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方夜譚01:你有的是雙腿,不是翅膀:先控制下檔風險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歷史,走過才知高低起伏。

莫忘前事之師,COVID-19疫情,對職涯有什麼啟示?

從疫情發生後,凡是有人問我跟職涯相關的問題,我一律回答:進公部門。

倒也不是說要十年寒窗,非得考上公務員不可,而是希望當事人想想這個建議背後的道理。

公務員,在此處是個隱喻,攸關職涯風險係數

在塔雷伯 (Nassim Nicholas Taleb )的《反脆弱》(Antifragile: Things that Gain from Disorder)這本書,裡頭的核心概念之一就是「控制下檔風險」,而為了追求高收益,你可以挪出一小部分投入最高風險的領域試試。對此,塔伯雷稱為「槓鈴策略」,意思是壓注兩頭(例如八二配置)。至於中間那段風險稍高、報酬平平的「雞肋」就不必費事經營了

 那麼,職涯的槓鈴策略是什麼?毫無疑問,公部門任職是最能控制下檔風險的職業選擇,尤其台灣公務人員的權利都有白紙黑字保障,因此「失業」是不會出現在他們的字典裡。

這不是低風險,而是趨近零風險。除非你幹了貪贓枉法讓祖宗八代蒙羞、每年清明都要到祖墳前悔罪的事,否則國家絕對保障你為民服務到退休。

當然,一行有一行的辛酸,公務員也早就不是以前那種上班時間偷跑去買菜、回來後又光明正大泡茶殺時間的刻板印象,相反地,隨著台灣政治民主化與選舉競爭的激烈,工作疲憊甚至過勞的公務員大有人在。

更別說,在疫情期間,中央與地方公務員簡直是日日跑戰備,夜夜枕戈待旦,各種意想不到的忙碌根本呈指數級成長

然而,忙歸忙、累歸累,碎念想離職的人有、受不了想趕快退休的人更多,但他們絕不會有「失業焦慮」。開什麼玩笑?眼前形勢大亂,急需安定,對「老闆」而言,眼前正是用人之際,管你是黑貓白貓,通通不准動,最好是「一個都不能少」

但民間可就不一樣。原本的企業用人就是隨著總經景氣與公司經營狀況彈性調節,即便太平無事,有的企業還會用考績的「序位排名」砍掉尾部員工,定期「換血」。你說那些遭殃的尾部員工是因為沒有準時上班?下班前沒有把事情做完?還是能力太差,拿到60分以下的不及格績效?錯。公司組織調整,原部門縮編,先通殺再說;即便公司營運正常,太平無事,但你績效拿到了75分也依然難逃一死,因為競爭的同事都在75分以上!

市場競爭的效率就是這樣搾出來的,不是你有在跑就有糖吃,如果跑到落後,小心棍棒伺候,隨時被掃到界外

絕對是很寫實的對比。公部門的年底考績,每個人都認為自己應該拿到甲等,拿到乙等是少數、是恥辱;但民間私部門員工,恐怕是先求神拜佛讓自己不要淪為後段班,平安為上。

疫情,更是處處反差。如果你是旅宿餐飲業員工,大概都有「共體時艱」(例如無薪假)的心理準備,因為再退一步,那就是失業,被職場除籍了。

失業誠然不幸,但擔心失業更讓人恐懼。就像怕死永遠比真正死了更困擾著活人

更現實地講,家裡每天都要吃喝、房貸每個月都要繳,這些「經常性支出」可不管你的工作是否流年不利,只要時間一到就要掏出來買單。

真正看懂公部門優越性的,是金融機構。你去各銀行問問,只要是公務員就是最受歡迎的好客戶,銀行巴不得他們借錢(有趣的是,它們似乎是最不需要借貸的人),而且還主動提供優惠利率示好。銀行不是傻瓜,它們很清楚:這筆放款,有未來二、三十年的經常性薪資作為償還來源,而且是國家擔保的現金流,怕什麼?一樣是風險趨近於零。

我碰過專門帶團出國的旅行社,受疫情打擊,不得不轉戰國旅。當然,導遊也得配合客群的不同,說學逗唱,但可能是因為tone調的不同,在車內被旅客要求「麥擱共啊! 」。會尷尬嗎?或許服務業難免;但從自己熟悉的主場跳到陌生的客場,難道是他願意?台灣才多大?景點才多少?車內的旅客都是國旅常客,想聽的人會有多少?這跟帶團出國,路線景點我安排,所有大小事我說了算,眼前這座山、這條河我說跟台灣不一樣就是不一樣,完全不同。

一文錢都能逼死英雄好漢,疫情重創下,活著就該慶幸。不是他們能力不好,而是入錯行,就算你是蓋世英雄,一旦站在流沙上,還是會陷下去的

前幾天路過家附近的海產店,好手藝的老闆忙著招呼客人。但在疫情期間,這家店卻是雖生猶死,勉勉強強靠「零接觸」的訂單取貨,保持生命跡象。在當時,究竟是決定靠一口氣撐到底?還是做好了斷氣善終的準備?只有老闆清楚。

