:「瑪利亞是耶穌的母親,兒子當然要聽她的話,所以我們只需要向聖母念經和誠心敬拜她便行。」這是中國人百行孝為先的道理,但聖經真有這樣說過嗎?
記得每次天主教的彌撒禮拜,都是一些重複的繁雜儀式和極短的講道,神父還口中念念有詞,一連串的拉丁經文,聽得我們莫名其妙。腦子裡總是在想:「為什麼不給我們小孩子講聖經故事,唱詩歌,玩遊戲?那樣不是更好玩嗎?」
一大堆的問題就是這樣陪伴著我讀完小學,自己也不再像以前的活潑,而是變得越來越沈默,卻從未想過天父原來早已經把福音的種籽埋藏在自己的心底裡,只是等待發芽成長的時機。
(未完待續)
維基百科:
*煉獄(拉丁: Purgatorium)是天主教用來描述信徒死後靈魂等待被由神父祈禱來清潔靈魂,反省的地方(或狀態),是天主教教義之一。 煉獄的拉丁文purgare 意思為洗滌。 天主教會認為《聖經》中有提及過為亡者祈禱的做法,並強調「淨化」的重要性,因此承認煉獄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