選擇比努力重要,老闆並非手藝不好,也不是定價錯誤,但遇到黑天鵝,他就是衰人。他的處境選擇,就是沒有選擇,因為退無可退,滿滿的風險隨時暴雷,。

這讓我想起了時下常談的「斜槓」。它的意思是,一人多工,既可以做這個又可以做那個,創造多份收入。但從風險分散的角度,你有沒有發現怪怪的

跟投資一樣,如果遇到像金融風暴那樣的系統性風險,你先前買了大型股、中型股、小型股;再細分產業,別除了電子股又加買鋼鐵股、然後在國別地域你持有美股混搭台股,試問這樣的分散叫「分散」嗎?它們本質上都是股票啊,股災一來還是通殺。

這就是塔雷伯在《反脆弱》那本書的啟示,他提到歐洲有些作家並非孤注一擲的專職寫作者,而是把他的興趣志業當作「副業」,但這是個能專心投入的副業

什麼意思呢?原來他所提的作家,白天其實是個公務員,受惠於工作職場的準時規律(西方的勞動規範不但很上軌道,而且公部門依法辦事的官僚作風跟咱們大不相同,時間到了就是明天再來,不行就是不行),當打卡下班後,整個晚上就都是「我的」時間、我的主場,就能盡興啟動寫作大業了。

下檔風險完全可控(不用擔心飯碗),而且白天的工作完全無礙(以及無關)自己的興趣,這才叫「風險分散」、「兩全其美」

想追求高薪?那要看你付出的代價是什麼。

外人笑你胸無大志?那要看你自己真正想追求是什麼。

順著興趣走很好,聆聽內心的聲音很重要,然而,如何控制下檔風險是第一課。這並不容易,但最好不要略過。

avatar-img
37會員
26內容數
這個園地是40+的輔導級、50+的普級。一千零一夜是伊斯蘭地區的民間故事採集,據說因為國王每夜聽到入勝,便因天明不忍殺了女主角,如此延續了一千零一夜。職場故事的綿延起伏,難道不像一千零一夜?然而,所有職場的快意情仇、真實想像,都離不開另一個天明(退休)。就讓我當個採集說書人,說說職場與退休的一千零一夜。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邊緣中年人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魚離不開水,這個專題的催生,來自於所聽所聞、所見所悟。隨著工作資歷的增長,你會慢慢理解到更多的職場風雲,但聽得愈來愈多,便會發現:很多人雖然喜歡聊職場,但美肌濾鏡開太大了。這不是為了炫耀成功,而是害怕失敗。讓我們一起面對職場水面下的冰山!
魚離不開水,這個專題的催生,來自於所聽所聞、所見所悟。隨著工作資歷的增長,你會慢慢理解到更多的職場風雲,但聽得愈來愈多,便會發現:很多人雖然喜歡聊職場,但美肌濾鏡開太大了。這不是為了炫耀成功,而是害怕失敗。讓我們一起面對職場水面下的冰山!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最近聽了一堂投資理財的講座,其中談到的風險管理觀念讓我有啟發,想要來分享一下, 我發現這個概念不僅適用於投資領域中,也能應用在我們日常生活方面,例如:工作職場的決策, 以下我想分享4種風險管理的策略: 1. 發生機率高,發生時對自己的危害影響程度低 例如搭公車、火車可能塞車誤點,
Thumbnail
台股2024/8/5崩跌重挫1807.21點,台積電盤中甚至罕見觸及跌停,終場收盤指數19830.88點,跌幅8.35%,同創跌點和跌幅歷史最高,並跌破半年線。 不論是台股或美股,8月絕對是讓手中有持股的投資人不好睡覺的一個月。 有人會說:「打折好時機,要逢低買進!」,又有人會說:「不要抄底,不
Thumbnail
這本書探討瞭如何追求自由,不讓公司體制毀掉年輕人。書中談到了人生商業模式、無槓桿與有槓桿賣時間、時薪思維、以終為始等議題。作者張輝著重於引導讀者重新連結自己與世界,找到自己生命的意義。最終的自由是什麼以及如何尋找這個自由都是書中探討的重點。
Thumbnail
這篇文章講述了一個人在工作和生活中學習勇敢和細心的故事。從工作中得到的教訓以及對選擇的思考。文章中提到了一些名人名言,並分享了作者的成長感悟。文章內容豐富,涵蓋了工作、生活和人生觀念,通過這些故事可以引發讀者的共鳴和思考。
Thumbnail
傳統台灣人個性非常保守,不想承擔任何風險,投資任何商品,只要掛上保本,就會趨之若鶩,甚至把全部的錢都存在銀行,因為它「保本」。不過只要通膨大於定存利率,實質購買力還是會下降,等於實務上並沒有保本. 有沒有一種方式,讓我最差情況可以近乎保本,但是卻能保有獲利想像空間呢?答案就是槓鈴策略的資產配置!
Thumbnail
投入國考的時間金錢資源是成本,放棄公職外其他發展機會也是成本,為何多數公務員尋求更理想職涯的選項裡,沒有辭職這項?永業制對於公務人員倒底是保障還是枷鎖?
Thumbnail
  筆者在前一篇〈從《向康德學習請客吃飯》談人不知而不慍〉的文章寫到,「公務員追求的不是一時的名聲,而是持續穩定、有保障的未來。」公務員的穩定性是建立在未來,即穩定的退休金、穩定的薪資成長、穩定的升遷、穩定的工作環境(大多是在辦公室)、與穩定的業務程序(業務內容及或有所差異但程序是相同的,即
Thumbnail
「你對這個政府還有期待嗎?」「我們需要什麼樣的公務員?」台灣約有30萬名公務員,而有一半的父母希望子女考公職。但是,除了薪資穩定、退休有保障之外,作為一分工作,甚至有可能是終身志業,公職是否具有能夠實現自我的空間與環境呢?作者─魚凱,任公職近6年,本書以一位尚對公職有熱情的菜鳥的視角,探討這
Thumbnail
在這越來越多斜槓工作者的職場環境,探討斜槓概念背後的思維模式。 透過文中的策略運用在職涯規劃上,來保持穩定與追求新機會的平衡。
最近聽了一堂投資理財的講座,其中談到的風險管理觀念讓我有啟發,想要來分享一下, 我發現這個概念不僅適用於投資領域中,也能應用在我們日常生活方面,例如:工作職場的決策, 以下我想分享4種風險管理的策略: 1. 發生機率高,發生時對自己的危害影響程度低 例如搭公車、火車可能塞車誤點,
Thumbnail
台股2024/8/5崩跌重挫1807.21點,台積電盤中甚至罕見觸及跌停,終場收盤指數19830.88點,跌幅8.35%,同創跌點和跌幅歷史最高,並跌破半年線。 不論是台股或美股,8月絕對是讓手中有持股的投資人不好睡覺的一個月。 有人會說:「打折好時機,要逢低買進!」,又有人會說:「不要抄底,不
Thumbnail
這本書探討瞭如何追求自由,不讓公司體制毀掉年輕人。書中談到了人生商業模式、無槓桿與有槓桿賣時間、時薪思維、以終為始等議題。作者張輝著重於引導讀者重新連結自己與世界,找到自己生命的意義。最終的自由是什麼以及如何尋找這個自由都是書中探討的重點。
Thumbnail
這篇文章講述了一個人在工作和生活中學習勇敢和細心的故事。從工作中得到的教訓以及對選擇的思考。文章中提到了一些名人名言,並分享了作者的成長感悟。文章內容豐富,涵蓋了工作、生活和人生觀念,通過這些故事可以引發讀者的共鳴和思考。
Thumbnail
傳統台灣人個性非常保守,不想承擔任何風險,投資任何商品,只要掛上保本,就會趨之若鶩,甚至把全部的錢都存在銀行,因為它「保本」。不過只要通膨大於定存利率,實質購買力還是會下降,等於實務上並沒有保本. 有沒有一種方式,讓我最差情況可以近乎保本,但是卻能保有獲利想像空間呢?答案就是槓鈴策略的資產配置!
Thumbnail
投入國考的時間金錢資源是成本,放棄公職外其他發展機會也是成本,為何多數公務員尋求更理想職涯的選項裡,沒有辭職這項?永業制對於公務人員倒底是保障還是枷鎖?
Thumbnail
  筆者在前一篇〈從《向康德學習請客吃飯》談人不知而不慍〉的文章寫到,「公務員追求的不是一時的名聲,而是持續穩定、有保障的未來。」公務員的穩定性是建立在未來,即穩定的退休金、穩定的薪資成長、穩定的升遷、穩定的工作環境(大多是在辦公室)、與穩定的業務程序(業務內容及或有所差異但程序是相同的,即
Thumbnail
「你對這個政府還有期待嗎?」「我們需要什麼樣的公務員?」台灣約有30萬名公務員,而有一半的父母希望子女考公職。但是,除了薪資穩定、退休有保障之外,作為一分工作,甚至有可能是終身志業,公職是否具有能夠實現自我的空間與環境呢?作者─魚凱,任公職近6年,本書以一位尚對公職有熱情的菜鳥的視角,探討這
Thumbnail
在這越來越多斜槓工作者的職場環境,探討斜槓概念背後的思維模式。 透過文中的策略運用在職涯規劃上,來保持穩定與追求新機會的平衡。